当前位置:

曾应明:回归产业主流 重振湘绣雄风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应明 编辑:袁思蕾 2017-03-22 14:40:41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1月召开的湖南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湘品出湘”战略:重点打造“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品牌,打响湘绣、湘菜、湘茶、湘酒等“湘字号”品牌。古老湘绣又一次迎来腾飞发展的大好机遇,与此同时,它所面临的困惑与“瓶颈”也是前所未有的。

  起落有因,波浪发展

  湘绣既是正宗“湘”字号,更是湖南“老”字号。1972年,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41件丝绣品,将湘绣的历史追溯到2100多年前。

  新中国成立后,湘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黄金期”。借助毛泽东主席携带《斯大林绣像》等大批湘绣产品访问苏联的“东风”,湘绣产品迎来了面向苏联与东欧的第一个出口高潮。中苏关系破裂后,湘绣出口一度受阻,生产跌入低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进入产业调整期。实现了日用湘绣与装饰湘绣并举,同时由向苏联出口转向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到八十年代初出现“湘绣四大厂家”鼎立局面,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一直到1987年,湘绣都是湖南轻工行业第一出口创汇大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百家争鸣”期。随着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兴起,“四大企业”只余一家,企业起落成为常态。21世纪初,湘绣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2年前后,湘绣产业再次回暖,但持续时间短暂。

  表面光鲜,难掩疲态

  目前,我省湘绣行业虽仍有200多家经营或生产企业,但总体情况是:经营者多、生产者少;门店多、工厂少;产品绣片多、日用品少。很多生产、经营者感觉前景不容乐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此现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需求锐减,市场萎缩。不少湘绣企业坦言,自己的销量主要来自礼品市场。随着政府采购、“三公”消费被严加管控,湘绣礼品需求量锐减。在长沙,从登隆街的“湘绣一条街”,到火车站附近的湘绣店;从五一大道的湘绣专卖店,到星沙、沙坪、北山、桥驿一带的“湘绣之乡”,感叹“步履艰难”者不在少数。

  产品积压,资金断链。湘绣,不仅是一门劳动密集型艺术,更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因为其产品生产周期长、品种多、资金耗费大。开一家80平方米左右的湘绣店,最少须囤积周转资金200万,单幅绣品的资金周转率最少在6个月以上。为此银行不愿以绣品扺押贷款,外界不敢轻易投资湘绣业。

  绣工老去,后继无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湘绣界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绣工”缺失。传统的湘绣人才培养,主要是母教女、姐传妹、姑嫂相授的“家传”。新中国成立后,企业培训成为湘绣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湘绣行业拥有绣工近十万人。当前,由于原有绣工老去、企业培训淡出、“家传”难继,湘绣从业人员不足两万。

  生产走偏,结构失衡。湘绣市场趋冷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结构失衡。从1953年公私合营的红星湘绣厂成立以来至今的60多年间,湘绣蓬勃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日用湘绣盛行时期,其市场占比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但目前百分之九十的湘绣企业只生产湘绣画片,走的是单一的装饰湘绣之路。

  产业振兴,路在何方

  如何改变现状,让湘绣产业重振雄风、驶上“快车道”?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舆论引导,鼓励校企合作培养湘绣人才。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传播以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荣的职业观;另一方面,着力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尽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早在2008年就设立了湘绣设计专业,近1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大专学历的专业人才,但这些人才可“就业”企业少。原因在于:湘绣生产周期长、技艺要求高,学生毕业后,还需1-2年学习、磨练期。在此期间,很多学员耐不住寂寞、或因工资待遇不高而跳槽;企业也因接纳学员效率低、负担重,而不愿接纳或无力接纳。因此,建议政府将扶植湘绣产业资金的一部分,固定用作对接受高职院校刺绣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终端扶植。

  调整结构,回归产业主流。为何当前百分之九十的湘绣从业人员都热衷于经营湘绣画片,市场广阔的日用湘绣却少有人问津?答案是后者所需工艺更多,往往“得不偿失”。如生产一页绣片,只需裁出布料、配好绣线,就可“马放南山”交给农村绣工去完成;而生产一件湘绣服装,不仅包含了绣片的工序,还需设计款式、“量身定制”。价格方面,一幅0.5平方米的湘绣画片卖三四千元很正常。如果挂个大师之名,标价几万、十几万也不奇怪;但一件工量相等、面料多出几倍的刺绣服装,通常只能卖一两千元。如此怪相,追根溯源,在于当年乡镇企业兴起时,湘绣行业曾被一个“错觉”误导:画片是“高大上”的“精品”,日用湘绣则是“下里巴人”的“粗绣”——从而导致湘绣产品结构陷入长时间的本末倒置,本应为产业主流的日用湘绣“江河日下”。必须下大力气扭转这一局面。

  政府扶持,重在引导湘绣企业“做强”“做活”。对湘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侧重“居庙堂之高”的湘绣“画片”,更应注重通过大力发展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日用湘绣品来扶持、传承。为鼓励湘绣企业“做强”“做活”,政府可结合企业纳税多少、出口创汇大小,给予不同力度扶植,从而促进湘绣产业更好更快、更可持续地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应明

编辑:袁思蕾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