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婴戏图看古时候的小伙伴都玩啥

来源:纸本艺术馆 编辑:周蒙 2017-06-22 09:30:13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绘画史中,以儿童游戏情节为题材的绘画皆可称作“婴戏”图,婴戏题材属于人物画与风俗画范畴。高尔基指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它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且还是儿童认识社会,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游戏时的天真情趣,天然活力,使小孩有着诱人的吸引力,这也是画家们喜爱描绘婴戏图的一个原因。

  “婴戏”作为一种中国艺术史上的传统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画像石砖,但“婴戏图”的概念直到宋代才逐渐形成,这时的作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至今还成为画家们反复描绘的题材和对象。如:过家家、推枣磨、斗草(文斗或武斗)、跳绳、骑竹马、戏儿车、捉迷藏、放风筝、童子拜佛、斗蟋蟀等。

  过家家

  “过家家”是一种角色游戏,右边作品描绘的就是过家家“娶新娘”的玩法——选出谁演新郎与新娘,然后就是迎娶新娘。一般由两个儿童用手抬着新娘或者由新郎背着新娘。

  画中描绘的就是两个男孩抬着新娘在中间走,一男童牵着老虎车在前面带路;新娘后面还有一捧着瓶花的男童跟着,寓意富贵平安。儿童在耳濡目染中用自己的娱乐方式诠释了对婚姻的幼稚理解---男女结合,喜气洋洋。这是对中国传统婚礼过程与仪式的模仿。

焦秉贞 《午瑞图》局部

顾见龙《婴戏图》

  推枣磨

  玩法:选用一枚比较大的枣子,下头插上三根支柱当作磨台,然后将上半部的枣肉削去,露出枣核尖。另外用一条长竹片,两头个插一个枣子,两枣儿要一样大小,否则一重一轻不能平衡。完成后放到支架的枣核尖上,用手指轻轻一推使它自由转动。因为动作有点像在推磨,故取名“推枣磨”。

  “推枣磨”游戏在宋代就非常地流行。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画风活泼清丽,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着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等精致的玩具。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仇英 《婴戏》

禹之鼎 《婴戏图》

  斗草

  斗草,又名斗百草,有“文斗”和“武斗”之分。“武斗”即斗草的韧性,双方先各自挑采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将它们的茎相互交叉缠绕并用劲拉扯,茎断者则为输家。“文斗”则有斗花草名、斗品种多寡等。一般文人雅士重文斗,下层人民与儿童喜武斗。在今天,不少农村地方的孩子们在上学归途中,在他们娱乐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他们这种“武斗”的游戏。

  此图所绘即为儿童们武斗时的场景。画中儿童一边采草,一边斗草玩耍。两童站在画面左下角正在对拉斗草;位于中间的一组儿童画的更为传神,正面一个显然刚刚斗败,不服气地在篮子里寻找再战的草茎。蹲在他对面的应是胜家,霸气的等着第二次出手。几个孩子的视线都聚焦在那个被他翻弄的草篮里,都在等待着看他能翻出什么草茎来进行下一次比试。

焦秉贞 《午瑞图》局部

  骑竹马、戏儿车

  骑竹马,最初是小孩模仿大人骑马,用根竹竿子放在胯下作马,来回奔跑,乘骑为戏,后来是指骑着用竹竿做成的竹马,形状是中间以竹竿为体,上系一编制而成的马头。对于儿童而言,这既能够发泄过剩精力,又能满足和同伴骑马打仗的梦想。

  画面中,骑着竹马的儿童在前面走,后面则跟着一个给他撑着“荷叶伞”的小孩,架势十足。竹编的竹马与真实的活马之头很相似,并且还加了缰绳方便拉住马头,甚至另一只手里还有小鞭子。马头的后面再接上一根长竹竿,用来象征马身。竹马尾端有双轮贯穿,进退灵活。

溥儒 《婴戏图》1940年

  捉迷藏

  相传宋代的司马光童年时和同伴玩捉迷藏游戏,突然一个儿童不小心掉进了水缸,这才有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见捉迷藏也是一种古老的游戏,至今仍然兴盛。

  捉迷藏游戏可以训练儿童的听觉、知觉等反应能力,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苏汉臣 《婴戏图》

  其他

  其他如闹学、戏水、舞狮、童子拜佛等等……

陈洪绶 《婴戏图》局部

庄豫徳 《婴戏图》

佚名《婴戏图》

来源:纸本艺术馆

编辑:周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