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先枢:陈宝箴 陈三立 陈寅恪

来源:红网 编辑:周蒙 2017-06-29 13:02:04
时刻新闻
—分享—

  陈宝箴 陈三立 陈寅恪:死生家国休回首,泪与湘江一样流

  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人都与长沙结下了不解之缘。清光绪维新运动期间,陈三立随父陈宝箴在长沙推行新政,而陈寅恪正是在此前(1890)出生于长沙。1957年陈寅恪《答王啸苏君》诗云:

  望断衡云六十秋,潭州官舍记曾游。

  死生家国休回首,泪与湘江一样流。

  诗中“潭州官舍”乃陈氏三代人的旧居,亦即陈寅恪祖父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的官邸,位于今中山路湖南巡抚署(今青少年宫)内。“望断衡云六十秋”,即指1896年。今存一幅1896年陈寅恪兄妺合影于湖南巡抚署花园又一村的老照片即是见证。

  陈寅恪与家人居长沙抚署时,东西内院各有桂树一株,大可合抱,每入秋花香四溢。放学之余寅恪与兄隆恪及弟方恪等嬉游其下。寅恪与家人离开长沙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冬,时年九岁。民国五年(1916),寅恪与隆恪都曾去过长沙。并到抚署寻旧,抚念今昔,隆恪怆然有诗云:

  落眼楼台温梦寐,攀天双桂拾秋痕。

  廿年兴废供弹指,往事迷离共断魂。

  陈宝箴(1831—1900),清维新派人物,字右铭,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举人出身,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甲午战争后曾上疏陈时局利弊得失,倾向革新。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慨然以革新湖南为己任,与黄遵宪、江标、谭嗣同等倡办新政,主办时务学堂,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是湖南近代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和电信业的积极开拓者。

  陈宝箴税意整肃吏治,刚到长沙任职就察劾县以下昏吏二十余人,因得亢直美名。在经济上,陈宝箴认为“凡有可以稍裨国计民生者,分应殚竭愚枕,尽其力所能及”“尤可次第推广”。主张大力开发湖南矿业,“以救国民”。陈宝箴推行新政的功绩,首先在于他打破了湖南自洋务运动时期以来被守旧势力控制的沉闷局面,开创了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先河,对当时湖南特别是长沙的社会经济起了开风气的作用。正如《湘学报》所赞扬:“我湘陈右铭中丞,亟力图维,联属绅耆,藉匡不达。兴矿务、铸银元、设机器、建学堂、竖电线、造电灯、引轮船、开河道、制火柴,凡此数端,以开利源,以塞漏卮,以益民生,以裨国势,善于变法,而不为法所变。”

  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陈罢官后,回到江西,在南昌西山(今新建县境内)下筑“靖庐”栖身,生活惨淡凄凉。光绪二十六年(1900)卒然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其死因《清史稿》不书,其子陈三立《先府君行状》亦讳而不言。但清末戴远传《普三文录》说:“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戴闳炯)率兵从江西巡抚松寿驰往西山靖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伏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至此,这位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最终也未能逃脱那拉氏的魔掌。

  陈三立(1853—1937),陈宝箴之子,字伯严,号散原,光绪进士,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家于同治十一年(1872)从江西老家迁长沙,居长沙局关祠闲园,直至光绪六年(1880)迁河南武陟。光绪八年(1882)返回长沙,直至十七年(1891)离去,大部分时间居长沙泰安里蜕园,陈寅恪即出生于此。光绪二十年(1894)秋,诏授陈宝箴巡抚湖南,陈三立乃弃吏部主事一职,由武昌赶到长沙,助其父推行新政。时与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谭延闿、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并称为“三公子”。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江西南昌西山。

  陈三立居长沙先后达二十二个年头,其间作有大量诗文。这些诗对了解清末长沙社会风貌、名胜古迹、士人心态,以及陈氏与长沙社会名流的交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且诗风高逸冲淡,不露锋芒,堪称同光体代表之作,弥足珍贵。如造访郭嵩焘晚年在寿星街的“玉池别墅”后,即作有《过话玉池别墅二首》:

  高卧东山宅,闲寻绿野堂。

  衣冠存大隐,风雨照新凉。

  莽荡看群彦,低垂尽一觞。

  老臣遗憾在,流涕说先皇。

  妖气连瀛海,江山有闭门。

  文章终古恨,朝野几人存。

  善战输长策,群公富谠言。

  孤吟依北斗,未敢讼烦冤。

  陈寅恪(1890—1969),陈三立之子,出身于长沙蜕园,是我国史学界一代宗师,早年在清华国学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任国学导师,先后又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通晓英、法、德、日等十几种文学,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清华百年历史上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四大哲人”。

  陈寅恪诗作常流露出“家国沅湘总泪流”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逃难去桂林,途中于1942年6月经过其出生之地。刚过“文夕”大火的长沙还是一片废墟,陈心中的郁结,一触即发,作《夜读简斋集潭州诸诗感赋》,诗云:

  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疑。

  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扬獠舞多姿。

  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故迟。

  谁挽建炎新世局,昏灯掩卷不胜悲。

  “简斋”系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侵宋,陈与义由陈留南下去桂林避难,至湖湘,也在潭州(长沙)住了一段时期。历史就是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致陈寅恪读陈与义在潭州所作诸诗时,又勾起了他“还家梦破”“去国魂销”的眷恋家国之情。

来源:红网

编辑:周蒙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7/06/29/43402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