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濯堂:夏雨后,阳光下

来源:红网 编辑:周蒙 2017-07-03 14:35:0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来在网络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沈鹏先生的帖子,有图有真相。我浏览完主题文章后就顺便看看下面的评论。现在是一个媒体开放的时代,留言评论一般都是五花八门,但对于沈鹏先生的评论基本定格在很好和很不好这二种。说很好的理由充分,说很不好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而我认为对于沈老的评论远非如此简单。

  文中提到:“对于沈鹏的书法,民间质疑声颇高。有评价挺不客气:的确不简单,开创了一个以丑为美的时代!”我认为这样评价还是不对的。沈鹏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又是人民日报社的美术总编、美术评论家,他对美学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深谙美丑的辩证原理。他的书法即使是以丑为美,那也是有趣味的丑,是质朴的美!启功先生曾评价:“仆获交沈鹏先生逾三十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评价甚高且无虚言!沈老无疑是时代的佼佼者。对于一部分评价很好的人来说是站得住脚的。沈鹏先生德高望重,为人正派,不至于无端地招人怨恨,所以对于评价沈老书法很不好的这一部分人来说,他们的说法虽然失之偏颇,然必有其产生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才是值得我们去用心挖掘的。

  又有人说:沈老这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之前写过一篇《瓶颈》的文章,分析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原因就是拔得太高而自身的强大还不够。沈老的书法如果经不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那么问题的方向应该于此。

  沈老的草书走的是于右任一路的风格。论章法,字法这些表面的东西,沈老是专家,已经做得很好了,尤其是其草书作品,鳞次栉比,绵延起伏,丰富多彩,诗意盎然宛如一幅幅雄伟壮阔的山水画,更是画面神韵的高度概括,在这一块可以说沈老并不输于古人。相对于右任先生来说,沈老则多了些圆滑,少了些倔拙,如果说丑的话我倒还觉得丑得还不够。正所谓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沈老则是春雨有余而干裂不足,就是不够老,不够辣。

  中国的文化是阴阳的文化,中国的书法同样有秀美和壮美之异。秀美如水,阴美,内含细柔温润,外显秀丽;而壮美如山,阳美,内含倔拙粗犷,外显雄强。所谓男子无丑相,说的就是男人生得丑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才能。好男不与女斗,说的是真正的男人不以欺负柔弱的女子而称能,是敢于面对强者,于绝地反击能以弱胜强才更能为人所称道。万岁苍藤,枯木逢春等这种强大的反差,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能直擢心底而引发人们的啧啧称奇,这才是壮美的绝妙之趣。沈老无疑离这一高度相去甚远,引发质疑便不可避免。

  前不久,著名的国画大家范曾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画展。范先生将中国画划分为六大境,按范先自己的定位在坐四望五的说法,范曾与齐白石处在同一层次上。这一说法引人怀疑,于是便有人将其画作与白石老人作了一一对比。依我看,范曾还处在求拙的路上,而白石老人却早已入得真趣,二者优劣自然。范曾的画不可谓不好,正如沈老的字,比下有余而比上不足,就是还差那么一点火候。范曾的画和沈老的字都处在过于求好和求人爱的阶段,这样就不能直抒心意,失去率真之趣。因为沈老是美术评论家,其对美学的研究之深,反而使得他处处追求完美,而这种完美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关注度多停留在视觉上,而于精力上的关注就可能会偏少。

  夏雨后,阳光下。反观自然,每于盛夏,烈日炎炎,天干地裂,万物如蒸,草木蔫蔫,人兽晕眩;而狂风暴雨过后,万道霞光如织,人之精神为之一振,草木枝叶欣欣向荣。静谧之时甚至可以听得到树根草根吸吮雨水那吧嗒吧嗒的响声。树叶草叶的张力是那么的坚挺神气!古人的经典力作之所以经久不衰,一非在其秀拙,二非在其形式,关键在于精神独到,就是功力,就是营养。

  苏轼云:始知真放在精微。得精神者需得笔助。除了意识形态上的东西,一幅书画作品的书本位和画本位就是结构和用笔。结构是前提,而用笔更是重中之重,越往上走用笔愈显重要。所以无论沈老还是范老,不管是书作还是画作,抛开时下名望,若要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落稳脚跟,不解决古法的用笔问题最终都会被淹没在滔滔不绝的洪流中。我想,那些评价沈老的书法作品不好的真正原因应该来源于此吧。


  黎德良,字之湛,斋号濯堂,男,汉族,湖南湘阴县人。书法家,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书法教师培训专家,全国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任主授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报》联合主办),中国书法艺术教育论坛主授专家(广西硬笔书协、广西师大联合主办)、《中国书法网》艺术指导,《汉字硬笔书法网》荣誉主编,《中国书法展赛网》艺术指导,南湖诗联协会顾问等,全国中小学毛笔《书法》课教科书主编,结构教学理论的设计者。

来源:红网

编辑:周蒙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7/07/03/434506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