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渐行渐远的铁匠铺子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黄春平 廖锦祥 何品佐 编辑:周蒙 2017-07-11 10:32:29
时刻新闻
—分享—

在炎陵,传统铁匠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铁匠铺,大多设在乡镇墟场一隅或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部所在地。

铁器加工基本有选料、烧料、锻打、锻合、定型、淬火、回火、抛光、打磨等工序。图为淬火。

铁匠铺主要加工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铁器。

  红网综合6月11日讯(通讯员 黄春平 摄影 廖锦祥 何品佐)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有铁器就有铁匠、铁匠铺子、铁器加工。炎陵自古以来就是山区县、林业县、农业县,传统铁制砍伐、耕作工具和生活用具需求量大,炎陵手工铁器加工历史源远流长。2010年1月,《铁器加工》入选炎陵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炎陵,传统铁匠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铁匠铺,大多设在乡镇墟场一隅或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部所在地。铁匠铺正中安放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炉边架一风箱,侧边立一铁礅,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

  铁匠铺历来是人气旺盛之地,每当农闲时节,特别是冬天,铺子内外就更加热闹了,常常大人小孩一大堆,年轻的小伙子精力充沛,征得师傅的同意,便抡起大锤子“亢哧亢哧”地给师傅当下手。铺子里,有看热闹的、闲谈的、定制铁器的……各色人等聚集于此。同时,官方的、民间的,田间的、地头的,本地的、外地的各类信息在这里汇聚、发散。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传统铁匠,只能是男人的职业。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打铁先要本身硬”,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铁礅、铁锤都是钢铁做的,本身就很坚硬。二是打铁的人,需要过硬的体质和强大的力量,否则就吃不了这碗饭。常常一天下来,打铁师徒的汗水混合着灰尘,总会弄得花眉戏脸。他们不仅苦累相伴,而且生活简单清苦,一般人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铁器加工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其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在炎陵,铁匠铺主要加工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铁器。铁器加工基本有选料、烧料、锻打、锻合、定型、淬火、回火、抛光、打磨等工序。打铁看似简单,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打好一件铁器每道工序须环环相扣,丝毫不能马虎。而淬火、回火是铁器加工的核心技术。

  淬火就是热处理,即把加热好的铁器突然浸在水中使其冷却,以提高铁器的硬度及耐磨性,在所有工序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技术活,铁器下水淬火温度的高低、水中淬火时间的长短、淬火部位的选择全凭实践经验,一般人很难精准把握。如果淬火技术不过关,铁器不是容易缺口就是容易卷口。淬火后,铁器硬度会增高,脆性也会变大。为了降低其脆性,往往需要再回火,将成品重新加热,然后慢慢冷却,使其更有韧性。

  资料记载,1951年炎陵县有铁工104人。1955年7月,全县手工业情况调查显示,打铁(铁器加工行业生产规模在20多个行业中排名第二。全县时有31座红炉,77名从业人员,铁匠师傅多来自永兴、安仁、衡阳、耒阳等地。其后,一批农村铁匠被吸收参加手工业社(组)。1970年代后期,被“集体化”的铁匠又逐步过渡为个体从业人员。

  1990年以前,铁匠铺是乡村的一大景观。特别是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1980年代初期,农具需求大幅增加,是时,铁匠铺几乎遍及每个乡村,到处可见炉火通红、铁锤叮当、火花四溅的景象。而随着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大量增加,常年在家种地人口大幅减少,加之现代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手工艺影响巨大,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已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远去,传统的铁匠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船形乡船形墟东头的铁匠铺,在1990年之前一直炉火通红,人声鼎沸,生意不断。在人们的记忆中,叶本星是墟场乃至整个船形乡当之无愧的大师傅,数得着的第一代徒弟就有薛炳华、黄国经、叶金保、黄才发等。

  目前,炎陵县内从事铁器加工的匠人主要有余富泰、江付强等。余富泰,1960年出生,19岁开始学艺并从业至今,现在炎陵县十都镇老墟开设铁匠铺;江付强,1973年出生,16岁开始学艺并从业至今,现在炎陵县策源乡墟上开设铁匠铺。

  当今现代加工业日新月异,但各地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不一,生产生活方式各异,对铁器的需求各有不同。手工铁器加工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仍然蕴藏着商机,依然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铁匠、铁匠铺子的存在,还极大地方便了民众生产和生活。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黄春平 廖锦祥 何品佐

编辑:周蒙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7/07/11/435465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