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锐意创新 提升株洲文化服务效能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蒙 2017-09-14 10:11:05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共株洲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株洲市围绕“文化提升”总战略,紧扣“人文城市”总目标,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软”文化释放出了“硬”实力。

  5年来,文化设施大提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市级投资6.8亿元新建神农大剧院,集中布局建设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市戏剧传承中心,发挥设施集聚效应。县级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建成5个图书馆、8个文化馆。全市101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97个,建成率96%。全市1020个行政村、356个社区共建有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44个,新建和改扩建乡村大舞台1500多个。

  5年来,服务效能大提质。推出市民网上购书、图书馆买单的e线送书服务,每年免费放映公益电影2万余场,开展惠民文艺演出1000余场。“周周乐”坚持了20年,惠及观众600余万人次;全民阅读月连续举办10届,是市民共有的“阅读闹钟”;湘江边上的旧书摊、神农湖水秀表演等渐成株洲的人文景观。“韵动株洲”综合文体服务云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累计使用频次超2000万人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市布点100多个;组建图书馆联盟,实现全市图书借阅“身份证通”;完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成文化馆分馆58个,引入24家民办艺术培训机构作为直属服务点;推进“文教联姻”,与中等职业院校联合办班培养专业戏曲人才。

  5年来,体制机制大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建立公益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专业人士参与管理,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倡导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将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服务项目全部列入政府购买清单,有效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民间力量捐助、扶助和支持文化建设,5年共撬动社会资本201.77亿元,实现公共文化投入主体多元化。

  5年来,艺术创作大繁荣。院团改革促创作,在改制后的市戏剧传承中心内部推行业务考核,实行竞聘上岗,完善分配机制,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活力。通过株洲艺术节、金秋演出季等节会抓创作,集合专业和业余两股力量,每年创作推出大戏2台至5台,小戏小品50多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500多件,音乐作品30多首。一大批优秀剧目获全国和湖南省重大奖项,并在展演活动中广受好评。

  5年来,文化产业大跨越。加强文化项目带动,一县确定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个文化产业聚集区,全市10多个百亿文化工程同时推进,形成了涵盖云龙文化创意产业园、醴陵陶瓷文化博览园、茶陵茶祖文化产业园、荷塘农耕文化休闲基地、炎陵文化旅游基地、神农城文化演艺圈和湘江风光休闲产业带的“三园二基地一圈一带”产业格局。结合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增加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化消费。2016年株洲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8.38亿元,占GDP的比重7.1%。

  5年来,市场监管大提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网吧分级管理制度,全市有150余家网吧成功转型升级;狠抓专项整治,开展“春雷”“护考”“净网”等专项行动,大力规范文化市场和行业秩序;着力拓展文化执法新领域,办理了全省首例艺术品经营案件。

  5年来,队伍建设大改善。设计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的人才培养路径。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干和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出台激励措施,设立炎帝文艺奖,推出一批文化领军人才和文化名家,每年发现和培养5名至10名文化新秀和乡土文化人才;建立业余文化团队名录,2800多支队伍登记在册,并对其开展星级评定工作;成立市县乡三级文化志愿者协会,建立文化志愿者数据库,全市1.3万多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服务在一线。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周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