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杜羽 编辑:周蒙 2017-10-31 09:56:10
时刻新闻
—分享—

  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

  ——大学生志愿者补齐古籍普查人才短板

  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

  中国现存多少古籍?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古籍普查,摸清我国古籍家底,可以为继承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日前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提出,到2020年完成2000家古籍收藏机构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摸清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

  进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有些“硬骨头”要啃。一些古籍收藏单位地理位置偏远,经费不足,没有熟悉古籍的专业人员,使得古籍整理、保护工作长期停滞。近些年,人们在基层图书馆常常看到这种情景:上百册古籍堆放在图书馆的水泥地上,常年与尘土、虫鼠相伴,任凭四周潮湿或干燥,炎热或寒冷。内行专家远道而来,俯身拂去书上的尘埃,展开粘连的书页,或许可以发现一两部稀见的宋元善本,惊喜之余,总免不了一声叹息。能否如期完成古籍普查的目标,这些基础薄弱、专业人员匮乏的古籍收藏单位是一个关键。

  从2015年开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进入这些机构,在高校教师、各省级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协助进行古籍普查登记。三年来,从松花江畔到天山脚下,从胶东半岛到大理古城,古籍普查志愿者的足迹纵横南北东西。在推动全国古籍普查进程的同时,以往较少接触古籍实物的文史专业大学生们,也有机会直面“原生态”的典籍,成为一段中华文化史的见证者、参与者。

  翻山越岭查古籍

  “现在想想,脑子里还满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今年暑假,湖北大学学生秦幼苹和小伙伴们先是在湖北省巴东县图书馆加班加点完成了古籍普查登记,紧接着就转赴湖北省建始县,“坐了5小时的车,翻山越岭,全程都是盘山路,车子行驶过的地方,最高海拔3000米左右,一路的颠簸和急转弯让我们都有点吃不消,姑娘们全部晕车,呕吐不止。到了建始,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

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

  “察合台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有时在睡梦中,新疆大学学生热比艳木·买买提还梦见在辨别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文种。

  2017年,有271名像秦幼苹、热比艳木·买买提这样的大学生志愿者分赴全国62个基层单位。有的单位山路崎岖漫长,有的没有空调、风扇,有的甚至没有足够的场地,志愿者们只能席地而坐,整理摊在地上的古籍。

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

  “我们在和田博物馆的地下室待了整整8天,在9具木乃伊的‘陪伴’下,完成了684本古籍的录入登记。”虽然工作环境不佳,但中央民族大学学生阿依吐松·买合木提说,翻阅着已经泛黄甚至是被虫蛀过的书页,她会为那些破损严重的古籍心痛,也会为遇见保存完好的善本而欣喜。

  “新疆各少数民族古籍数量不大,但分散在南北疆各个地州、县市以及乡镇,区域跨度大。这些古籍文种多样,内容丰富,许多地州藏书单位没有专门的少数民族古籍著录人员,有些地方存在疑似古籍,而又无法确定版本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党委书记艾尔肯·买买提说,缺少既懂少数民族文字,又熟悉古籍编目的专业人员,是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普查最大的难题,而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的六位志愿者的到来,让南疆三个地州七家单位古籍普查顺利完成。

  “无论是整理清点一本本杂乱无序的文献,还是考证晦涩难懂的版本,录入烦琐的书目信息,抑或是将一套套满是灰尘的古籍分类上架,志愿者们都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介绍,2017年暑期,云南的71名古籍普查志愿者在全省七家基层图书馆共普查登记3000余种、近3万册古籍。

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

  据统计,2017年,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全国62个基层古籍收藏单位共普查登记5万余种、30余万册古籍。在吉林社会科学院,他们发现了清乾隆十六年武英殿刻四色套印本《御选唐宋诗醇》,在湖北省安陆市图书馆,他们发现了明末刻本《增定南九宫曲谱》,在四川省井研县图书馆,他们发现了明嘉靖内府刻本《文献通考》……古籍普查志愿者不仅把一部部古籍永久记录在中华古籍的“账本”上,也让大量少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善本古籍重见天日。

  礼敬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参与古籍普查登记,有辛苦的付出,也有满满的收获。

  “虽然我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但平时极少接触古籍实物,这次普查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山东大学张恩标参与了山东省图书馆藏大藏经的整理登记,从那些纸张发黄但墨迹依旧苍劲的文献中,他仿佛看到了明清刻工手握拳刀,在木板上精心雕刻的场面,“古籍普查不仅考验了我的耐心与细心,更是对专业素养的一种提升”。

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担当

  “断版本,定年代,看字体,找避讳,感觉课本上的知识都活了。”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学生刘丛义坦言,前两年刚进大学时,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职业一度感到茫然,参加了古籍普查,实打实地接触了古籍,他觉得“好像能摸到一点边儿了”。刘丛义意识到,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不仅应该是技术精湛的匠人,而且要了解他所修复古籍的历史和价值,“只有这样,我们在修复古籍时,才能更有针对性,更谨慎小心”。

  对古籍的谨慎小心,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时间赋予古籍价值,时间也让古籍变得脆弱。我每摸到一册古籍,翻开尘封已久的书页,就会不由得以慎重的态度,以最轻的力度温柔地对待它。”西南民族大学江慧琼说,在普查的过程中,她关心的不仅是如何完成眼前的工作,而且还想象着,后人将如何评价她对这部古籍的整理与记录。

  “与古为徒,各自努力;守先待后,共同奋斗;传承文明,责无旁贷;文化复兴,在予一身!”今年七月,安徽省图书馆举办暑期志愿者培训,全体志愿者高声诵念古籍普查要则警语,在场的许多人壮志满怀。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表示,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今后几年将持续组织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推动实现“十三五”时期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的目标,为改善古籍保护的存藏环境、推动古籍整理修复和开发利用做好准备。

  (本文图片为古籍普查志愿者分赴新疆、山东、吉林等地著录古籍。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31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杜羽

编辑:周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