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余光中的三次湖南之行:湖南给人非常美好的印象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秦芳 2017-12-14 16:00:05
时刻新闻
—分享—

资料图:余光中朗诵《乡愁》。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90岁。

  这位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就随父母迁香港,并于次年到台湾的文坛巨匠,与湖南却有着颇深的渊源:他不仅写下了《湘水》《汨罗江神》等多首与湖南有关的诗歌,还曾于1999年、2005年、2006年先后三次来到湖南。

  1999年第一次到湖南,开讲岳麓书院

  “湖南给人非常美好的印象”

  1999年,余光中第一次来到湖南,并在岳麓书院举行讲座。在那次讲座中,余光中说,湖南给人非常美好的印象。

  余光中说:“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湖南,可以因为中国文化,因为古典文学的关系,湖南对每一个中国的读书人来说,都是那样神秘、美丽而又亲切,从最古代的《离骚》到现代的小说,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湖南都给人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形象。”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在这次讲座中,余光中说,他的创作灵感是从汨罗江开始的。

  余光中说:“我想我的聪明像中国所有作家聪明一样,都是从汨罗江开始的。《诗经》当然是一个源头,源头活水,不过那是集体的。而因为个人诗人像屈原这么伟大的诗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那就是在汨罗江,所以我认为汨罗江是一切作家的蓝墨水。无论你用什么,现在用电脑用网络,总之汨罗江是一个上游,是一个来源。

  “我想每一个作家,他都要放眼全人类,认同整个民族,不过,他的作品必须还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那么我的命运也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命运。“

  此次湖南之行,余光中还前往岳阳汨罗屈子祠,伏地叩首,对屈原顶礼膜拜。

  2005年第二次到湖南,祭祀屈原写下《汨罗江神》

  在余光中的千余首诗作中,有20多首诗是吟咏历代诗人的,而其中写屈原的就有五首。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他分别写下了《淡水河边吊屈原》《水仙操——吊屈原》《漂给屈原》《竞渡》《凭我一哭》,歌颂屈原。

  2005年,岳阳市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从台湾请来余光中主祭。为此,余光中又特地写就新作《汨罗江神》,并带领30万民众集体朗诵了这首诗:“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此前,余光中在古老肃穆的屈子祠参加了祭奠仪式。他说,“能在屈子祠祭奠屈原,我感到很高兴。”

  2006年第三次到湖南,在石门谈茶文化

  2006年5月,78岁高龄的余光中,第三次来到湖南,来到常德石门,参加“石门茶文化论坛”,进行了以《中国文化与石门茶禅文化》为题的讲座。“我写诗爱品茶助思,却不能饮酒。”余光中在这次讲座中说,很多西方人都认为,日本茶道代表东方文化,很让我们尴尬,石门县宣传茶文化,弘扬茶道和禅机,是于国于民的大好事。

  余光中谈《湘逝》

  余光中还曾写过一首让人看了题目就知道与湖南有关的诗,叫《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这首诗写的是晚年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一路从陕西辗转逃到四川成都,再从三峡顺流而下到了湖南,在最终在湖南去世的经历。

  湖南作家李元洛谈余光中

  湖南作家李元洛与四川的作家流沙河,是最早将余光中的作品介绍到大陆的人。余光中逝世后,记者联系上李元洛时,他表示拒绝接受采访谈论此事。此前,李元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他与余光中的关系:

  我最早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在1980年,那是在福建参加诗人舒婷的研讨会,在泉州的一张小报上读到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和《乡愁四韵》。当时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作品,写得非常的好,当时我很激动。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海外游子的恋歌——读台湾诗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发表在1982山西的《名作欣赏》,这大概也是余光中先生在文章里提到的大陆最早介绍他的作品中两个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四川的流沙河,一个就是我,这样我就开始和他通信。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他要离开执教11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回台湾,我就赶到香港在他离港的前夕和他见面,从此以后我们就保持了长期的文学友谊。

  当然我很喜欢他的散文,我认为他的散文在当代的中国是第一流的,我自己也受到他的影响。他的散文有一个很大特点是有“诗意”。他自己说他是诗人,但是他的诗有一部分在他的散文里面,一部分在他的评论里面。我自己本来也很喜欢古典诗歌和新诗,因而我写散文也很希望自己的散文能够具有诗意,再加上余先生的散文也是散文和诗的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受到他很深的影响。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秦芳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7/12/14/450357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