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旅行青蛙》说起:湖南人也曾有蛙崇拜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唐兵兵 编辑:摇曳 2018-01-27 15:19:57
时刻新闻
—分享—

   马王堆三号汉墓T型帛画(局部),月牙拱围着蟾蜍与玉兔,其下有翼龙与云气,体现三界神(物)对墓主人的眷顾。图/湖南省博物馆

  《旅行青蛙》游戏界面。

   蛙纹铜铙。蛙纹,是南方青铜器常见的纹饰。

  湘西织锦“西兰卡普”的图案“四十八勾”,继承了古老的蛙纹。

  最近,一款《旅行青蛙》的游戏刷爆朋友圈。游戏画风极简,一只青蛙,吃饭、看书、写信、旅行,你能做的,就是给它收三叶草,准备行李,或者等待。这既不刺激,甚至有些无趣的游戏,却似乎激发了人们的“母性”,全民领养了这个“蛙儿子”,“今天又去哪里玩了?”“我的蛙儿子怎么还不回家?”“出门记得带上四叶草呀!”……简直为它牵肠挂肚。

  其实,中国对于蛙的喜爱和崇拜,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不过,那时候的青蛙,还不是以呆萌的形象出现。而是跟龙、凤、蛇一样,因其特性的神秘,被人们尊为图腾,奉为水神、生殖之神,后来逐渐被赋予了镇凶邪、主富贵、长生不老的神力,用来供奉崇拜。到了今天,一些少数民族依旧保存了蛙崇拜,普米族人在路上见到蛤蟆,是要恭恭敬敬叫“舅舅”的。

  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青蛙是水神,也是生殖之神

  崇拜一只呆萌的青蛙?

  现在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不过,在古人看来,青蛙确实足够神秘。神秘的事物往往被推上神位。“恐惧创造神”,上古先民们对于青蛙的崇拜,大概是从恐惧开始的。“青蛙叫,暴雨到”,“蚂拐哇哇叫,大雨就要到”,在上古先民看来,青蛙仿佛是能呼风唤雨的神灵,每年春天,青蛙开始鸣叫时,就是播种的时候,又像是神的某种指引,恐惧加上崇拜,让青蛙位列“仙班”,被奉为水神。

  还有一种广泛的蛙崇拜说法,是生殖崇拜。对青蛙的生殖崇拜更不难理解,大腹便便、像个孕妇的青蛙,繁殖能力非常强大,一年产卵两次,一次产卵可以达到上千颗,这让生存环境恶劣、生育成活率低的人们望尘莫及,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蛙的叫声像婴儿啼哭,所以,先民们把青蛙尊为生殖之神供奉、祭祀,希望能像青蛙一样人丁兴旺。有的学者认为,传说中造人的女娲,就是从蛙图腾演变而来。壮族、黎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依旧保存着蛙崇拜的古老习俗。不少地方还存有蛙神庙,用来祈雨,也用来求子。

  处于湘江流域,深受旱涝之苦的湖南,曾经也是蛙崇拜虔诚的地区,生活在湘江流域的百越族系,还曾以蛙作为图腾。蒲松龄在《聊斋》里面提到过“江汉之间,俗事蛙神最虔,祠中蛙不知几百千万,有大如笼者”。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者卫聚贤记载:“麻阳城有江西帮商人,共立一庙,庙祀许仙。守庙的于每年第一次看见绿黄色背有肉瘤的大蛙,说是他们的祖神许仙来了,就要演戏。”蛙崇拜的习俗,在湖南已经难觅踪迹。湖南人对蛙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盆干锅牛蛙。在博物馆里,我们还能窥见蛙在湖南曾经享有的荣光。湖南各地出土的青铜器上,蛙纹作为一种常见的纹饰而存在,最有代表性的是浏阳柏嘉出土的蛙纹铜铙,不同于大多数蛙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蛙纹铜铙蛙的形象比较具体,一侧眼部饰浮雕蛙纹,蛙身饰阴线云纹。蛙蹲身昂首,两眼突出,作伺机一跃状。青铜器较早时期铜铙和较晚的铜鼓,这些礼器,多以蛙纹作为纹饰,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祈求风调雨顺,子孙繁旺。

  信仰万物有灵、神灵鬼怪、喜欢斑斓色彩的土家族继承了蛙纹这一古老的纹饰,织锦“西兰卡普”的图案“四十八勾”,核心部位是一个菱形或近似菱形的基本形体,在主体的四角或周边延伸出八条勾纹,形成抽象的青蛙形象,这种纹饰,土家女儿口口相传几千年,据说,是取自百越族信仰图腾蛙纹,这大概是湖南远古时期蛙崇拜最鲜活的例证。

  蛤蟆被尊为长生不老的神兽,却被大规模捕杀

  更确切地说,中国的蛙崇拜是蟾蜍崇拜,也就是蛤蟆。

  新石器时代,蛙和蛤蟆不分,在出土的文物中,两种形象兼而有之,青蛙似乎更受人们喜爱。

  先秦时代,在人们逐渐摆脱生殖崇拜之后,青蛙就被蛤蟆甩在了后面。蛤蟆和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长生不老。蛙在秋冬时节冬眠,在第二年春天爬出洞穴,这让古人们以为它们是长生不老,可以死而复生的。而每年都蜕皮新生的蟾蜍显然比青蛙更有说服力,所以,到了先秦时代,满身疙瘩、面目可怖的蟾蜍慢慢完成对青蛙逆袭,成为永生的象征、新的蛙神。嫦娥奔月的传说,不仅增加了蛤蟆的浪漫色彩,也让蛤蟆在中国阴阳五行哲学有了新的意义,如果从科学现实角度考量,是蛤蟆的药用价值高于青蛙。

  各类古籍中,都有对蟾蜍特殊神力的记载,比如:“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玄中记》)“蟾蜍寿三千岁。”(《抱朴子》)更为神奇的是,蛤蟆还被赋予了“辟兵”的神力:“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颔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午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划地,即为流水。能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矢皆反还自向也。”蛤蟆的显赫地位达到了顶峰,不仅作为长生不老的图腾,也是月亮的化身,与太阳神鸟相对应,所谓“日中有踆乌,月中有蟾蜍”。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T”型帛画中,左上角,一只硕大的蟾蜍坐在一轮新月之上,口含一棵仙草,与之对应的是日中金乌,构成了古人想象的天界,蟾蜍成了引导墓主走向永生的神兽,可见蛤蟆的尊贵地位。

  不过,被人类当作神兽的蛤蟆,并没有迎来人们供奉,相反,是大规模的捕杀。

  从汉代开始,五月捕蛤蟆甚至成了一种习俗。《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即蛤蟆。到了五月十五日这天大家都去捉蛤蟆,用来“辟兵”,也就成了蛤蟆的寿尽之时了。到了晋代,捉蛤蟆改成了端午节。明清时期,在蛤蟆辟兵的迷信散去之后,又兴起了蛤蟆入药的高潮,民间认为,端午时节的蛤蟆毒性最大,做的药最好。据说当时太医院的医官们会一路敲锣打鼓去捉蛤蟆,时有人作诗嘲讽道:“抖擞威风出凤城,喧喧鼓吹拥霓旌。入林披莽如虓虎,捉得虾蟆剜眼睛。”以至于民间传说端午的蛤蟆会纷纷躲起来,如今,老北京有句俗话说,“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蛤蟆和蛙,大约算得上是最委屈的神兽了吧,虽然被供奉,却没有得到该有的虔诚和敬畏,反而成了人类的药物和盘中餐。

  刘海戏金蟾,三条腿蛤蟆成了招财进宝的吉祥物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多少成就了蛤蟆长生不老的传说,当长生不老的迷信逐渐散去之后,蛤蟆也重归世俗,人们对蛤蟆的崇拜还依稀残存,只是变得更加现实起来,到了宋代,蛤蟆更多地作为一种招财的象征。

  因为五代时期的一个道士,蛤蟆变成了商人们崇拜的“财神”。相传,五代道士刘海修道,是吕洞宾的弟子,喜欢周游四海,有一只金蟾危害四方,刘海用计将金蟾妖精降服,断其一腿,从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金蟾为了将功赎罪,使出绝学,口吐金银财宝,发散钱财、帮助刘海救济穷人。三足金蟾就成了招财的吉祥物,而刘海也成了准财神。人们对金钱的向往似乎远比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来得更加持久,商人们不但在店铺中摆放一个背上和口中都有金钱的三足金蟾,还对金蟾的方位格外用心,期盼能够生意兴隆,寓意招财进宝。不过,在商人的金蟾崇拜中,金蟾早已脱离了传说广散钱财、救济穷人的原始意义,更像是一只只进不出、只赚不赔的貔貅。

  从原始的生殖崇拜,到对辟兵祛灾、长生不老的迷信,再到被尊为招财进宝的吉祥物,蛙崇拜一直延续,只是,对蛙的崇拜似乎终究抵不过人类对美食的追求。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唐兵兵

编辑:摇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