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年之“舞”:梅山傩戏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刘艳 编辑:袁思蕾 2018-03-05 09:41:1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综合讯 梅山傩戏是在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梅山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以冷水江市岩口镇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是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自娱戏剧形式,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次去冷水江,特意去了岩口镇龙科村,拜访了被命名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苏立文老人。在当地说起苏立文,从耄耋老人到学语孩童,没有一个不知的。一进苏立文老人家,客厅四面墙上挂满了与傩戏相关的照片,那幅用毛笔书写的“将梅山傩戏发扬光大,保持节目原味艺术色彩”,或许默默透露了主人的心意:对傩戏的“野心”与期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山傩戏代表性传承人苏立文。

  苏立文老人瘦瘦黑黑,皮肤的褶皱里满是岁月的痕迹,乍一看,与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别无两样。他不会讲普通话,我们的沟通,很多的时候常常让身旁的儿子做翻译,一聊起傩戏,他充满回忆的眼神像写满了无数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初,六岁的苏立文就被确认为候选人,开始跟着“巫师”的父亲学习傩戏,刚开始父亲给他念“科本”,再大一点,就开始口传“密语”,这些傩戏的密语,书里头从无记载,只能靠代代相传。接下来的傩戏动作、唱调、锣鼓道具的击打,必须样样精通。经过抛牌过式的仪式之后,从所有候选人中选定了他为傩戏第十二代传承人,而现在也已经确认苏立文的儿子苏业照为第十三代传人。

傩戏表演现场。

  “唱傩戏的必是‘巫师’,因为傩戏就是给人避邪祈福的。”苏立文说。从史书上记载其实从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傩祭的活动,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相传孔子疏于应酬,但只要遇见乡傩队伍经过,必着绸服恭敬立于门前。”傩戏在民间传奇颇多,请神治病,开运亨通,开天眼及上刀山、下火海皆由此而来。多年来,笼罩在傩戏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信者谓其神,疑者谓其假。

  梅山傩戏中除了利用对白来调侃、讲笑话之外,还有大量的叙述故事的段落,以提高其趣味性。

  谈起2007年的北京之行,苏立文老人就激动不已。2007年9月,苏立文等10位民间艺人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特别邀请,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出席了“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他们的傩艺节目《搬锯匠》让中日学者、观众啧啧称赞,也是国内邀请的唯一的民间表演节目。我们当天也是有眼福,苏立文老人与儿子们特意表演了这出曾获荣耀的节目。

  傩戏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傩面。苏立文家中形态各异的傩面具都是老人亲手制作。看着老人轻抚着傩面的神情,让人莫名感动。而苏立文一谈到文化传承时,他的言语与眼神里都是充满期望的,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傩戏,将梅山傩戏文化发扬光大。“当年傩戏最风行的时候,一年就有二百多天在外演出。”一说到当年的风光,老人脸上的自豪感一揽无余。苏立文说:“这13代以来,我家的傩戏都是父子相传,现在时代变了,不能那样了。我很早开始收徒弟,大概也教过几十个徒弟了,但其中大多数都半途而废,出去打工,赚大钱去了。”好在苏立文有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衣钵:“现在,一般都是我跟两个儿子一起出去表演,我年龄大了,唱不动了,就是帮着敲敲锣鼓,但乡里人信我,只要我‘坐坛’,他们就放心。”

  据了解,自2006年,冷水江致力于推进傩戏文化保护以来,通过近八年的抢救、挖掘、整理,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不断传承、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特别是2011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后,该项目总体上呈现良好的生存态势,由保护工作启动前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家喻户晓,从乡里农家的自娱自乐走上了国际化的大舞台。与此同时,傩戏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达到220余人,梅山傩戏已成为冷水江市最响亮的文化品牌。

  “这些都是政府颁发的奖……”苏立文老人将他收藏的奖杯、奖牌、证书一一拿出来,给我们介绍着,看着他满脸开心的模样,连眸子里都透着幸福的感觉,或许这些金灿灿的肯定,是给老人最大的慰藉与荣耀!一辈子很长,却坚持只做一件事,是要多么强大的信念呢?民间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几百年或上千年,他们这些传承者们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刘艳

编辑:袁思蕾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8/03/05/45679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