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彰显智勇气象——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魏二强 编辑:袁思蕾 2018-05-21 14:18:32
时刻新闻
—分享—

图例。

  历时5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个曲折、生动的过程。其中雕塑《孙子演兵阵》的创作,对我而言,也是一个艺术修炼和重新出发的过程。

  在众多历史题材中,“孙子兵法”是我唯一热衷的选项。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四起,虽然动荡纷乱,中华文明却像一个拥有超强引力的磁场不断吞纳壮大。《孙子兵法》无疑是其中的璀璨瑰宝。孙武这个人物,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以及高级复杂的文明状态,他在整个世界文明史特别是军事思想领域中无疑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强悍是春秋战国时期鲜明的文化特征,尚武精神让那个时代充满阳刚之气。从出土文物的造型、装饰表现上,很容易感受到当时文化的硬朗、雄浑和朝气。诸如此类的信息,非常适合雕塑的表达。当然,这个题材又有其难度。

  雕塑方案设计经历了7次调整,其中头三稿耗费了近两年时间。一开始的创作方案,计划以孙子为表现核心,以纪念像人体比例、倒三角结构,建构气宇轩昂、文韬武略在胸、为世人敬仰的孙子形象,再用兵俑的群雕围绕之,形成一个宏大有气势的整体。随着创作的推进,方案沉淀后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场环境和尺度的限制与创作意图形成一种矛盾,主要人物的正面展示,也使得士卒的空间性受到结构限制,无法形成合理的环形空间。

  最终艺术构思的激变,来自整体思维的转向。近些年,我一直在反省艺术环境与传统性、当代性及个性的关系。当今美术领域,有些创作缺少艺术理念和逻辑的展现,同时局限于所谓纯粹、唯美等模糊的感觉,创作灵感基本来自对形式的敏感,缺少与社会人文的直接联系,导致创作形式虽变化丰富,观念和意义却单一乏味,艺术语言也失去真实性。另一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作者的使命,传统应该是一个体系,但如今创作者大多孤立地强调感悟,加剧了问题的模糊性,所谓继承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样式的借鉴,而非具有文化属性的精神和观念的传承。对传统的继承,应以理性、多元的观点不断接近精神本质。艺术一直在寻找探究本质的不同角度。这是艺术家和艺术存在的价值,也是我在艺术创作中寻找、整理历史与文化的有效方式——带着“问题意识”创作,会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在遇到瓶颈后,我重新开始自主的艺术思考。古代历史题材的创作,由于其人物和背景与现实有时空间隔,很容易走入空洞、模式化的套路。我极力避免将孙子做成特征模糊的偶像,重在探索历史人物的客观性表达与创作者艺术个性的融合,努力让作品释放史诗的况味,并将其转化为明确强烈的视觉语言,而不是符号的堆积。作品的生命力和触动观众的因素,也在于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可以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

  在放弃大型、纪念性的艺术形式后,我选择有寓意场景的营造方式,以引导观众进入情节,又以特别的视角来表现更多引申的含义和特定个性,强化其内在信息张力,同时构造形体张力。《孙子兵法》博大精深,我在研读繁杂史料信息的同时,专注于捕捉其核心思想以及与之对应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应该在理解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退远式观察,更多地在时代背景中揣摩人物的思想,并从整体历史和文化范畴理解“兵法”的意义。

  最终的构思中,孙子被融入一种起到渲染作用的气氛中,以阐释“孙子”“兵”“法”这几层含义。为强调其核心地位,孙子头部的位置处在群雕中心,整体布局形成以它为焦点的放射结构,并且孙子形态独立、完整、活跃,与士卒混杂大块的统合形成对照。我将他置于将士中间,凸显兵法为保全国家和士卒的理念。

  我努力将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认识灌注于艺术表现中。《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关键是战场之外的“计谋”。于是,在整体形态表现上,我强调“智”的显现而不是“勇”的张扬,因此没有摆出“开兵见仗”的架势,而是选择“运筹帷幄”蓄势的状态,以异于某些典型的英雄主义、武士精神。据此我采取一些关键的表达方式,如整个群雕都是坐、跪姿态,组成一个稳定框架,一直延伸于基座。基座将造型部分抬高,突出纪念性表达。而孙子由原来的开放、高压的正面式,转为背面潜伏状态,契合密谋、交易、下棋等典型姿态。

  自然,在艺术表现上,背面形态是简单而又有难度的,但这是创作所需要的微妙含蓄的形式载体。放松卷曲的稳定框架下,突出了孙子充满动感、睿智的头面部神态。为了面部表情能够暴露得多些,头部的转动其实有些极端,另外我特意将孙子的眼睛处理成高突的眼球,这样观众在其背后也能看到表情,加上与之协调的颧骨和胡须的形态,构成了一副并不唯美但很具古典中国人特征的形象。同时,群雕人物压低身段做沉思或聆听状,孙子的头部极力靠近将士们,以烘托整体谋划氛围。为了使整个结构从基座继续向上延伸,我竖立了两杆戈,这使下部的结构得以舒展,也强化了其军事和时代意涵。

  最终整体格局的呈现,向心中空的结构“内部”,与人物背面的“外部”,“阴”“阳”“虚”“实”的矛盾统一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我有意识地虚化了环绕的将士的面部,其实是为了说明他们作为战士群体的特质,也使其起到了背景的作用,与具体有个性的孙子形象形成意义上的区别。

  后来雕塑放大制作的过程中,我也曾面对一些不断出现的问题,很多意图无法实现。艺术创作就是这样,理想总是在不断滋生,但时间和现有能力的限制,使得一切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总是失落和遗憾,实际的收获就是创作经历和未来越来越完善的可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魏二强

编辑:袁思蕾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