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史前城墙如何恢复“靓丽”原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龙文泱 陈沐 编辑:宋沛珊 2018-07-03 11:05:08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28日,已恢复考古发掘出土时面貌的城墙剖面。张涛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陈沐

  6月28日至7月1日,“全国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论坛·城头山2018”在常德澧县举行。会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总工程师、副研究员张涛发布了题为《城头山遗址城墙剖面科技保护试验与实施》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南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的新思路。

  经过该所文物保护团队的努力,一度“面容被毁”的城墙剖面恢复了刚刚面世时的“靓丽”面貌,获得与会专家的赞赏。目前,世界上同类遗址保护成功的案例还十分少见。

  潮湿侵袭,史前城墙面目全非

  有6000多年历史的城头山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发掘出来的西南城墙剖面长达38米,远古先民4次筑城的地层清晰可见。它没有被重新填埋,而是保留了考古发掘出土时的状态,供专家研究和公众参观。不过,稳定的状态很快被打破,南方的潮湿环境对城墙剖面发起了“进攻”。

  土体中的含水率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损害。含水率过高,容易造成坍塌、掏蚀、管涌、冲沟、积水、渗水、苔藓侵蚀、霉菌滋生;含水率太低,会导致粉化和土层失色,原本清晰的4次筑城的地层,全部变成了黄灰色;裂隙则与水的活动频发和失水都有关系。一组拍摄于2015年2月保护工程实施前的照片,展示了城墙剖面的“衰败容颜”。

  “城墙发掘前,地下水按照自身规律有序地流动。考古发掘形成剖面后,改变了地下水的原始流向,时间一长,土壤软化松动,管涌逐渐形成,再严重就引发坍塌。”张涛说,掏蚀、坍塌、管涌、大裂隙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只要用锚杆支撑加固,填入相同的泥土就好。但是,土层失色、粉化、酥碱、细小裂隙、苔藓生长、霉菌滋生等问题,非常棘手。

  “在我国西北部,有土遗址保护的成功案例。但是西北的干燥环境与南方的潮湿环境截然不同,我们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张涛坦言,一开始,他带领的文物保护团队很茫然。

  必须采取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办法

  2014年下半年开始对城头山城墙剖面进行保护试验前,张涛及其团队在老司城遗址的保护试验取得了成功。不过,老司城遗址的土壤中含有很多石头,与城头山城墙的纯土结构差别很大。

  “老司城的经验完全用不上,但为我提供了探寻方法的路径。”在城头山遗址,张涛首先做的是确保土体结构的稳定,再开展其他保护工作。破坏土体结构稳定的原因是水含量不稳定,他就用仪器,24小时观测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情况,采用人工喷水的方式保持合理湿度。

  别以为人工喷水和浇花一样简单。为了防止水流的冲击力对土壤造成破坏,喷水的时间、速度、水压、角度,都有讲究。在剖面上形成水流、水滴都是不行的。

  最难的是土层失色、霉菌滋生的问题。张涛及其团队“翻遍了所有可以找到的文献,用尽了所有能用的材料,试验了至少一两百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很多次想放弃。

  杀死霉菌不难,但城墙是文物,效果显著的化学试剂对遗址有破坏作用。霉菌不仅附着在土层表面,霉菌孢子在空中漂浮,在潮湿环境下生长迅速,地上空中的问题都要解决。有一次,张涛在遗址内的另外一处遗迹上小范围试用了一种试剂,效果很好。但当他大面积使用时,地上变成了大雪覆盖般的白茫茫一片。张涛的心情也随之降到了冰点。他甚至想过用汽油灭菌。“只想着汽油燃烧快,应该会快速把霉菌烧光。在小面积喷洒试验,没想到一点燃就爆炸了。”

  他们仔细检测、分析土体的物理、化学成分,试图配制让土层色彩还原的试剂。用哪几种试剂,比例多少,稍有偏差就失败了。“就像处理彩色胶片一样,只有试剂配比准确,土层才会显露出原来的颜色。”经过数月奋战,张涛终于配制出土层显色的独门秘方。

  2015年下半年,保护试验成功。张涛认为,关键在于采取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办法、做好日常维护、保护棚要防雨和通风。

  如今的城头山城墙剖面又恢复了昔日的“靓丽”,各项指数和3年前无异。但张涛还不满足:“这才3年。10年,30年,50年以后,它还能保持吗?”

  1个多月前,张涛在城墙西端顶部的坡上种植了狗牙根,探索城墙自我保湿的途径。这是他的第二次试验。他的语气淡然而坚定:“很可能会失败,失败了再试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龙文泱 陈沐

编辑:宋沛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