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座戏台千场戏!桂阳人民喜开颜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张玲 王骁金龙 编辑:夏君香 实习生 施文 2018-07-31 08:57:3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综合讯(通讯员 张玲 王骁金龙)去年底,湖南省如期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3月,全省启动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标建设三年行动,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基本”向“现代”迈进。“文化湖南”陆续推出湖南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系列报道,介绍部分县市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举措和工作成效。7月30日推出系列报道之二《百座戏台千场戏!桂阳人民喜开颜》。

  6月28日下午,在湖南省桂阳县黄沙坪镇沙坪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修复于清咸丰年间的大溪骆氏宗祠古戏台迎来了桂阳县南塔社区夕阳红花灯剧团。锣鼓声一响,村民们扶老携幼来到戏台前,搬起长凳并肩而坐。干农活归来的群众还来不及卸下农具,就被戏台上的表演吸引,孩子们在台下三五成群,随着锣鼓声模仿起演员的动作。一曲花灯戏《接妹子》在炎炎夏日为沙坪村的群众送去了无限欢乐。

洋市镇庙下村雷氏宗祠古戏台上演精彩演出

  桂阳是湖南有名的“戏窝子”,千百年来,当地群众一直有着爱看戏的传统,县内目前可供使用的明清古戏台尚有110余座。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桂阳县充分利用古戏台资源,将其作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补充,依托古戏台打造了“百座戏台千场戏”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并扶持和鼓励民间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送到遍布全县的大小戏台,送到群众身边。

  古戏台与新礼堂交相辉映

  “用再多的文字描述古代桂阳戏曲如何繁盛,也不如摆在人们眼前的这几百座古戏台来得直观、真实和令人信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曾如是感叹。

大溪骆氏昆曲古戏台上演精彩演出

  在桂阳县境内,明清鼎盛时期共有大大小小的古戏台500余座,分宗祠戏台、墟场戏台、庵庙戏台、草坪戏台、临时戏台和会馆戏台6种形式。2014年文物部门的普查数据显示,桂阳县保存基本完整的古戏台有310余座,截至目前,110余座仍然可供使用。在洋市镇庙下古戏台,至今保留着宽敞的戏剧表演舞台、演员候场区以及男女化妆间,功能分区完整,布局合理。

大湾村夏氏宗祠古戏台

下桥唐氏宗祠古戏台

洋市停下古戏台

  为满足桂阳群众爱看戏的需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桂阳充分发挥古戏台的当代作用。桂阳县文体广新局局长欧阳朝夕介绍:“2012年以来,桂阳县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古戏台的保护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通过以奖代拨的形式,相继修缮了大湾夏氏、屈塘宋氏、大溪骆氏等古戏台30余座。”

  桂阳县还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参与古戏台保护。庙下村老年协会会长雷春国组织了协会的5名村民,对该村的庙下古戏台进行值班巡查;沙坪村村民徐伟兰等志愿者担任大溪骆氏宗祠古戏台的管理员,负责古戏台的保护及卫生管理,并倡导村民文明看戏。

  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行政村以下的自然村,桂阳县还在全县3000多个自然村建设了800余座文化礼堂,这些新礼堂与古戏台交相辉映,将好戏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在该县共和农场三关村邱家文化礼堂,村党支部书记曹万德介绍:“文化礼堂建设时,政府补贴了6万多元的建设资金,建成后,文化部门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进礼堂,宣传党的惠农惠民政策。”

  40多支民间剧团年演千场戏

南塔社区夕阳红花灯剧团在大溪骆氏宗祠古戏台表演花灯戏《接妹子》

  “今天的戏蛮贴近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我很喜欢。”看了花灯戏《接妹子》,79岁的沙坪村村民李兰善说,自己是资深戏迷,逢戏必看,如今村里经常有戏班来演出,每个月都能看上五六场戏,特别满足。

  2016年,桂阳县启动了“百座戏台千场戏”活动,充分发挥古戏台的作用,以民间剧团为主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花灯调、祁剧、昆曲、湘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在古老的戏台经久回荡。桂阳县文化馆工会主席唐水花介绍:“今年初,我们为参与‘百座戏台千场戏’演出活动的30多支民间剧团统一分配了演出任务,并根据各剧团的规模、演出场次和节目形式等,每年给予各剧团6000元至30000元不等的扶持资金,并为一些经济困难的剧团购置了戏服和音响设备。”

洋市镇庙下村业余湘剧团团长雷朋光和团员整理演出服装

  洋市镇庙下村业余湘剧团成立于1952年,是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民间剧团,雷朋光是第五任团长。据他介绍,剧团现有成员27人,都是农民。“有时演员们在地里干活,听说有演出任务,洗洗脚、换上戏服就上台了。”雷朋光说,依托村里的庙下古戏台,剧团每年开展四五十场演出,几乎每周都有戏,还经常赴周边村镇送戏。而南塔社区夕阳红花灯剧团,每年演出达120多场,先后在全县30多座古戏台唱过戏。

  据了解,随着越来越多的民间剧团加入,目前,参与“百座戏台千场戏”演出活动的民间剧团已达到40多家,每年演出1000余场,一度沉寂的乡间古戏台重新热闹起来。

  不断提高业余剧团的专业水平

  “上个月,我们组织开展了业余剧团骨干培训班,全县各民间剧团共有40多人参加培训,培训班为期6天,设置了身段、声乐、化装等课程,通过正规化训练来提升业余剧团演员们的专业水平。”唐水花说,类似的培训桂阳县每年都开展1至2次。

  每周五晚,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都会定期开展“湘剧家园周周演”活动。“我们每次演出都会邀请一些业余剧团骨干来观摩学习,中心的一些演员还会经常深入基层,为民间剧团进行专业辅导。”该中心党支部书记罗建华说。

  79岁的雷嗣平是庙下村业余湘剧团中年龄最大的演员,他介绍:“从剧团成立之初起,我们就一直学习专业剧团的优秀节目,再演给乡亲们看。”听说最近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复排了传统剧目《十五贯》,雷嗣平和团长雷朋光等几人又商量着前去“偷师学艺”。雷嗣平说,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专业老师们经常下乡为他们做指导,不仅传授戏曲基本功,还教化装等实用技巧,70多岁的湘剧国家级传承人谢忠义就是他们村的常客。

  在乡间演出的同时,各民间剧团还积极壮大自己的队伍。去年,庙下村业余湘剧团新招收了7位团员,这些新鲜血液让剧团的老人们兴奋了许久。“为了培养好他们,我们采取‘全班带’的方式,每个人尽自己所能,将一身本领传授给他们。”雷朋光说。

  据统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辅导,桂阳县民间剧团的演职人员总数已超过1000人,他们穿梭于全县各古戏台间,成为文化惠民的生力军。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张玲 王骁金龙

编辑:夏君香 实习生 施文

本文为文化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h.rednet.cn/c/2018/07/31/469402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