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陕西重点文物进京展出 重温大唐帝国的风韵与繁华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晓萌 编辑:夏君香 实习生 施文 2018-09-14 09:56:16
时刻新闻
—分享—

  有唐一代已经整整1400年了,为何人人都爱梦回大唐?

  为此,有人列举了更爱唐朝的N个理由:

  因为它绚烂至极,是当仁不让的世界中心,是中国人最充满自信的朝代。

  因为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站在长安街头就相当于站在纽约街头,一句“东土大唐”就是全球通行证。

  因为它有新锐人物武则天、最风骚文豪李白、最头铁猛人魏徵、最走心思想家玄奘、最先锋艺术家吴道子、最有品生活家陆羽、最倾城佳人杨玉环、最时尚icon虢国夫人、最强悍文化交流佛教、最带感娱乐长安夜宴、最赞美食荔枝、最具流量IP《大唐西域记》。

  因为唐朝男人生猛、女人感性,而且不歧视女性,也不歧视胖子。

  ……

  近日,“大唐风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从历年出土文物中精心甄选了120件(套)最能代表盛唐发展水平的精品文物,从文化、生活、艺术、中外交流及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品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长武县博物馆等十余家文博机构。

  “与其它国内外以大唐为主题的展览不同,此次展览以数件唐代壁画与墓志为线索和重点,配合展出相关文物,从而达到展示唐代艺术、文化和生活的目的。”本次展览策展人、国博工作人员赵永说到。

  此外,展览的10幅壁画和7块墓志并没有采用复制品替代,而是专门从西安运至国博,为了运输安全,近120件文物整整装了22箱,展出规模是普通展览无法企及的。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策展人赵永看看,大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唐朝疆域广阔,威极四方,国祚延续近三百年,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共同书写了时代的瑰丽篇章。此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文武安天下”,意图通过对文臣武将的展示,表现在有唐一代治乱盛衰的过程中,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的风采。

  说起唐代的文官,就不得不提翰林院,这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官方机构,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组织科举,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皆是翰林中人。

白釉“翰林”“盈”字款罐 1984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作为“天子私人”机构的工作人员,其奉养也靠皇室,为此,内府专门为皇帝设置了一个私库“大盈库”,只能由皇帝一人支配。此次展览中的白釉“翰林”“盈”字款罐,据推测是皇宫大盈库在邢窑专门订烧来供皇帝赏赐给翰林院的瓷器。

深斑玉带銙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外,唐朝也形成了严格完整的官制和行政体制,各官员分工精细,等级严明。其所穿服饰,也有明确规定,以革带銙为例,根据官位等级不同,带銙质地分玉、犀、金、银、蝓石、铜、铁等多种,不同质地代表不同的等级。在唐人看来,玉比金银更珍贵。因此,玉带便成为唐人服带的最高等级,成为荣誉和风流的标志,甚至公主也以束玉带为荣。此次展出的《深斑玉带銙》是唐人服带的最高等级。

  除了文人辈出,唐朝的武力值也不可小觑。首先唐朝非常重视战略物资马匹的养育,唐高宗时官方牧马已逾70多万匹,唐玄宗时仅宫廷御厩养马就达40万匹。

彩绘贴金骑马俑 唐神龙二年(706年)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徳太子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水晶缀十字铁刀 1991年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窦皦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军队建设方面,虽然唐朝轻骑兵开始逐渐取代重骑兵,但重装骑兵作为骑兵的组成部分仍然保留在唐代猗兵的建制中。《彩绘贴金骑马俑》就是唐朝的一队重装骑兵。陕西窦皦墓出土的“水晶缀十字铁刀”则表现了唐朝的军事装备水平,横刀是隋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近战格斗类短兵器,这把铁刀可能就是十六卫大将军所用的仪仗横刀,也是国内运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装具最奢华的横刀。

  唐朝是当时疆域最大的国家之一和东亚文明的中心。作为强大帝国的统治者,李唐皇室在宫廷中汇聚了众多的财富和珍宝,有宫廷作坊制作的精美器具,有来自异域的奇物异产,也有地方官民进奉的金银贡品。此次展览的第二部分展现的是“皇室的珍宝”。

  在遗留至今的众多珍宝中,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最为丰富和精美,为世界震惊。尤其是何家村窖藏的一组炼丹用具和法门寺地宫的一组茶具,可以说是引领唐朝贵族的时尚精品。

  在唐朝贵族圈中,服食丹药和饮茶是最能彰显身份的行为。杂志《科学大观园》 中,论文《炼丹术:唐太宗因之而死至欧洲变“化学”》对唐代炼丹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中国古人认为,人是脆弱的,要永生不老,必须找一种不朽、无变化、具有稳定性的药物作为支撑。草药虽能治病,但其本身会干枯、会腐烂、不耐烧,所以无法成为不死之药。而用铅砂、硫磺、水银等自然矿物炼制的金丹,进火百炼不消,进土千年不朽,进水万年不腐,假如能被人体吸收,就能起到坚固人体的作用。”

  早在战国时期炼丹之风就开始流行,到了唐朝最为炽热,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纷纷以此为时尚。此外,唐朝天子迷恋丹药,除了追求永生不老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治病。李唐皇族有一种叫“风疾”的遗传病,发病急骤,死亡率高,常留有后遗症,很难治愈。而唐朝的医学知识水平有限,唐以前著名的医学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同时是炼丹家,所以唐朝也是历代因服食仙丹而中毒驾崩的天子最多的朝代。与此同时,韩愈、元稹、杜牧、崔元亮这些唐代名士,他们的死因也与服食仙丹密切相关。

炼丹用具

提梁银锅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金铫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

“大粒光明砂”银盒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

  此次展出的一组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炼丹用具,有用于熬药的“提梁银锅”,用于温药或煎药的“金铫”,以及炼丹用的简单蒸馏器石榴罐,这些器具均为金银器,古人认为炼丹原料染上金银之气后,能巩固和提高药效。

茶具

金银丝结条笼子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朝贵族的另一时尚为饮茶,唐人推崇“煎茶法”:即煮着喝,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饮时还要添加许多佐料,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饮时连吃带喝。可以说,唐朝人开始把喝茶从粗放型的解渴变为精细型的品鉴,并发明制作了唐朝茶事所用的24种器具。

鎏金银龟盒 1987年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法门寺博物馆 藏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发现了一批金银器,其中包含了一批茶具,有用于喝茶的“琉璃茶盏及茶托”,碾茶的“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祸轴”,过罗碾出茶末的“鎏金飞天仙鶴纹银茶罗子”,烹茶时击沸汤面的“金卷草纹长柄银勺”,盛放佐料的“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盛放茶叶的“金银龟盒”……这是研究唐后期饮茶方式和茶道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坐拥整个大唐江山的财富,李唐皇室的生活也极为奢侈,舞马祝寿就是其中的代表。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时,宫廷专门驯养了百余匹舞马,每到他生日时,这些舞马就在花萼楼下给唐玄宗跳舞。何家村遗址中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的舞马造型应该就是当时的情景。

  除了喜好舞马之外,唐玄宗还常在高兴时为下属赏赐金钱。他常在承天门(遗址在莲湖公园内)楼上设宴娱乐,兴致高昂时,便向楼下抛撒金钱以作赏赐,并由此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金钱会。

“开元通宝”金钱、“开元通宝”银钱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里的金钱指的就是“金开元通宝”,它是不流通的,仅供赏玩。钱币收藏家们做梦都想有一枚“金开元通宝”,哪怕是见一下也好。可他们也仅能在文献中品味历史了。真正的“金开元通宝”出自何家村,而且一共出了30枚,这是“金开元通宝”迄今惟一的一次发现。此次“大唐风华”展中就有一枚“金开元通宝”和一枚“银开元通宝”展出。

  作为一个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时代,唐朝的女性,特别是生活在长安的上层妇女,有着与其它朝代不同的自由、奔放、热情、勇敢等特点。她们修仪容,着男装,参政议政,舞文弄墨,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展览第三部分“长安多丽人”展现的就是唐代女性的别样之美,展品多为壁画中的侍女图、唐代女俑和梳妆用具。

  唐朝贵妇在梳妆打扮方面非常讲究,也非常舍得在上面投资,据说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就高达百万两,如果按一两银子2000-4000人民币算的话,这简直壕到令人窒息!

  因为唐朝的开放包容性,女性在着装方面有着极大的自由,男装、女装都可以,尤其是男式胡服深得贵妇们的喜爱。

  文物专家、考古学家孙机在《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文中,介绍到:唐朝的妆容分为白妆、红妆两种。白妆是只敷粉画眉,不施胭脂,较为素雅,相当于今天的淡妆;红妆则是施以各色胭脂,相当于浓妆。

妆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与现代化妆品类似,唐朝的这些铅粉、胭脂、口脂等也多成粉状或油状,因技术问题,这些化妆品不易单独存放,常常被置于小型奁盒或壶罐内。此次展览的《四瓣葵花纹鎏金银粉盒》就是贵妇盛放粉或胭脂的粉盒。

鎏金摩羯纹银钗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

  化完妆后,就是发型和发饰了。唐代流行高髻,且名目繁多,但无论哪种发髻,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大,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些发髻甚至利用自己收集或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头发中,或利用头发、木质等制成的假髻来装戴。

  发髻上也会有各类发饰,其中簪、钗是唐代普遍使用的束发用具,一般单股为簪,双股为钗,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与此同时,这些花钗也是地位等级的一个象征,佩戴多寡有其定制。根据《新唐书?舆服制》记载:“一品花钗九树,二品花钗八树,三品花钗七树,四品花钗六树……”,也就是说,花钗的佩戴者为贵族阶层而非大众百姓,因而其制作工艺、纹样都极尽奢华。此次展出的《金钗》《海棠花梳背》都是当时流行的发饰。

  贵妇们梳妆完毕,等文武官下朝,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就要开始了。这也是此次展览的第四部分“骑猎散歌尘”,该部分既有表现胡人打马球的壁画,带猞猁狩猎的女俑,也有表现唐代乐舞的金杯和彩陶。

《明皇击球图》 摹本 原作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胡人打马球图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 2004年陕西省富平县李邕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马球起源于波斯,唐代传入中国,是贵族们最喜爱的马上运动之一。其玩法和今天差不多:两队人(一般每队5-10人)骑在马上,用杖端弯曲的球杆击球,网囊作球门,先进球者胜。此次展出的《明皇击球图》描绘的就是“马球高手”唐玄宗与文臣武将16人击球的场景,此外还有随侍同玩者番族嫔妃、太监等9人,画幅的左右两侧,还设置了球门与2名守门员。陕西李邕墓出土的《胡人打马球图》也表现了唐人马上争球的场景,是继章怀太子墓发现马球壁画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天气好时,唐朝贵族们也喜欢到郊区狩猎,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带上自己驯养的猎豹、猎犬、猎鹰、猞猁等“萌宠”,让它们帮助狩猎。这种使用驯兽骑马追猎的狩猎方式,是一种流行于西亚北非和伊斯兰的运动,随奴隶和商人传入唐朝。《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表现的是一身着胡服的女俑,骑马带猞猁狩猎的情景。

伎乐纹八棱金杯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打球到下午5点左右,贵族们会聚在一起边吃晚宴边看歌舞。这时的歌舞是怎样的?韩休墓《乐舞图》中,有六位胡汉混杂的男乐手和六位汉族女乐手分列左右,手持乐器进行演奏,其中有筝、琵琶、排箫、尺八等,正中间有一男一女两位汉人正在旋转起舞。此次展出的《伎乐纹八棱金杯》身上,多名乐伎手执排箫、小铙、洞箫、曲颈琵琶正在演奏,另外还有抱壶者、执杯者和两名舞者。人物均为深目高鼻、头戴卷沿尖帽或瓦楞帽的胡人。该杯人物纹的形象和服饰,均有中国传统风格,但杯形却是明显的西方风格。此杯可能是一件外国输入的器物,或是外国工匠在中国制造的,年代在7世纪后半叶或8世纪初。

  作为当时的世界中心,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吸引了众多域外人士远涉而来,他们中不但有阿拉伯人、波斯人、栗特人,还有日本人、新罗人等等,唐代的长安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此次展览的第五部分“大唐异乡客”表现就是外邦来客的日常生活,展现出唐代海纳百川的胸怀。

  按照唐朝惯例,凡是来长安居住的外国人,做官也好、经商也好,一律由唐朝政府供养,所以唐朝时期在长安工作生活学习的外国人非常多,有学者推测当时的长安街头至少有十万外邦人士与大唐子民共同生活。

  唐朝也欢迎外国人为官,据载,自唐宣宗到唐懿宗时期,就有白敏中、毕诚、曹确、罗邵权4名有名有姓的外国人官至宰相,以至于宰相崔慎猷惊呼“中书到处都是外国人”!

  当然,唐朝的众多外邦人中,有一大部分是被贩卖而来的奴隶,他们大多来自罗马、大食和天竺,均被称作“胡”。

胡人备马图,1990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韦贵妃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胡人备马图》描绘了一匹朝南站立的白马,马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卷发胡人,他们正在为即将出行的主人准备马匹。

彩绘黑人立俑1985年陕西省长武县郭村唐墓出土 长武县博物馆藏

  《彩绘黑人立俑》表现的是一个卷发,厚唇,皮肤黝黑的“昆仑奴”,他们大多来自与唐代交流颇多的大食帝国,也不排除有从非洲地区过来的黑种人的可能性。

  众多国家民族和不同肤色的人种齐聚唐朝,信仰不同的他们如何和平相处共同生活?“兼容并蓄,和谐共存”是唐朝统治者的态度,他们在主推传统儒、道、释三家的同时,也容许新传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发展。这也是此次展览第六部分“学理共归真”所要展现的内容。

高士图 唐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韩休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一部分的文物中,表现儒、道、释三家的作品占主导。西安韩休墓出土的壁画《高士图》,表现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所流行的高士形象,他们或手执如意,或拱手而立,形象飘逸洒脱,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儒家道德观念和处世哲学,而其中的某些人物又可能表现隐逸思想和道教神仙观念。

金走龙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王子乔吹笙引凤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上层统治者的狂热追求和大力推崇下,唐代道教发展兴盛,尤其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思想备受推崇。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走龙”,可能是道教投龙仪式所用的法器。投龙致祭是道教最重要的科仪之一,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其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举行醮仪后,投入名山大川,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在该仪式中金龙担负着信使的角色。《王子乔吹笙引凤铜镜》则表现了王子乔吹笙引凤这一富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故事。

大唐智藏禅师舍利装具 唐 武德年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相比于道教的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佛教主张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思想对普通百姓和贵族也极具吸引力,所以唐朝的佛教寺庙香火极盛,皇家寺庙均供奉有名僧舍利。《大唐智藏禅师舍利装具》就是盛放智藏禅师舍利的器具,由石函、铜函、银瓶、金钵、绿色琉璃瓶组成。

左:三彩塔式罐 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热电厂2号唐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蔵 右:金铜苦萨坐像 唐贞观二年(62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为了满足死后进入极乐佛国的心愿,普通贵族死后会在墓中放上一些塔式罐,这是一种受佛教影响产生的特殊随葬明器,以三彩陶瓷罐最为常见。

  当然,佛教的作用不止如此,贞观二年,国内遭遇了疫情与旱灾,有两个多月没有降雨。皇帝遂命人设置祭坛祈雨。祈雨进行了7日,疫病消除,天降大雨,黎民欢喜。皇帝命僧侣法纯铸造七尊金铜佛像进行供养,祈求天下平安。此次展出的《金铜苦萨坐像》就是其中的一坐。

米继芬墓志 唐 永贞元年(805年)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除了儒、道、释外,其它宗教在唐朝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以祆教为例,这是中亚粟特人信仰的宗教,在唐朝粟特人聚居的地方,都建有祆祠。据此次展出的《米继芬墓志》介绍,米继芬一家就来自于祆教盛行的粟特地区,但其子却是大秦寺景教的僧人。由此可见唐朝对宗教信仰的宽容态度。

  结语:纵观此次展览,我们能看到许多耳熟能详的精品,“虽然唐代遗存下来的文物非常丰富,但能代表大唐的精品却是有数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物组合传达不一样的内涵。此次展览以‘风华’二字为定位,我希望观众能在文物中体会到唐代强盛、开放、多元、包容的特点。”策展人赵永说。

  “大唐风华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是那种乐观向上、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那种勇立潮头、敢于创造的奋进精神,那种融汇天下、择善而从的包容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突出特征,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有所启迪和激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成军表示,希望此次展览能够通过对盛唐历史的简要回顾,既激发人们思古之幽情,又启发人们深入思考民族复兴的艰难曲折,携手共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

  (注:文中部分内容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唐风华”展览文物的图说资料)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晓萌

编辑:夏君香 实习生 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