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长沙麓谷的湖南六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件利用3D打印技术修复的长沙窑瓷器,完好如初,静静展示着它的艺术魅力。
近几年,随着3D打印技术和3D扫描技术的日渐成熟,博物馆、收藏家们开始尝试利用3D打印技术,让支离破碎的文物复归本来面目。
3D打印在文物修复中应用增多
在国外,3D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近几年,随着国内3D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日渐成熟,也日渐应用于文物修复中。
湖南省博物馆文保部专家王宜飞介绍,省博物馆在文物修复中也有利用3D打印技术的尝试,如在一些瓷器、青铜器的修复中,利用了3D打印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修复长沙铜官窑遗址出土的长沙窑瓷器时,也采用了3D打印技术。
2014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洽购青铜重器皿方罍器身过程中,3D打印也发挥了作用。盈博数码科技公司凭借省博物馆提供的6张罍盖照片及尺寸数据,通过建模,在电脑中模拟出罍盖的3D图,然后用3D打印机打印出模型。当洽购团队在美国纽约把罍盖模型盖上器身后,发现它们基本吻合。
避免二次伤害,提高修复效率
湖南六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将3D打印技术用于文物修复的企业。该公司技术总监全磊表示,3D打印技术可以解决一些传统文物修复过程中的难题,如修复瓷器的弧形嘴和不规则手把,借助3D打印技术,先扫描获取缺损部位的数据,然后在三维逆向软件中建立模型,打印出来后,进行黏合,再上色做旧,修复就完成了。
“这种翻模方式不仅节省材料,可快速精准成型,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翻模时直接接触文物而对文物本体造成的二次伤害。”全磊说。
修复文物是一个极需耐心与专注力的工作,工期冗长,程序繁多。在王宜飞看来,有3D打印技术的辅助,替代原本是手工完成的某些工序,可以提高文物修复的效率。
缓解文物修复行业人才短缺
“尽管3D打印技术有优势,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文物修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还是要与传统的修复方式进行结合。”王宜飞说。
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全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超过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而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全国仅2000余人,远远不能满足文物修复的需求。全磊认为,3D打印技术的介入,缩短了一件文物修复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修复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不过,目前3D打印企业要大规模参与文物修复,还存在制度的藩篱。湖南六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清告诉记者,公司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对接过几次,每次对方首先要求出示资质,而一个单位要获得相关资质,门槛非常高,必须有7个拿到国家文物局一级认证的专业人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盛学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