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慈利县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通过脱贫攻坚、旅游带动、文明创建、共建共享等手段,先行先试,边建边推,全力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实现了以文化之魅力,涵民众之素养,育慈姑之新风,铸幸福之城市。
一、紧抓脱贫攻坚机遇,锻造乡村文化新图景
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机遇,以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内生动力建设和“富脑工程”建设。一是高起点强化硬件。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硬件建设“七个一”纳入脱贫攻坚一盘棋统筹,一张图建设,一把尺验收。2015年,全县文化民生项目建设比重达45%以上,向贫困村投入712万元,建设高标准文体活动广场72个。零阳镇金花村在村级集体经济和脱贫攻坚双引擎驱动下,投入400万元建设的“美丽金花”文化家园成为全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高大上”的典范和标杆。二是大格局激发动力。在脱贫攻坚中立足“跳出文化建文化,依靠文化谋发展”的思路,鼓励乡村挖掘文化底蕴,拓展文化产品,让文化软实力变成农民口袋里的硬货币。零溪镇百寿村深挖“寿”字诀,开展农耕文化体验、富硒稻田认筹等活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江垭镇九溪村围绕“人文九溪、韵味古城”,弘扬民俗古城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文化建设场景不断涌现。三是全方位倡导新风。围绕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农民大讲堂”“道德讲堂”活动,广泛宣讲扶贫开发惠民政策,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和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宣传,全面清除“等靠要”落后思想,引导贫困户奋发向上向善,带动贫困群众“精神脱贫”。投资110万元集中组织编排的精准扶贫花灯戏《莫家寨》,被选为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优秀剧目。
二、创新旅游带动模式,激发乡村文化新活力
充分发挥地处张家界东大门、毗邻武陵源核心景区、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的优势,将乡村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一是“雅而精”高端旅游舞动。擦亮“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最美休闲旅游度假名县”等金字招牌,引进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禾田居、澧水半岛等一大批高端旅游项目落户慈利。三官寺土家族乡罗潭村村民以土地占股17%的形式承接禾田居山谷项目,将土家族文化集中呈现;溪口镇坪坦村以钟灵毓秀的“两溪交汇拥圣地,三十里长潭绕镇流”壮美的自然景色引来6.3亿元的澧水半岛项目,实现旅游项目与乡村文化建设良性互动。二是“小而美”乡村旅游推动。把方兴未艾的探险、休闲、农耕等时尚旅游元素融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阳和、三合、南山坪等乡镇开辟红岩岭欢乐公园、茶马古道、美丽南山等15条户外精品文化旅游线路,2015年来,12万名户外爱好者慕名前来,让慈利的乡土文化茁壮成长,走出慈利,传播慈利。三是“壮而盛”节会赛事撬动。突出“一乡一品”,挖掘民间文化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龙潭河板板龙灯节”“岩泊渡二端午龙舟赛”“五雷庙会”等节会赛事活动盛名远扬,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壮美盛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三、踩准文明创建节奏,赋予乡村文化新内涵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重拾乡愁,重唤乡风,重振乡村文化面貌。一是政府“引”出路子。以示范点建设为带动,厚植廉政文化、法治文化、诚信文化、好人文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评选,“渔浦书院大讲堂”“欢乐潇湘·幸福慈利”等系列活动,全力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推进文明新风“十进”农家,广泛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夫妻”,全县涌现出1个国家级文明村镇和1个国家级最美家庭。二是社会“促”出成效。充分发挥12个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帮带共建,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农村广播等宣传阵地,宣传道德模范、优秀乡贤等典型事迹,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向上向善、见贤思齐,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候选人朱国庆、澧水舍己救人三兄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三是村民“闯”出斗志。积极倡导“勇立潮头、敢闯敢干”的拼搏奉献精神,充分发挥村民主人翁作用,引导村民主动谋划、主动建设,全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在未被列入示范点建设的前提下,零阳镇永安村村民自发贡献4亩集体土地建设文体广场,表现出了新时期可贵的集体主义精神。零溪镇象鼻嘴村多名乡贤不计酬劳建设农村国学教育基地,被新华网、《光明日报》宣传推介。
四、坚持共建共享主题,推动乡村文化新跨越
抓紧抓实示范点建设,把好事做细做实,共建共享,推动乡村文化向上向善向好。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把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项目,统筹整合2000万元的资金和项目,高规格、高水准推进示范点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3.5亿元建设包含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项目的县级文化艺术中心,投入1.5亿元建设县级全民健身中心,投入1亿元建设乡镇文体活动中心,确保到2017年实现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2020年实现42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二是强化机制立规矩。建立示范点建设标准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奖补制度,设立文化事业引导资金100万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00万元,按20%的比例逐年增长。2015年发放村级文化小广场奖补资金220万元,引导社会多方投资1700万元,建成61个文体小广场。今年发放奖补资金200万元,完成45个村级文体小广场。三是多方搭台唱新戏。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综合设施、闲置校舍进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集成建设。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2015年来,撬动社会资本500多万元投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者系中共慈利县委书记)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袁思蕾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