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区剪纸的传承人秦石蛟一把剪刀传非遗,创办全国第一家私人剪纸博物馆收藏剪纸原作近2万件
长沙晚报记者 刘琦 实习生 杜杨
记不住儿女的电话号码,怎么买东西该穿多少衣服常常搞不清,但是拿起剪刀和红纸,“讷于言”的剪纸艺术家秦石蛟马上变得“敏于行”——一会儿就完成了一幅幅灵巧生动的剪纸作品。“说到剪纸,他就滔滔不绝,全国各地的剪纸名城名家他都如数家珍。”昨日,秦石蛟的女儿秦玲霞告诉记者。
“鸡年马上要到了,我的作品集《巧剪百鸡》就要跟大家见面了。”今年79岁的秦石蛟是望城剪纸的传承人,从小修习剪纸的他,以鸡为主题的作品不下2000幅。“鸡与吉谐音,在中国人眼中是吉祥的象征。”坐在亲手创办的剪纸博物馆里,秦石蛟将自己与剪纸的一世情缘娓娓道来。
学艺:家族世代都会剪纸,向民间高手拜师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会剪纸,外祖父文正钦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剪纸和纸扎艺人。”秦石蛟如今依然珍藏着母亲当年的剪纸作品,在三四岁时,比他大几岁的姑姑就带着他学剪纸。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教授工艺美术的宾彬老师告诉秦石蛟:“真正的高手和艺术都来自民间,要向民间美术多学习,汲取营养。”毕业、就业到退休,秦石蛟一直都没有放下剪刀和彩纸。
年轻时有人告诉秦石蛟,说望城一个小山村里的邹易氏“剪的花会开,剪的鸟飞得起”,他就提上一小袋米,到邹易氏家拜师学艺。“在她家呆了一周,邹易氏把她会的东西全都教给了我。民间剪纸有很多特殊符号,代表着不同含义,邹易氏都给我讲明白了。”秦石蛟回忆。
一边剪,一边学,一边研究。秦石蛟书房中几千册书籍大多是关于剪纸理论的。除了学习外,他还发起了很多群众剪纸文化活动。“最有影响力的是联合全国十个有名的剪纸市县(江苏扬州、山东高密、广东佛山等),举行剪纸交流活动。”这次活动让秦石蛟收藏了十地剪纸名家的作品,他将此视若珍宝,整整齐齐排在自己的书橱里。
创新:首创多种剪纸技法,曾创作《千鸡图》
秦石蛟善剪风景、花卉、神话、民间故事,后来又迷上了剪鸡。他在2000年曾经出过一本书《千鸡图》,里面囊括了1000只不同形态的“鸡”。“鸡谐音‘吉’,带有‘吉祥’的寓意;鸡的形态非常有特色和美感,尤其是公鸡,雄赳赳的,一直是民间剪纸艺术家青睐的题材。”秦石蛟边说边给记者展示了他《巧剪百鸡》里的部分剪纸:公鸡母鸡秀恩爱,雏鸡满地跑,打盹、抢食、孵蛋、追逐、争斗的鸡,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之前住乡下时老伴就养鸡,我喂食、观察、引逗,我对它们的形态、习性和动作已经了如指掌,所以剪起来就成竹在胸。”秦石蛟认为艺术之所以生动,是因为来源于生活里真实的观察和体验。
当谈起自己在剪纸技法方面的创新时,秦石蛟的眼睛里闪闪发亮。“我这人擅长逆向思维,先后创造了‘摇剪法’‘交织套色法’‘综合折剪法’和适合现场表演的‘叠剪交错套色法’,这些都是我看过了很多优秀作品后首创的。”秦石蛟展示自己创作的“公鸡”,羽毛鲜亮富有层次感,感觉随时能从纸上跳下来。
传承:与晚报结缘数十年,创办剪纸博物馆
“我见证了《长沙晚报》的创刊号和第10000期,经常在晚报上发表作品,我是《长沙晚报》的忠实读者。”秦石蛟告诉记者,他与晚报的情缘跟剪纸一样,伴他走过了几十年岁月。
望城区淑一村的秀才坡有一处剪纸屋,曾是秦石蛟的母亲文震坤生活过和从事剪纸创作的地方。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淑一村每到周末和假期,游人如织,很多城里来的剪纸爱好者到剪纸屋来学习传统的望城剪纸。
如今,望城剪纸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秦石蛟的孙女秦求早已小有成就。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秦石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剪纸博物馆,以一人之力,收藏了近2万件剪纸原作。如今,他没事就去秀才坡剪纸屋和女儿的工作室看看,跟剪纸学员和孩子们交流,“现在看到越来越多人来这学剪纸,我很开心。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学习剪纸,把它一直传承下去。”秦石蛟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琦 杜杨
编辑:袁思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