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城谷山砚书写湖湘文房四宝故事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宁莎鸥 彭国良 编辑:袁思蕾 2017-04-05 10:33:51
时刻新闻
—分享—

细雕,打磨砚台造型和细节。

谷山砚制刻技艺第四代传人雷运华。均为长沙晚报记者黄启晴 摄

雷运华打磨砚台中。

粗雕,雕刻出砚台的大致造型。

构思砚台造型并用毛笔勾出粗坯。

选石材会根据石头质地和声响来确定。

原石。

  长沙晚报记者 宁莎鸥 通讯员 彭国良

  谷山,又名云母山、谷王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侧,望城区与岳麓区交界处,与岳麓山比肩。因为山中石料质地优良、硬度适中、颜色淡青,从宋代开始,山中便设有采石场,有工匠开采石料做砚台。宋代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便写道:“潭州谷山砚,淡青、纹如乱丝、扣无声、得墨快、发墨有光。”谷山砚曾是湖湘地区的名砚,但随着历史变迁,谷山砚的声名已不传。不过近日,谷山砚制刻技艺第四代传人雷运华专门成立了公司,而“谷山砚雕刻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也正式进入了申报县级非遗流程。曾经名动三湘的谷山砚,有望以浓墨重彩再次书写辉煌。

  谷山砚“发墨有光” 曾是贡品

  谷山砚在古籍资料中的文字记载比较多,除米芾的《砚史》外,清人唐秉钧也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中记载:“长沙府绿石砚。又名洮石。多是慕石之表。或长沙府山谷中石也。”有学者研究表示,古代湖湘文人多用此砚。

  那么小小一方谷山砚何以得到历朝历代诸多文墨大家的青睐了呢?雷运华向记者介绍:“这首先与谷山出产的石料品质有关。谷山又名云母山,顾名思义,采石场开采的石料以云母石为主。这种石材硬度值在3左右,太硬难以雕刻,太软又难以成形,谷山石可谓是‘硬一分软一分都不可’,正是做砚台的好材料。此外,谷山石的颜色接近墨色,摸上去有绸缎般的细腻感,而且石头上常有洒金、火焰纹、松花纹等增加美观度的天然花纹,这都是谷山石做砚台的天然优势。而形成这些花纹的铁、硫磺等矿物质在研墨的过程中沁入墨里,使墨色更显光泽。这也是米芾称赞‘发墨有光’的原因。”

  而望城历来就是湖湘石雕工艺的重镇,麻山石雕流传至今,目前仍行销全国,而与麻山石雕同源的谷山砚雕刻工艺也是巧夺天工,这也成为了谷山砚在文人墨客间扬名的重要原因。雷运华称:“湖南人爱吃辣椒,比较大气,这一特性也体现在谷山砚的雕刻风格之中。相比于全国其他的名砚,长沙的砚台庄重大方,‘开形’便出手不凡,雕刻的图案更显立体感。”

  因此,谷山砚才得以在中国的砚林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据传,清朝年间,谷山砚便作为贡品敬献给皇家。据湘砚考察学者研究称,陈列在毛主席纪念馆的毛主席在广州农民讲习所用过的砚台就是谷山砚。

  曾经“竞相传播” 如今“湘人知之颇少”

  清代曾兴仁在《砚考》中有言:“(谷山砚)产在长沙云母山溪谷中,质清润,色绿、多松花纹,扣之声如瓦木。品在洮河绿、郴州绿,绿端之上,清道光后取制砚者,多宝重之。”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谷山砚质地清润、颜色呈绿色,砚台上很多都有松花纹,轻轻叩响声音如同瓦木,因为这些特色,其品质甚至超过当时洮河绿、绿端等名砚。因此,清朝道光之后,制砚用砚的人都把谷山砚当成宝贝珍藏。

  而在《清一统志》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徽桐城有位姓阙的老翁,偶然见到工匠用一块绿石磨刀,光泽可爱,一打听这石头产自长沙谷山,于是把石头买回了家,雕琢成了一方砚台。当地人见了这砚台爱不释手,‘竞相传播’,谷山砚也因此获得了大声名。

  由此可见,谷山砚曾经名噪一时,而如今却是“湘人知之颇少”、声名不传,想要把谷山砚雕刻技艺和谷山砚文化传承下去,也是雷运华投身这一事业的重要原因。

  丁字湾文化站负责人介绍,雷运华师从谷山砚雕刻技艺传承人邓德安,邓家祖上是当地大户,谷山砚采石场就曾经是邓氏家业。邓德安的爷爷邓谷生当时开办私塾惠及邻里,其叔公邓乾生是当地有名的谷山石雕艺人,两兄弟互补,邓乾生雕刻谷山砚供私塾学子研墨之用。后来,这门技艺传给了邓德安的父辈邓锡文、邓锡隆,到邓德安已经是第三代。雷运华从事雕刻行业多年,一接触谷山砚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便拜师在邓德安门下,成为其唯一的第四代亲传弟子。

  雷运华告诉记者:“现代人用毛笔书写的机会少了,市场份额也主要被量产的机器制砚所占据,但我认为,砚台不只是一种日常用的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文房四宝应该是渗透进中国文化人的血液里。我相信就算是今天,沉淀着湖湘文化特色的谷山砚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我才投身到了谷山砚的传播推广之中。”

  “上等谷山砚压泡菜坛子”引发的思考

  如雷运华所言,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想要推广精雕细琢的谷山砚并不容易,难点之一便是如何获得适合制砚的谷山石材。

  2014年,长沙市文物局在望城黄金镇进行文物查询拜访时,在黄金镇谷山西北一处山坳里发现了一处跨越千年的“谷山砚”采石场遗址。这一发现震动一时,但相应的,谷山砚采石场也成了文物遗址,想要从中再获取石材已不可能。

  好在谷山石材在雕刻成砚台的同时,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谷山石用来修桥铺路,成为建房起屋时的基石,有的被做成水槛、水槽等日常用品,从这些日常用品中寻访“可造之材”便成为了邓德安、雷运华师徒获取原料的重要途径。

  雷运华介绍:“走街串户成为了我跟师父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到现在,谷山附近的十里八乡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有时在路基上,有时在房屋里偶然发现可用的谷山石,我们都兴奋不已。我想,石头也有灵性,很多人不了解它们的用途,它们就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真正了解它们的人的到来。”

  雷运华四处拜访,寻找石材,常常有意外收获。有一次,他去附近一处农户家里做客,偶然间进到了这家人的厨房,看到对方腌制泡菜的坛子上压着一块黑乎乎的石头。职业敏感驱使他走近一看,居然发现这是一块雕刻好的古砚。他如获至宝,赶紧向对方出价买了下来。

  上等砚台用来压坛子,也让他越发觉得好东西容易“明珠暗投”,他也越发感觉到抢救谷山砚、传承谷山砚的紧迫感。因为醉心谷山砚,雷运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心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经营谷山砚。他的公司就在望城区丁字湾街道上,离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不远。在他看来,笔墨纸砚是不分家的,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的书法底蕴,正好可以浸润他手底下的谷山砚,为他的创作带来灵感。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宁莎鸥 彭国良

编辑:袁思蕾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