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宁(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下,讲述好中国故事,制造好中国产品,需要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国文化的当代创新应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精神文化维度,一是造物文化维度。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戏曲、国画等古代文艺,经过五四运动的现代转型,形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电影、话剧、油画、芭蕾舞、管弦乐等,其中源自西方的艺术品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着中国化、民族化。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包括丝绸、陶瓷、漆器等传统工艺美术,以及宫廷建筑、古典园林、乡村民居、古典家具、民族服饰等,其中相当部分成为古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商品,深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喜爱。进入现代后,由于未能很好地实现现代性转化,在当代生活中以及世界上仍未产生应有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造物文化体系庞大,内涵丰厚,影响深远。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其中的“文物”和“遗产”主要是造物文化,而“文字”则是精神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切不可忽略这部分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各国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的,是在那个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精美器物——丝绸、瓷器、漆器、金器、银器和铁器等,这些器物中的精品,体现着中国人巧夺天工的造物技艺、文绮雅致的审美趣味,具有神秘诱人的东方韵味,引发了各国对中国造物文化的崇尚和追捧。拥有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时尚,中国国家形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精神文化一样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丰富造物智慧与美学思想,不仅在那个年代令世界惊艳,而且能与今天的造物文化有着理念的相通与设计的暗合。
农耕时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盛产的优质精美商品行销欧亚各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带有青花瓷器、印花布、丝绸、色绢、缎匹、雨伞、草席、鼓板、牙箱等货物。17世纪的中国丝绸,不仅代表着那个时期高超的纺织印染工艺水平,而且图案精美、纹样繁多、色彩鲜艳,是当时的高档服装、被服面料;瓷器制作工艺高超、造型雅致、绘图精湛,既是日用品,又有艺术观赏价值,是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器物;漆器产品历史悠久、品质上乘、纹饰秀美,是设计精良、具有艺术含量的用品。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建筑中独树一帜,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又融入了古代文人、书画家的审美理想。园林设计所遵循的哲学理念,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与今天的生态思想一脉相通。这些传统设计文化思想,无疑是当代设计实践的珍贵资源。
当然,源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创造,适应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与精神诉求,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存在或多或少的距离和差异。如何实现中华造物文化基因与当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造物文化的现代化,是开辟当代丝绸之路发展新空间、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弘扬丝路精神的关键所在。
中华造物文化生命力的呈现,需要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与当代生活相对接,与时尚需求相契合,改造旧有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形成在当代造物领域具有独特东方美学风格和中华造物基因的产品,并在时尚产品、工艺品及日用品领域打响中国创造的品牌。在与当代设计文化融合中,要立足中华造物文化深厚美学基础和设计基因,构建中国本土的现代造物体系。
丝绸之路精神告诉我们,文明要在开放中发展,通过交流带来观念的创新。在各国交往联系日趋密切的今天,善于互学互鉴的中华民族,一定能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实现造物文化的现代转化。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管宁
编辑: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