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推动群文创作接地气、有湘味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玲 张旦蕾 编辑:周蒙 2017-09-05 09:06:51
时刻新闻
—分享—

卢义方作词,吉平演唱的原创歌曲《家乡有棵树》在湖南省新人新歌大赛中获创作奖。

新人新歌美声组金奖选手傅婕演唱《半条被子》。

7月23日,2017年全省音乐创作培训班开班,来自14个市州的44名群众文化战线的音乐创作者集聚浏阳市,参加为期4天的创作培训。

5月22日至25日,2017年湖南省小戏小品创作培训班在邵阳市举行,来自全省8个市州的22名小戏小品编导、演员参加了培训。

5月2日至5月5日,2017年湖南省舞蹈创作培训班在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举行,图为培训班期间学员们为当地的留守儿童上公开课。

4月21日,2017年湖南省曲艺创作培训班在常德举行。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自编自演的该市首部公益医学科普舞台剧《心“肺”跟爱一起走》,以艺术的手法推广普及医学常识。

来自常德市的杂货铺老板娘张蕾创作的花鼓小戏《村长家的尿不湿》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

  “有一粒种子,伴着潇湘的芳草,在敢为人先的热土里生长……”这首由湖南省浏阳市达浒镇书乡村村民卢义方作词的原创歌曲《家乡有棵树》,在今年6月举行的湖南省新人新歌大赛中获创作奖;7月下旬,这位草根词作者又参加了由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音乐创作培训班。据统计,今年湖南省已累计培训近200名像卢义方一样的草根文艺创作者。

  8月1日,湖南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今年也是湖南省文化厅确立的“群文创作年”。通过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面向群众文艺人才的培训活动,湖南已初步形成优秀群文作品选拔平台和群文人才培训平台,涌现出一批有湘味、接地气的群众文艺作品。

  系列活动激发群众创作热情

  “肖正明老师作的词很有诗意、画面感很强,我看了词以后灵感迸发,几乎是一挥而就为它配上了轻快又朗朗上口的旋律。”在常德市文化馆从事音乐创作的杨西薇所说的这首歌曲,便是今年在湖南省新人新歌大赛中获得铜奖的美声音乐作品《我想着远方的海》。

  为鼓励和推动全省群众音乐创作、发掘和培养声乐人才,湖南今年上半年开展了历时4个月的全省新人新歌大赛,共组织海选109场、市州选拔赛13场,2102名选手报名参赛,创作了民族、通俗、美声类新创音乐作品428件。大赛还涌现出为纪念扶贫英雄、石门“名誉村长”王新法而创作的《你别走》,讲述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故事的《半条被子》等主旋律歌曲,既有湘味又富有时代精神。

  同样深受群众欢迎的还有连续举办5届的“欢乐潇湘”湖南省群众文艺汇演。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自编自演的该市首部公益医学科普舞台剧《心“肺”跟爱一起走》,以艺术的手法推广普及医学常识;在怀化市麻阳县高村镇的初赛中,群众编创了包括功夫表演、竹竿舞、广场舞、花扇舞、现代舞等多个舞种在内的26个原创节目;沅陵县七甲坪镇群众将非遗辰州傩戏融入民间舞蹈创作,表演了傩舞《傩之恋》;岳阳市张谷英村村民围绕当地传承600年的“孝友家风”主题,创作了舞蹈《孝行天下》、歌伴舞《中华孝道》等一系列节目……受益于湖南各级文化馆、文化站深入基层开展的大量艺术创作辅导,截至目前,2017年“欢乐潇湘”新创群众文艺节目4211个,各市州决赛也在火热进行。

  “我们希望通过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激发广大群众的文艺创作热情,让更多群众欣赏到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文艺节目。”湖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颜喜说。

  聚焦精准扶贫题材创作

  今年5月16日,湖南省文化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精准扶贫”题材群众文艺创作及演出的通知》,鼓励全省群众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扶贫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进行扶贫题材的群众文艺创作,以文艺方式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扶贫政策,表现扶贫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

  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文化馆组织创排的辰河戏《灯光》,讲述了一名工会主席下乡帮助贫困户修电灯而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灯光》编剧傅小平介绍,故事来源于湘西花垣县的一个真实事例:在一个贫困户家中,夫妻二人因矿难离世,只留下年幼的孩子和两个老人,为养育孩子,爷爷每天开着没车灯的老旧拖拉机出门赶场,深夜才回家,很不安全……“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扶贫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爷爷修理拖拉机。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于是便有了这个作品《灯光》。”傅小平说。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精准扶贫”题材群众文艺创作已收到投稿作品75件,其中小戏24台、小品19个、曲艺15个、音乐17首。“这些作品大多以百姓身边的扶贫故事和人物为原型,贴近生活、很接地气。”颜喜说。不仅如此,湖南省文化厅还专门组织专家对投稿作品进行审改,并在《文艺生活》杂志上发表精准扶贫群众文艺创作专刊,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一台精准扶贫主题群众文艺晚会……

  培训提升群文创作水平

  “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老百姓也能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专业培训,回去以后,我一定会将文艺创作进行到底。”来自常德市的杂货铺老板娘张蕾说。2016年,由她创作的花鼓小戏《村长家的尿不湿》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与浏阳的卢义方一样,由于在文艺创作方面的突出表现,张蕾参加了湖南省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班。“在一周的培训中,我和其他学员相互交流探讨花鼓戏创作,学到了新的创作理念,拓宽了思路。”张蕾说。

  杨西薇表示,自己参加的全省音乐创作培训班,邀请作词和作曲一起参加,这种方式很新颖,听取歌词创作的课程对自己很有帮助。

  今年,湖南省文化厅分别在邵阳、常德、怀化、长沙四地举办4期群众文艺创作精准提升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曲艺、舞蹈、小戏小品和音乐4个艺术门类,每期均设置专家授课、优秀作品赏析、学员原创作品点评和创作采风等板块,近200名群文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携他们的原创作品参加培训。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表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对于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与文化获得感。湖南省将进一步优化群众文艺发展环境,推动创作更多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玲 张旦蕾

编辑:周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