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司城村:后“申遗”时代的新生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帙恒 编辑:周蒙 2017-09-29 09:51:58
时刻新闻
—分享—

  老司城村:后“申遗”时代的新生活

  ——“小村故事”之八

9月14日,永顺县灵溪镇灵溪河畔老司城村,我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就坐落于此。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周帙恒

  三面环水,一面傍山,永顺县城以东20多公里的灵溪河畔有个老司城村,老司城遗址就坐落于此。群山朝向着城址,把这座城池严严实实地遮蔽、守卫和保护。

  土司王朝这个辉煌了十个多世纪的神秘王朝,长时间不为世人所熟知,直到2015年,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花落于此,老司城的辉煌与沧桑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王朝后人的生活。

  9月中旬,度过了暑期旅游高峰的老司城景区逐渐恢复了平静。环绕遗址的牛路河沿岸,一字排开20多艘小木船,今年55岁的船工秦元泉,坐在岸边等待着游客前来体验漂流。“我们船工,青年、壮年、甚至年长的都有。”说到老司城申遗成功带来的影响,秦元泉坦言是村里的男人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乡既赚了钱又照顾了家人。

  秦元泉是一名老船工,1987年,为了一家人生计,他前往下游的猛洞河景区撑船,直到2014年,随着老司城景区的开发,不仅秦元泉回来了,他3个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子承父业,回乡谋生。如今,两代人撑船往返于牛路河,不仅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景区还为船工们购买了三险一金,免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沿着蜿蜒的河流,这座布满刚性线条和粗砺瓦砾的巨大城堡遗址,无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与覆盖。祖先们留下的辉煌过去,魏明富从懵懂到逐渐了解,如今已经成为了州级非遗传承人。

  “以前家里老人也说过老司城的故事,但我们不太关心。”今年40岁的魏明富,世代居住在老司城遗址的核心区域,在他记忆中,祖辈们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成年之后,魏明富和老乡们一样外出打工。

  2012年,随着老司城遗址申遗步伐的加快,魏明富和妻子回到了老司城,在自家门口卖起了米豆腐、绿豆沙。“起初都是考古人员和开发工作人员,慢慢的就有游客来了。” 2013年8月,村里办起了民族文化培训班,魏明富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起了土家人传统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吹起了悠扬的木叶……

  如今,魏明富已经被列为州级毛古斯舞传承人,摆手舞、打溜子、拦门酒、吹木叶、唱山歌、祭祖、升龙凤旗等,样样精通。旺季到来时,自家的小食、民宿生意已经能满足一家人全年的开销。

  “不仅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精神生活也跟上来了。”魏明富说,由于自家小店经常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因此自己也开始研究起这块祖辈世代生息的土地,看书、听讲座……魏明富笑言虽比不上专家学者,“观光客是问不倒我的。”

  “石堆臼马,若隐青狮”“云烘紫殿,雾锁丹墀”“钟鼓兮镗橐,石鼓兮铿锵”“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老司城,这座武陵山巨大褶皱中的庞大城堡,在走过了一个轮回后,又以更生动的面庞展现在世人面前,庇护着世代守卫它的土家儿女。

  ■记者手记

  从鲜为人知到焕然蜕变

  周帙恒

  2015年6月,申遗结果出炉的前一周,我曾跟随一个省级媒体采访团前来老司城实地采访。正在扩建翻修的公路尘土飞扬,大家风尘仆仆赶到遗址时,看到的是一个正在蜕变中的考古遗址。

  村里的居民几乎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仿佛进入了一个原生态的古村落。我们一行采访下来,都在感慨这座城池历史资源虽然丰富,却又鲜为外人所知,如果能一举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一定会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两年多后再来老司城,这里的变化令人欣喜。当村里重新出现老少三代、四代同堂的场景,不得不感慨是文化旅游让这个原本闭塞贫穷的小村焕然蜕变。老司城的申遗成功,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经济状况,更带来了大山之外的新思想,同时解决了因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然,不是每个贫困地区都有老司城村这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它的蜕变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扶贫这条道路上,不能搞千村一面、万户同法,必须精准对待,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这样才能彻底甩掉贫困的帽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帙恒

编辑:周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