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向世界的中国非遗:“抱团”发展 打造品牌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秀敏 编辑:宋沛珊 2018-06-01 10:03:41
时刻新闻
—分享—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31日讯(记者 林秀敏)非遗,这一本应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传承和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政府、企业以及民间组织都在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传播力量、社会需求和产业潜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京交会”)发现,“抱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

  “抱团”发展 打造品牌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与营销论坛暨发布会”上说,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致力于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管理保存、研究展示、传播与传承的工作。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一种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有生命力”。为此,非遗国际化传播工作不仅有利于文化“走出去”,也有利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京交会中国陶瓷国际交流中心展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秀敏 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与营销论坛暨发布会”上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报告》指出,国际贸易中,中国文化有关的商品占比不高,商品的文化解释非常缺乏,销售主体多位小商品生产机构,非遗传承人或专业的手工艺人较少,商品的价格多处于物美价廉的层次,非遗商品多为陶瓷、刺绣等传统强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如何更好地让瓷器非遗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陶瓷国际交流中心执行理事、主任张扬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很多地方的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但生产规模较小,无论是国内市场营销还是“出海”传播中国文化,都面临着很高的成本,为此,“抱团”是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一条创新而且有效的发展方式。中国陶器国际交流中心目前已经覆盖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景德镇、九泉窑、德化窑、磁州窑、建窑、邢窑、越窑等非遗瓷器,联合了100家窑厂和100名工程师设计师,一起助力将中国陶瓷品牌九窑传承(9kiln)和碗约(OneYue)重返世界舞台。

  走向国际市场的途径

  目前,大多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更多地是在经营国内市场,走向国际的业务还不多。

图为京交会重庆荣昌展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秀敏 摄

  在第五届京交会重庆荣昌展区,记者看到了荣昌三大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荣昌陶器和荣昌折扇。重庆荣昌展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器目前在国内的销量不错,受到很多收藏家的喜爱,但暂时还没有打通国际市场。

  在京交会的一角,记者仿佛来到一处典雅复古的中式厅堂,名家画作、精美大气的玉石摆件、古朴的中式家具……汇聚了不同中国艺术家的精心之作,处处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誉方堂(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湛笠告诉记者,她们将展厅布置成交易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国内外观众,希望借助京交会走上国际市场。

  据悉,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相关机构合作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工作,包括在中美开展“中国非遗课堂”,举办“周而复始——中国人的节日与艺术”,还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与营销论坛暨发布会”上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报告”和营销平台的测试版,都旨在通过这些工作更好地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和传播。

  据了解,目前中国非遗国际化传播的工作机制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方式运营,基本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主要效果是品牌化、精品化、规模化、交流为主、贸易为辅。

  非遗瑰宝亟待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拥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0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创承人五批3068人。

  李松说,在过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养育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与家国理想,成就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在现在这些文化瑰宝依然是我们的战略资源和发展基础。在未来,他们依然是我们最鲜亮的标识和最无限的潜力。

图为京交会贵州凯里展区展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秀敏 摄

  在京交会的非遗展区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精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渗透着中国文化,散发着灼灼光辉,如贵州凯里的令人称赞的苗族刺绣、蜡染、银饰,炉火绵延不息1300余年的流光溢彩的陕西耀州耀瓷,重庆荣昌三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陶瓷、荣昌折扇和荣昌夏布……

  “我们凝聚共识,从推动文化走出去,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李松说。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秀敏

编辑:宋沛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