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故宫馆藏北宋陶瓷欣赏

来源:人民网 编辑:夏君香 实习生 施文 2018-06-15 09:36:53
时刻新闻
—分享—

  外壁浅浮雕三层莲瓣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碗内刻划荷莲纹,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在白釉的衬托下,纹饰若隐若现。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盘心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盘底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北宋,高3.5cm,口径17.5cm,足径5.5cm。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斜直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沿无釉。外壁浅浮雕三层莲瓣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碗内刻划荷莲纹,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在白釉的衬托下,纹饰若隐若现。

  覆烧方法是定窑在北宋晚期,为增加窑炉的装烧数量,而大量采用的一种装烧工艺,但采用这种装烧工艺会造成器物口沿一周无釉,形成所谓的“芒口”。这件器物就反映了这种装烧工艺。

定窑白釉双系罐

定窑白釉双系罐罐底

  定窑白釉双系罐,北宋,高18.1cm,口径10.9cm,足径8.2cm。故宫博物院藏。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部两侧对称置圆环系,鼓腹,腹下部渐收敛,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

定窑白釉葵口碗

定窑白釉葵口碗碗心

定窑白釉葵口碗碗底

  定窑白釉葵口碗,北宋,高6cm,口径16.3cm,足径5.9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口沿外有宽约1cm左右的涩边,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有垂釉痕。

  北宋定窑装烧方法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此碗采用支圈挂烧法, 或称支圈正烧法。即把碗、盘口沿架于支圈上,

  若干个按一定间隔放在一起置于匣钵中烧造, 其产品特征是口沿外撇,胎体普遍较薄, 内壁施满釉,

  外壁在口沿处因与支圈接触形成一周约1cm宽的无釉涩胎痕。

定窑白釉碗

定窑白釉碗碗心

定窑白釉碗碗底

  定窑白釉碗,北宋,高9.3cm,口径21.8cm,足径6.6cm。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口镶铜釦。通体施釉,釉色灰白,局部可见泪痕状积釉。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古定器……外有泪痕者是真”。“泪痕”是瓷器在烧窑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现象,透明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因重力垂流,积釉处形成蜡泪或玻璃珠状凸起,犹如“泪痕”,是定窑白瓷的典型特征之一。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盆心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盆底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北宋,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内外满釉,釉色为窑变的玫瑰紫色,边、线呈酱色。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刻划数字“七” 。

  此花盆为河南禹州官钧产品,为宫廷陈设用瓷。北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载,宋徽宗崇宁“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嘉花名木,类聚区别”。这些花木,有的是作为盆景陈列的。而当时的钧窑自然要为宫廷烧造制作盆景所用的器皿,于是便有大量钧窑花盆及花盆托出现。此件花盆应就是其中之一。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俯视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底部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7.8cm,口径24cm,足距13.5cm。

  花盆托以凹、凸线构成六瓣菱花形。敞口,折沿,弧形腹壁,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数目字“二”。盆托内部釉面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为钧窑独有的特点。三个云头形足与器形搭配谐调,加之所施绚丽的玫瑰紫色釉,愈显器物的精美。

  钧窑始烧于北宋,最初为民间所建,因烧制的瓷器釉色青中带红,犹如绚丽的晚霞,异常美观,北宋晚期被宫廷看中。由于当时宫廷用于种植花木的盆、奁及室内陈设器皿的需用量大增,朝廷遂抽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在河南禹县八卦洞附近建立官窑,专门烧造宫廷陈设用瓷。此件器物釉质肥润,色彩绚丽,是官钧中的珍品。底部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二”,表明其为整套器物中较大者。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俯视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底部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8.1cm,口径21.6cm,足距13.7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敛口,折沿,鼓腹,底出边,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凸起、凹进六条线纹。通体满釉,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底边釉薄处呈酱色。造型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层较厚,为避免烧成时塌底,外底留下用一圈支钉支烧留下的钉痕。一足内壁刻数目字“九”,刻字笔画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数目字“七”,刻字笔画较细、较浅,应为清宫后刻。新刻数目字与旧刻不同,可能是清宫为了与造型、釉色相近的花盆配套使用。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俯视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底部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北宋,高13.1cm,口横22.5cm, 口纵15.2cm;底横13.4cm,底纵8.4cm。

  花盆呈六方形,折沿,深腹,底下承以六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边棱釉薄处呈酱黄色。外底涂刷酱釉,有七个渗水圆孔,并刻釉数目字“八”,标明其为同类花盆中较小者。此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曾烧造大量花盆以供御用,形式多样,见有葵花式、海棠式、菱花口式,六方形、长方形等。花口花盆的制作,从制坯、成形到烧造成功,实属不易,成品率较低。可见官窑产品的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此件六方花盆作为宫廷陈设用瓷,做工考究,造型端庄,可谓既美观又实用。

  传世官钧窑瓷器的外底大都刻有从“一”到“十”色不同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现存实物证明,数目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底部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高9.6cm,口径26.5cm,足距13cm。

  花盆托敛口,浅腹呈鼓形,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云头式足。口沿处饰弦纹两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饰鼓钉纹一道,上部二十三枚,下部二十枚。通体施月白色釉,口沿、边棱处釉层较薄,呈米黄色。器底局部涂酱色护胎釉,有支烧钉痕三十六个环列一周,支点大、排列密集,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内壁及底部均刻数目字“一”,但足内壁刻字笔画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笔画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底部还有清宫刻字“瀛台”(横向)、“涵元殿用”(纵向),线条纤细、工整。

  《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关于为瀛台收藏的陈设类钧瓷刻字的记载见于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首领李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瀛台静憩轩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涵元殿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戛玉摐金、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澄怀堂均釉古丁盆连二件,香扆殿均釉古丁盆连二件,兰室均釉古丁盆连二件,虚舟均釉六方入角盆连二件。传旨:着俱刻地名,得时呈览过交瀛台,钦此。于本年六月初三日,副领催杨四将均釉盆连十四件持赴瀛台,交首领李玉。讫。”其中,涵元殿刻字的正是“均釉古丁盆连二件”,与此件实物吻合。

来源:人民网

编辑:夏君香 实习生 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