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
一副扁担, 一个布袋, 一个艺人 ,组成一个剧团。湖南邵阳县有一种戏曲,深受广大村民和小孩的喜爱。它最大的特点是,所有演出仅仅由一人在一个高约4尺,长、宽各2.4尺左右的布袋兜内独自完成。它就是邵阳布袋戏,当地人也把它称为“被袋戏”“被窝戏”。
今年73岁的刘永安出生于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是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在“戏窝子”长大的刘永安,是刘氏家族布袋戏的第十八代传人。1977年正式开始学习邵阳布袋戏,1978年从叔父手里接过戏担,从此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脚步踏遍广西、贵州、江西及湖南境内的各乡村集镇等地。打开台是刘永安的拿手好戏,鼓声干净利落,轻重缓急有序、变化多样,表演细腻、娴熟,刻画木偶人物角色惟妙惟肖,说唱戏文字正腔圆,声音刚劲豪放。
刘永安说,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就在燕窝岭。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刘氏的先祖挑着一副布袋戏担,携妻儿从江西吉安一路来到密林深处的燕窝岭,结茅棚,垦荒地,落地生根。半年务农,农闲时即挑着戏担外出演艺。因行头简单,表演诙谐逗趣,很受人们喜爱,一些大户人家常邀刘氏祖先唱堂会,收入也比较可观。刘氏家族便以此维持生计,并订下规矩:要将“一个人演一台戏”的秘技世代传下去,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鼎盛时期,燕窝岭有110多副戏担子上云贵、下湖广、去浙江。每年农闲时节,刘氏家族男女老少皆挑着担子外出卖艺,表演布袋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抗战时期,布袋戏担慢慢减少至几十副,从艺的刘氏族人不到10人。15岁初中毕业,他开始跟着父亲外出卖艺。每年重阳节后出发,一直到次年清明后返家。他帮父亲挑着担子,挨村挨户,走到哪唱到哪。一张桌子一个小扩音器就可以架场。就这样,他跟着父亲年年走,日日演,脚步遍及湖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6个省。
一直以来,刘永安不忘初心,叮嘱后代传承,现在仍经常一人一副挑担一个剧团,走村串户,为村民送去表演,有了自己的忠实“粉丝”,布袋戏的名声也在邵阳县传开来。邵阳布袋戏演艺独特,演出舞台是用一块蓝印花被布料围成的布袋,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主要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孝打虎》等,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从2003年开始,邵阳市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抢救布袋戏、保护其传人。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派摄制组来邵阳专门拍摄邵阳布袋戏的艺术专题片,并在黄金时段播出。2006年5月,邵阳布袋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布袋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永安每年能领到1万多元的补贴。如今,他的大孙子已跟他学戏3年多,还在练基本功阶段。刘永安现在主要进行布袋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没有一个剧团像邵阳布袋戏一样独立,自成一派;一个人的剧团一个人的传承,刘永安执着而坚韧,他对布袋戏的感情坚定不移:从容、坚守,传承、传播。刘永安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在我这一代丢失了。”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文华
编辑:夏君香 实习生 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