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库退尔作品“颓废的罗马人”赏析

来源:美术报 作者:何振浩 编辑:施文 2018-12-19 15:00:18
时刻新闻
—分享—

托马斯·库退尔 颓废的罗马人 472×772cm 1847年 法国奥赛美术馆

托马斯·库退尔 颓废的罗马人 472×772cm 1847年 法国奥赛美术馆

  原标题:库退尔作品“颓废的罗马人”赏析

  托马斯·库退尔(Thomas Couture,1815年12月21日—1879年3月30日),法国19世纪学院派画家。库退尔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精彩作品,其中就有藏于奥赛美术馆的宏福巨制《颓废的罗马人》。除此之外,作为一名私人画室的创办人、艺术教育家,在那个新旧艺术交替的时代,以自己卓越的才华、独特的教学理念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影响了许多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更是培养了像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亨利·方丹·拉图尔(Henri Fantin-Latour)、约翰·拉法基(John LaFarge)、夏凡纳(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等一批后来的艺术大师。当我们回溯考察这位“大师的老师”时,我们依旧能发现属于库退尔自己的艺术价值,以及他具有的前瞻性眼光和对那个时代后续的变革所发挥的影响力。

  库退尔出生于桑利斯,11岁时随家人搬到了巴黎。大约在1828年,他进入了艺术与职业学院(Ecole des Arts et Metiers)学习绘画。1830年,他进入格罗(Gros)工作室。在格罗去世后,库退尔成了德拉罗什(Delaroche)的门徒。库退尔虽然被历史定位为19世纪法国学院派画家,他却终身都没能当选院士,也没有在学院的竞赛中获得大奖。但在1847年获沙龙大奖后,他同样成为了画坛特权群体中的一员。

  库退尔被称为折中主义者,作品被认为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范本。作为独立画家,库退尔与官方的法兰西美术院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虽然他与学院派价值观和艺术理念相近,但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占据沙龙评委会委员一职,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学院的独裁,增加了评判的多元性。同样,在自己的绘画中,库退尔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在某些方面与学院派画家作品的常态化特征保持了明显的差异。

  库退尔的作品中有一种草图式的松动和自由。其本人正是“草图式绘画”的拥戴者。他的作品讲究造型的准确,更追求用笔的自由生动,以及色彩和质感的表现力。可以说,这种洒脱的画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马奈。

  他虽然自称“反对学院”,但教学实质上依旧严格遵循了学院派的基本要求:重视素描、结构,重视解剖,甚至构图形式也偏向经典。唯一的差别在于他把弗兰德斯画派提升到古希腊和文艺复兴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对待绘画的笔触以及作品完成的标准方面,库退尔有了新的判断标准,画面不再一味地去融合与消解笔触,常常以大胆的用笔一气呵成地完成形象的塑造,显得更有绘画感。

  作品《颓废的罗马人》明显体现出他的“中庸之道”,画面构图与人物动态源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沿袭着古典主义的标准,而局部的细节又带着浪漫主义的绘画性。作品有着“充满自信的、松动的、丰富的大笔触”(罗特斯语)。在1847年的沙龙中,人们对《颓废的罗马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是复杂的,“但是欢呼是普遍的”,正如德拉克鲁兹(Delecluze)和托雷(Thore)等不同批评家的反应所表明的那样。由于作品的成功,库退尔终于也跻身“学院派”之列,并于同年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像浪漫主义者一样,库退尔反对学院画家作品中那种绘画性的缺乏。库退尔把底色层的恰当利用作为最终完成作品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是第一个提出“基础层重要性”的画家。他以个人经验谈论到:“在他的绘画过程中,底色层成为构成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

  库退尔期待的或许还是沙龙体制对他作品的接纳与肯定,并且在折中主义的画法中成就他自己的美学观念。现在看待库退尔,或许他还没有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眼光,但他的绘画实践和思想,给当时已达顶峰的学院派绘画进一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他的绘画和教学中体现的那种灵光一现的感悟还是深深影响和启发了后来的艺术家。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来源:美术报

作者:何振浩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