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要对“人”的审美充满热情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孟宪平 编辑:施文 2019-03-18 15:43:33
时刻新闻
—分享—

希尼(国画)97×68厘米 2016年 陈雨

赫布特尼(版画)21×14.8厘米

2017年 罗伯特·普利兹曼

去年曾先后在山东省烟台市展出的罗伯特·普利兹曼和陈雨肖像画,近日重返烟台美术博物馆同台亮相,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肖像画的机会。

中国人不太欣赏肖像。不像欧洲,一幅妇女肖像竟成艺术史之最。我们的“之最”是山水。神像和帝王像也算是“之最”,但没有审美意义。

也就是说,吾国不是没有肖像。但对我们来说,肖像的意义只有两个:一个是忆旧,一个是膜拜。忆旧忆的是亲朋过往,膜拜拜的是祖先神灵。

而审美,是从肖像中发现美感,获得快乐,激发想象,领悟玄奥,我们不习惯。

肖像有何意义?肖像绝对是深谙审美之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今天,我们正需要一种深刻的、彻底的、全面的肖像审美的启蒙。

欣赏一个东西,代表着你喜欢、关注、重视、推崇这个东西。肖像的审美,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代表了对活生生的个体人的喜欢、关注、重视、推崇。

当然,这里必须对肖像做出规定。我们所说的肖像,不是几千年来顶礼膜拜的偶像和神像,那种肖像是概念的、压抑的、抽象的、非审美的。我们所说的肖像,是对于有生命的、鲜活的、有感情的、有经历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人的描绘。他可以是普通人,可以是伟人,但他必须跟我们息息相关,必须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那么,什么是肖像的审美?这需要我们描述一下遭遇肖像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如果说风景是一种虚空,静物就是一种单纯的实体。而风景中的人物,代表了一种活的实体在空间中的真实存在。而肖像呢?肖像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实体,活的实体,一种逼迫你进入虚空的实体。那种虚空,就是在画中人眼睛的凝视或者跟观者的对视中,逼迫你瞬间坠入心灵深渊的光芒。

每一幅肖像都是一个如此不同的形体。哪怕是一丁点的形质或色泽的差异都会激发人的敏锐感知。这是世界上最微妙的形色构造体。但是,这种视觉的微妙之物,在你接近肖像核心的黑白分明的、如黑洞和日光般的眼睛的时候,有一种探知人物精神奥秘的欲望将紧紧地把你占领。

肖像的信念,就是形与神的必然相关。风景,你也许可以停留于形式的玩味;静物,你也许可以留恋造物的完美;但肖像,却必然激发你对人物心灵命运的探知和感悟。

肖像审美是三种人的对话:画者、画中人、观者。

画者发起了一场对话,他与画中人的对话。但这种对话可能精彩,也可能拙劣,那取决于画者对画中人的精神和形式的把握程度,取决于他所采用的笔法和口吻所创造的画面呈现方式的独特性、准确性和强度。

观者发起了另一场对话,这一对话同样可能精彩,也可能拙劣。那首先取决于观者对首场对话的领悟,但更重要的取决于画者将把这场历史的对话引向何处:精妙抑或平庸?戛然而止还是意味深长?

观者对话引发的方向,代表了一种新的人生经验。我始终觉得,艺术的根本价值就在于提供新颖的人生经验。艺术应该让我们获得新的体验,让我们知道:哦,原来还可以这样活!

这就像去看陈雨的肖像画。

虽然跟画家交谈不多,但他的画让我领悟到一个道理:别怕。你看世界上那些成千上万的诗人,他们被人铭记、描绘、感动,跟名利地位有啥关系?他们也是一辈子,但他们活得自由、畅快、大气。

在陈雨笔下,他们每一个人都如此潇洒、自由,他们的头发、面容都幻化成了自由飘荡的激浪和流云。只有一只只大眼睛盯着你看。看得你无处容身,自惭形秽。

罗伯特·普利兹曼提供的是另一种对话。

他是对普通人命运的悲悯。在他的笔下,那些生命无端消逝的朋友、演员、名流……都是普通人,他们微弱的笑容、白皙的面孔、羞涩的低眉,显得如此脆弱。他把生命夭折的人物肖像放置到中世纪神像的背景上,使得脆弱与强大、短暂与永恒、现实与历史交错在一起,让人警醒。但他只是提出了问题:对于自己如此脆弱的肉身,再想想天国的永恒,我们该如何面对?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

希望正在烟台美术博物馆展出的“无问西东——罗伯特·普利兹曼&陈雨肖像绘画双个展”能给艺术同道和观者带来一场意蕴丰富的审美对话。(孟宪平)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孟宪平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