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复制镇馆之宝 历时两年,“高仿版”素纱襌衣问世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施文 2019-03-29 16:44:10
时刻新闻
—分享—

4.jpg

素纱襌衣作为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轻薄的衣服”,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近日,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制出“高仿版”素纱襌衣,重量约49克,可以说是完美复原。为了这款仙气十足的纱衣,匠人们历时两年,特意找到瘦弱的“蚕宝宝”,吐出“气若游丝”的蚕丝,经过无数次试错,才研制出同款轻薄的素纱襌衣。

3月27日,湖南省博物馆发布消息称,该馆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两年,成功仿制出一件重量约为49克的素纱襌衣。此为素纱襌衣出土近40年来,首次得到官方授权,经省博物馆专家鉴定后官方认证的仿制品。

那么,这款辛追娭毑家的“高仿品”到底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它和原版有什么差别?对此,记者采访了省博工作人员,解密高仿“素纱襌衣”的仿制之谜。

选材

仿制品过重,长胖的蚕宝宝背锅

作为世界上最早、最轻、最薄的衣服,素纱襌衣绝对可以称为“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如何研制“同款轻薄”,是仿制最难的一道关卡。之前,省博曾委托研究所仿制素纱襌衣,但仿制出的第一件襌衣却超过80克,比原版多了近30克。专家研究后发现,问题竟然出在最不起眼的“蚕宝宝”身上。

原来,制作素纱襌衣时,西汉人使用的三眠蚕丝纤度只有10.2旦(衡量织物纤维粗细的计量单位,旦数越小,纤维越细)至11.3旦,而现代人培育的四眠蚕丝纤度却有14旦。这是为什么?工作人员介绍,今时不同往日,两千年不止让人进化,让蚕宝宝也变胖了。长胖后,蚕宝宝吐的丝变粗重了,导致织成的衣服也变沉了。为了还原素纱襌衣的面料,团队特地找到一批瘦弱的三眠蚕,比起肥硕的四眠蚕,它们身材娇小、羸弱,正好符合原材料的面料织造标准,蚕丝纤度仅为11旦。

为了仿制素纱襌衣,不仅要找来瘦版蚕宝宝,连纺织机以及小器件都得全新“高定”制作。由于受技术限制,古代的织机门幅比现代织机窄60厘米,团队为此专门打造一台48厘米宽的机台。

虽然是仿制,但制作团队绝对是认真的,丝毫不敢怠慢,就连素纱襌衣领口和袖口上的纹样桃花也是1∶1还原。他们参考考古报告记载的纹样内容,经电脑测绘后,再反复实地采样,确认纹样的准确度,力求和原版一样精致。

纺织

1小时织1厘米,织布全靠内功

仿制中最难以捉摸的一道工序就是织造,这和武侠小说中内功修炼有异曲同工之处——玄乎。

丝线极细,一旦手感控制不好,织造的面料密度不均、丝线断头过多,都会影响质感。此外,同一个织手早晚手感力度都有可能不一样,而用力均匀、到位与否,则与织工的经验和织造时的心境有关。

为此,南京云锦研究所特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建顺坐镇,参与仿制工作的织工师傅也必须提前训练三个月,培养操作手感,方可上机织造。即便如此,织造依然进度缓慢,织工师傅需集中精神,控制力度,保持心情的平和,尽量让每次出力,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

如此精细的操作步骤,哪怕是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师傅,一小时也只能织一厘米。千丝万缕理了一年半,这场拉锯战才告一段落,素纱织造完成。织造后,面料脱胶也很重要,不能松气。脱胶不完全,会增加成衣的重量,而脱胶过度,则容易变形。为了达到标准,团队通过温度、碱的用量、脱胶时间等实验,得出最适宜的面料状态。然而到此时,素纱襌衣的仿制也才进行到一半。

上色

做旧的秘诀,红茶和蚕丝更配

素纱襌衣其实没有颜色,但出土的襌衣带上了时代的印记和历史的旧彩。为了呈现这种暗红色的自然效果,制作团队先用单纯的化学染料实验,发现颜色鲜艳生硬,而纯植物染料也无法完全还原。

当众人一筹莫展时,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经理、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冀元从红茶中得到灵感。当时,杨冀元从朋友处得到一盒国外早餐红茶,突然脑洞大开,萌生用红茶来做染料的想法。一经尝试,团队发现红茶和蚕丝简直是绝配,接近文物原色且非常自然,于是最终选用化学染料和红茶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面料染色做旧处理,完成整体颜色的呈现。

在缝制过程中,为了完美复制素纱襌衣的形制和款式,制作团队尝试制作了大、小样衣共10件,通过样衣来仔细研究素纱襌衣的缝制方式。通过反复试验,制作团队决定采用斜向移位缝制,最终完成与文物形制、尺寸一致,重量控制在49克的素纱襌衣仿制品。

其中,从缝制方式到走线数量,都与原文物保持一致,比如原素纱襌衣平均一厘米分走四到五根针,仿制品同样如此。原素纱襌衣缝边宽度为0.3厘米,采用极细丝线单股手工缝纫,仿制品都保持一致。仿制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杨冀元说:“制作素纱襌衣不复杂,除了织造就是简单的缝纫。”但科技发达的今天,吐丝的蚕宝宝驯化后更胖了,手工织机被机器代替,用纯手工还原古人的织造技术,极简的事,却突然变得那么难。

8道工序完美还原素纱襌衣

1

选料

找到一批瘦弱的三眠蚕宝宝,蚕丝纤度仅11旦

2

装机

定制一台48厘米幅宽的机台,按照当时门幅重新装造

3

纹样

参考考古报告记载的纹样内容,电脑测绘,一比一还原

4

织造

织工师傅花了三个月提前训练手感,方才上机织造

5

脱胶

面料织造完成后需进行脱胶处理,脱胶后的面料才可使用

6

染色

选用化学染料和红茶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面料染色做旧处理

7

剪裁

先将面料平铺,再用喷壶喷至潮湿拉直,等面料微干,再进行绘制及裁剪

8

缝制

针法、针脚、针距一致;缝边宽度一致;缝纫方式及丝线一致

释疑

仿制素纱襌衣的N个理由

为什么素纱襌衣要出官方高仿品?对此,省博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馆藏珍品。

1972年,“薄轻”的素纱襌衣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件代表西汉最高织造工艺的文物一经问世,立即引发轰动,前往湖南省博物馆欣赏古人织造技术的游客络绎不绝。但素纱襌衣埋藏于地近2000年,出土后环境骤变,常年展览、光照、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虽然素纱襌衣依然保持有一定的光泽和弹性,但无论从文物保管、开放陈列还是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仿制素纱襌衣工作迫在眉睫。

为更好保存馆藏珍品,2016年,湖南省博物馆文化技术保护研究中心多次实地考察和甄选,最后通过招标,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对素纱襌衣进行仿制。为高度还原素纱襌衣,省博基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丝织品研究》中最原始、权威的数据,对素纱襌衣的形制尺寸、面料裁剪、密度颜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

小知识

素纱襌衣三宗“最”

仿制素纱襌衣到底有多难?或许这些数字能告诉你答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件素纱襌衣中,直裾素纱襌衣重49克,曲裾素纱襌衣重48克,是世界上最轻的。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一根长9000米的单丝仅重11克。相比之下,一件衬衫的重量是300至500克。

同时,它也是最薄的衣服。经检测素纱襌衣的透光度约为75%。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经纬密度比较稀疏,密度小,所以透光。经测定,素纱襌衣的蚕丝纤维细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的蚕丝纤维还有14旦。

记者马慧长沙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