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引领!积极培育“湘”字号非遗品牌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施文 2019-05-08 16:46:38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如火如荼开展的湖湘传统工艺振兴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近年来,湖南以振兴传统工艺为抓手,不断夯实基础工作,优化名录体系,创新传承方式,积极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路径,在非遗衍生品和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文旅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效。

研发传统工艺创新产品

4月25日,在益阳市“五一”颁奖典礼上,益阳小郁竹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危禄绵获评“益阳工匠”称号。在危禄绵的微信朋友圈,时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小郁竹艺文创产品,例如,首次将小郁、翻簧、藤艺、陶艺、根艺等多种工艺和材料融合的作品文房毛笔架,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融合的作品无线光源地灯等。

小郁竹艺推出的皮影灯

小郁竹艺推出的“竹报平安”车挂

为实现小郁竹艺这项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破销售瓶颈,从去年开始,危禄绵将小郁竹艺产品的定位从传统的大型家具拓展到灯具、手机架、笔挂、挂饰等小件器物。一年的时间,他创新推出20余种竹艺产品。其中,车挂“竹报平安”、皮影灯具等已开始批量生产,广受市场好评。“通过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其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使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是振兴小郁竹艺的必由之路。”危禄绵说。

《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要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发掘、培育具有湖南特色的“湘”字号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传统工艺从业者在自己的作品或产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

拓宽传统工艺展示交易渠道

4月26日,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里,各地游客熙熙攘攘,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洪江紧盯器皿,正在专注地展示拉丝技艺。杨洪江介绍,目前,传习所开发的数千种苗族银饰产品已远销国内外。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拓宽了销售渠道和展示窗口。“传习所靠近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再加上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本身的独特魅力,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我们这里了解和购买苗族银饰。”杨洪江说。

游客在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参观选购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嘉豪借力“互联网+”,将传统手艺玩出了新高度。“90后”刘嘉豪出生于陶艺世家,大学毕业后,刘嘉豪从他的父亲——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坤庭手中接过了传承接力棒,为这项传统工艺的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与父辈不同,我做的东西一半以上是在网上销售的,基本上挂上去一个就卖掉一个,还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刘嘉豪介绍,通过当“网红”直播铜官陶艺制作过程,如今,他制作的小茶壶每个可卖上千元,其创新制作的数千个柴烧作品已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地。

根据《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湖南将在传统工艺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等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还将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工艺博览会和传统工艺大展,鼓励设立网络销售平台,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的展示交易平台。

吸引高素质青年人才参与

传承人是振兴传统工艺至关重要的因素。《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把年轻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对象,给予年轻人学习、体验传统工艺的平台,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

湖南工业大学“绣色十八洞”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赴湘西调研

21岁的陈晨是湖南工业大学2017级学生,一年前,听闻学校组织攻关团队在家乡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成立了“绣色十八洞”苗绣设计与创新基地,她积极加入了该团队,通过多次走访考察和参加各项培训、调研,现已成为这个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

学生们在进行工艺创作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党支部书记、“绣色十八洞”苗绣设计与创新基地负责人杨勇波介绍,为推进传统工艺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该校开设了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并组织优秀传承人、工艺师等进行授课。2017年至今,学校开展大型苗绣培训班3次,培训学员上百名。2018年,学校还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花垣县政府等共同支持在十八洞村建设了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校派驻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传统苗绣进行优化设计,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了苗绣产品的附加值。“这次尝试为我校师生创造了教学和社会实践条件,也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思路方法。”杨勇波说。(文/唐李晗)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