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彩陶上的水族馆——半坡型彩陶

来源:美术报 编辑:施文 2019-11-06 10:49:21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彩陶上的水族馆

半坡型的鱼纹彩陶盆

早期的仰韶文化以半坡型为代表。半坡是因1953年时在西安东郊半坡村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存地而命名,位于浐河边上。

半坡的彩陶多是细泥红陶质地,上面绘有黑色、深红和白色的图案,以鱼、蛙、鹿、鸡等动物或人面纹为主,其中最多也是最具特色的动物纹样是鱼。各种各样变体的鱼或是被绘在陶盆的内部,或是被绘在陶器的外沿,大都是独立的纹样,后来组成了条形的二方连续图案。半坡彩陶上的鱼,被古人画得极尽其妙,有正面角度的鱼,有侧面角度的鱼;有的鱼张口露齿,有的鱼并尾而游。这些鱼已经被充分图案化,被变形了,有的就被简化成了一个个几何符号,黑白相间,红黑交错,充满着生机。

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一只人面含鱼纹的陶盆。在盆的内部画着一个人面,他的头顶是一条高高举起的三角形鱼尾巴,在脸的两侧各有一条鱼,嘴部则含着一对相对而游的鱼,两鱼交合形成的梯形巧妙地组成了人面的嘴部,看上去似人面在含着两条鱼。在这一图案的旁边,还画了一张方形的鱼网。这或许是古代崇拜鱼的部落的一个图腾,或许是人们对鱼的一种敬仰和崇拜?鱼是一种生殖力相当繁盛的动物,产的籽成千上万,人们崇拜鱼,就为了祈祷鱼能把这种非凡的生殖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或是感谢鱼养活了自己的部落,画网来祈求能够多多地捕到鱼?这应该是一只专供祭祀用的器具,或许曾被神圣地供在某处,接受着渔民们的顶礼膜拜?

蛙形图案彩陶罐

蛙也是半坡中重要的图形。蛙不美,但生殖能力特别强,产籽量惊人,而且是两栖动物,从产卵到孵出蝌蚪,再成长为四只脚的青蛙,这其中经历了令人惊愕的过程。这样一只小小的动物,却能在下雨前发出巨大的鸣声,令古人不解。因此,古人产生了对蛙的崇拜,他们祈望自己也能像蛙一样多子,能够同时在水中和陆地上生存。蛙有四腿,颇具人形,他们把蛙的形象画在陶器上,希望它能够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发出响亮的声音,还含有求雨的祈祷。这种对蛙的崇拜,直到今天还留存在陕西地区,在当地的方言中,“蛙”和“娃”同音,因此,蛙就成了结婚生子的最好寓意,陕西甚至把它画成一个人形蛙身的动物,承续着自古以来对蛙的崇拜。这些水生动物在彩陶上组成了一个美丽的水族馆。

半坡陶器中有一种尖底瓶,呈纺棰形,两头小中间大,上部为圆形的口,下部全为尖底,鼓出的腹部中央两侧有偏下的系,如果在两系穿上绳子把它吊起来,那它不会呈垂直状,而会因上部重而呈倾斜状,只有在瓶里注入了半瓶水之后,它才会垂直。但如果水注满了,它又会头重脚轻地倾倒。这种造型奇特的器皿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惊异。人们不识它,不知道它的底部为何成为无法放置的尖形?这种尖底瓶在春秋末期曾经出土过,也不为人所识,连孔子也不知道它的用途,称它为“欹器”,说它“虚则倒斜,中则正,满而覆”。即是说它平常是倾斜着的,是因为内部是虚空的,象征着人的谦虚,就可以接受事物;如果装了一半,就会因为中而位置正了;里面满了,就装不住任何东西,就会倾倒。而这种“满”则相当于“自满”,自满就会倾倒。这种形而上的解释就像孔子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一样,已提高到了道德的层面,认为这是一种象征着人们学习态度的礼器。

其实,6000年前的古人在创造这种尖底瓶的时候,并没有像孔子想象的那么复杂,他们之所以能造成这种奇特的瓶形来,是原始人的居所里没有家具,因此尖底瓶要被吊挂在三角架上,被放在火堆上烧煮的。尖底的瓶可以让火焰顺着瓶形上舔,包住大半个瓶身。与平底的器皿相比,这样的器形可以增大火焰的接触面积,更大程度地接受热量,当水被烧沸了时,人们只要把瓶口一按,就可以借助力学原理轻轻地倾倒出水来。同样,在汲水时也可利用这种原理很轻巧地将瓶放进水中,将倾斜的瓶口一抖就可以注满瓶,古人在这种器皿上寄托了很大的巧思。这一类瓶型有多种变体,有橄榄状两头小中间大的,有圆口尖底却是折肩凹腹的,但无论何种都利用了这种杠杆力学原理。绝大多数尖底瓶的表面没有绘彩,多是素面,但有的表面刻有粗糙的网纹或绳纹,是为了增大磨擦力,供人抓持把握用。

这种尖底瓶并非只有半坡的陶器才有,也并非只有中国才有,在古代的安纳托利亚和希腊都有出土,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所以被安特生等西方学者错误地认为这是从西到东一路传播过来,从而影响到中国的。但是,在经过了几十年的考证和争论后,认为尖底瓶是世界上有多种起源的器皿。(学术主持/撰文:王川 江苏作家、画家)

仰韶文化陶尖底瓶

半坡人面含鱼纹彩陶盆

来源:美术报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