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路的意义
——读方欣来报告文学《湘路》
文/晏杰雄
乍一看方欣来《湘路》,觉得不太象传统的报告文学。作者文笔优美,在对湖南公路建设史本事的忠实记录之余,夹杂了很多闲笔。说来有趣,文章的特别之处也在闲笔,它打开了通往公路本事之外的渠道,通向作者个人的行旅细节、个人的生活抒怀与个人的精神关注,最终通向诗意的文学品质。因此从整体看,方欣来《湘路》超越了纪实性与消息、通讯文体,赋予了报告文学以美学品格和人情味儿。她笔下的湖南公路,既是交通之路、又是文学之路、文化之路、图像之路以及怀旧之路。她像一个懵懂的外来者,一头撞进报告文学领域,把传统的“文学是人学”理念很好地贯彻进了写作的全过程,无形中带来了报告文学文体上的创新。
首先,我觉得作者写湖南公路不是为记事而纪实,而是从自身的一个精神支点出发的,这是其人其书的可贵之处。让自已从爱与深情出发,把湖南公路建设本事置于主体精神的审视之下,枯燥的数据和平面的先进事迹顿时鲜活起来。在序言中,这个精神支点即已显豁,作者首句写下“路,在词典里,基本字义为道。”发掘路的哲学意义和传统文化起源,把路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词“道”联系起来。道也,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运演生化之道。写路就像是写“道”,也即写路的深层次意义。作者不断地发出感叹:“路,几乎等于同阳光和雨水”“路,是大地的血脉”“路,成为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痛和焦灼”。作者的湘路书写是从实地审视开始的,始于自已2020年秋天对废弃的永保公路的伫立凝望。这是一个精神意味大于实地考察的场景,是作者写本书的精神出发点和创作情结的触动,并且与新中国湖南公路建设史的起点对接起来,正如作者在后面所说的:“这是湖南交通公路建设的起点,也是湖南交通公路人的精神的奠基。”然后对湖南公路发展的数据、资料进行审视,梳理了新中国以来清晰的发展脉络,如对三次跨越的总结,指出湖南公路由每百平方公里1.98公里发展到现在113.85平方公里。随后,又由资料审视上升的到意义审视:“在时代变迁这一宏大背景下,它如何发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承担了怎样的使命?这中间有多少的无奈和痛楚、渴望和感动?有着怎样的壮士断腕、可歌可泣?”由此,作者袒露了公路本事写作背后的意义追问,发掘公路建设史后面公路人使命感、内心情结以及悲壮的英雄气概,进而联结起作者个人的人生感悟与意义求索。
诚如作者所说,《湘路》是要记录新中国以来湖南公路建设的“痛怛和光荣”。序言中这种“精神情结——本事记录——意义追问”的写作线索,几乎存在于本书的所有篇章中,成为整部报告文学的潜在写作理路。本书主体共七章,分别讲述典型公路工程项目、桥梁建设、公路人、公路风景、党建工作、脱贫工作。每章分别讲几个人、几座桥、几处地方、几件事,彼此独立,合起来构成一个小专题。因此,从七章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来看,本书形成了湖南公路建设成就的一个整体图景展示,确是一部全景全方位书写湘路的报告文学,但从每一小节看,它们又象是一篇篇独立的散文,语言文学性强,充满作者个人对公路人事的细微发现及人生感慨,有些细节是她本人旅途上的私人经历或者纯属个体人生的场景。那种感慨甚至由公路即景通向普遍的人生体悟,可以看出作者的诗意率性之处,写着写着就露出文人乃至小女人的本色来。比如《路,向着富裕与幸福延伸》这节,她写到老顾客新化公路管理局采访,在办公室围炉烤火、喝一杯热茶时,突发感慨:“要说,这样冷雨敲窗的日子,就适合围炉向火,捧一杯热茶,翻几页闲书,以此打发长昼。这是我理想在生活。”这些文字其实与公路建设已无直接关联了,而是在表达普遍的人生况味。同时,她的笔触往往不胶着于公路建设本事,往往荡开去写当地的古老历史、人文以及文学。如在考察省道S355江华段时,她会想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述:“潇者,水清深也。”并且大段引用湖南著名作家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以佐证潇水流域地理之美。还有到达湘西腊尔山镇时引用沈从文句子 “‘热情’多表现于歌声中”,到安化、隘口村会深致述说茶马古道、黄金茶的历史渊源与古老工艺,由湘路串连起湖湘历史文化底蕴,由公路实地考察拓展为湖南人文之旅。此外,在书中还穿插了很多高清的公路实景图,多是用航拍技术拍出的全景图,如一幅幅油画或水彩,美轮美奂,充分体现了公路与自然相融合的现代环境美学。图文结合,相互辉映,读文时兼读图,这是高科技时代给报告文学带来的新的艺术元素。
在艺术上,这部报告文学有传统写作少有的文学性,许多小节的标题就拟得很美,如《辗转岁月里的金色秋天》《矮寨公路,在时间的沧桑里走进风景》《莽山,茶花像雪一样开满山坡》等,把诗化的语言置于报告文学文体内,唯美而深情,体现出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及内蕴在语言中的人间情怀。作者自述:“我不仅仅是交通公路人,同时还是一个写作者。” 在这部报告文学中,她还采用“元报告文学”的结构方式,把采访的过程凸显出来,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之前的诗歌与散文创作经历又让她的语言有一种抒情性,把由水泥、钢筋构成的坚硬的公路书写得温柔美好,充满细节和意味。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晏杰雄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