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文化与潇湘美学精神的诗意呈现
——评国潮音乐舞蹈诗剧《此处潇湘》
文丨刘忠华 孔湘华
国潮音乐舞蹈诗剧《此处潇湘》是一部融入了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雕塑、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优秀剧目。它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唯美、写意、浪漫、传奇,不但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潇湘文化元素、潇湘美学意象和潇湘美学精神的诗意呈现,具有强烈震撼的艺术冲击力和较高的美学价值。
一、潇湘美学意象的诗性组合
《此处潇湘》采用的不是叙事性结构,而是基于诗以情取胜的艺术,用情感性的意象表现结构,将全剧《序》《大爱》《无尘》《更生》《藏真》《憬然》《中兴》《余韵》八个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每一幕看似独立成篇,实则草蛇灰线,思想契合。
这不仅有助于观众抽离于故事表演之外,欣赏纯粹的舞蹈所带来的震撼与心动,同时也给予了观众更大的想象与理解空间,能更好地体验潇湘意象中跃动的精灵之美与精神气质。
诗剧以宏阔的“潇湘”为创作大背景,以纵横千里、跨越千年的历史想象力,借助于玄幻剧中“穿越”的艺术符号设置,通过现代潇湘文化的痴迷者“潇千里”,将永州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和特殊文化符号贯穿在一起,演绎了一场跨时空的大交响,是一部大写意、大抒情、大制作、大手笔的音乐舞蹈诗剧,全方位地呈现了潇湘文化的大气派。
从内容上看,此剧从潇湘地域文化、历史名人、风物人情、神话传说等中,精心撷取玄鸟、稻作、香草、古藤、美人、渔父、斑竹、舟船、古琴、青莲、狂草、女书、纸伞、摩崖等潇湘美学意象,构成了作品的丰满血肉;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雕塑、朗诵等表现形式,将潇湘意象有机地编织起来,构成了美轮美奂的潇湘美学意象群。
全剧八幕,自上古而至当下,以大地为脉,以时间为轴,舞蹈肢体语的表达与道具的隐喻水乳交融,营造出大写意的诗性空间,将一干历史人物的悲喜离愁、宠辱高洁、狂放迷醉、觉醒中兴等复杂情愫,在音乐舞蹈诗剧中娓娓道来,如一部古典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史诗,张弛有度;又似一幅水墨长卷,浓淡相宜,虚实相应,展现出潇湘大地万千气象。
剧中人物舜、周敦颐、柳宗元、怀素、颜真卿、元结以及河畔的潇湘女子,一个个个性鲜明,加上演员鲜活且充满活力的表演,精美的舞台整体布局,创新的舞台表现手法,现代化视听媒介的极致展现……各种艺术形式跨界融合,使得诗剧美不胜收,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二、潇湘美学精神的诗意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此处潇湘》正是潇湘文艺工作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益探索和优秀成果,是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的大胆尝试,生动地激活了潇湘文化生命力。
“潇湘”既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潇湘美学精神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共性特征,同时也蕴含着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忧国忧民、坚毅隐忍、百折不挠的“霸”“蛮”精神。
《此处潇湘》第一幕《大爱》以“舜帝南巡”的民间传说为背景,将舜帝、二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呈现于舞台,选取舜帝南巡、二妃追寻、降伏象怪、九嶷长歌、万古南风等几个情节,通过典型的“插秧舞”“田禾舞”等传达稻作文化特质;通过娥皇、女英的舞蹈身体语言构建“潇湘二水”文化符号,将“人神合一”的思想贯穿在舞剧中,彰显舜帝为民除恶、保护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爱民忧国品质,同时也表征了潇湘文化中“勇于任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剧中塑造了舜帝的英勇形象,展现出流淌于潇湘人血脉中“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舞剧也表达了潇湘大地对舜帝的崇敬,以及对舜帝与二妃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的赞颂。
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从战国屈原、西汉贾谊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及至唐代元结、柳宗元等人,更是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第三幕《更生》对柳宗元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潇湘精神的忧患意识,传达出柳宗元虽贬谪潇湘,但落魄而不落寞、忧国忧民、胸怀天下、自由更生的理想追求和励志精神。
“潇湘”初为“潇”“湘”二水名。潇湘大地自古就有对“水”的热爱与崇拜。“水”对潇湘文化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特征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潇水河畔上江圩镇浦尾村、祥霖铺镇田广洞村一带,如水一般灵秀聪慧的女子,模仿水和水里的蝌蚪、竹和竹叶上的翠鸟、藤蔓以及女性身体的曲线等,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性别文字“女书”,以记录和倾诉内心的苦闷,表达对外部世界的憧憬。第五幕《憬然》,女舞者模拟水波荡漾的身体形态和潺潺流水般的身体动律,以及体态语言,在“折腰”“翘袖”“仰俯”“屈伸”的身体运动中,展现出诡谲而又神秘、急促而又浪漫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对“水”的崇拜及对独立、自由的向往,这正是潇湘女子隐忍倔强、昂扬向上的精神写照。
这种形象塑造和舞蹈符号,同样体现在其他几幕中,较好地呈现出潇湘美学精神。比如第二幕《无尘》的“高洁”“超脱”“通透”,第四幕《藏真》中的“隐逸”“狂放”“自信”,第六幕《中兴》的端正庄严、雍容和美、复兴宏愿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潇湘美学精神特质。(摄影:孙波辉)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刘忠华 孔湘华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