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谈丨龚爱林:跟着孟子去旅行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龚爱林 编辑:施文 2022-04-06 10:07:18
时刻新闻
—分享—

29228272-1_e_6.jpg

跟着孟子去旅行

文丨龚爱林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相信命运,认为人生在世要“知命”。所谓“知命”,就是人的一生,要努力去做该做的事,能否做成,结果如何,不可强求,也不能因为实现不了就不做,即“无所为而为”。人要认识到这点,其实很难,所以孔子才说“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说的实则是人的修养境界。五十岁时,我是否达到了这一修养境界,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知道的,这一年,组织上安排我到了一个从来不曾想过的工作岗位。它成了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影响了我对诸多问题的看法。

新的工作岗位与文学有关。我大学学的是中文,然从小的兴趣爱好不在此。小时候可读的书不多,但读到的报纸不少,这得益于父亲供职的单位,我能够经常读到当时的几大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湖南日报》,还有《参考消息》。它们是我每天的精神大餐,让我对时政有了浓厚兴趣,以至我一进大学,就把学好哲学专业作为下一步的目标。

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勤奋,悟性却不高。然勤能补拙,这使我考入名校,师从名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继续深造,享受到良好教育。不过,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悟性上。尽管我读了不少经书,阅了不少经典,思想的火花仍不是很多。加之职业的关系,多年来专业成了兴趣与爱好。每每想到这些,不免常感遗憾。虽无后悔药吃,但心多有不甘。

五十岁之前,我的工作与文学无关。五十岁之后,长达八年的文学工作经历,竟然与我对哲学问题的思考,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就是隔不了几天,便要翻翻案头的《孟子》一书,润润精神。每读一次《孟子》,就是一次旅行。从古到今,是《孟子》带我穿越,欣赏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孟子》在我心中,成了不一样的经典。

这部宏大的思想巨著,从尧、舜说起,仁政道统,娓娓道来,跟着它,上下五千年,一路行走,探寻思索。人性的洗礼,思想的锤炼,境界的提升,仿佛是叶尖上的剔透露珠,一珠一世界。

孟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四书》《五经》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孟子》为《四书》之一,影响广泛深远。这里仅举一例,可见一斑。据统计,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源出《孟子》的成语就有二百多条,如“为富不仁”“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水深火热”“出尔反尔”“一曝十寒”等等,可谓耳熟能详,人尽皆知。这也表明,《孟子》的诸多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里。当然,《孟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它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孟子》作为孟子思想的代表作,像孔子思想一样,代表的无疑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之上,这则决定了书中的许多认识和观点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过时的、错误的东西也会很多。不过,瑕不掩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孟子》的思想因与尧舜之道的传承紧紧相连,这使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获得了无法撼动的地位,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

这些年来,案头有《孟子》一书,我在心里积淀的想法很多。感谢命运有这样的安排,工作岗位的变化使我在耳濡目染中,有了想象、虚构和夸张的灵感。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想法与灵感的结缘,似乎成了我独具的优势。弥补遗憾的可能性终于出现。于是,我有了《跟着<孟子> 旅行》的写作。

我的写作围绕《孟子》展开,分四个章节。于我而言,每一章节,都似如画风景—尧舜之道如何形成,仁政道统如何彰显,信仰基因如何扎根,文明血脉如何流淌,善、人性、人伦、道德修养、理想人格、道德境界,如此等等,这些思辨意义上的伦理道德问题,能够借助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字得以描述和展示,这是我的初衷,也成了我的心愿。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旧地重游,欣赏的角度不同,时间的长短不同,季节的转换不同和气候的变化不同,你的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感受中,你会有新的发现,有些发现还特别出乎意料,令人惊叹。跟着《孟子》的每一次旅行,有如一次次旧地重游,都会让我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知,不同的认识,而在这些不同中,关于尧舜之道的不同感受,最为深刻。《孟子》呈现给我的,是一幅崇德向善,孝敬父母、友爱亲朋,遵循仁义、舍生取义,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的风景画。透过这幅风景画,我明白了尧舜之道是什么,懂得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实从一开始就与尧舜之道紧紧相连,并在此基础上,花开百枝,竞相绽放。

尧舜之道绝不为儒家思想所独有,它或多或少蕴含在百家之中,只是儒家思想作为杰出代表,最能准确完整地体现它。正因为能够汇集百家,在各种思想和流派的碰撞中,以尧舜之道为重要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才得以自我扬弃,自我革命,走向融合,重焕生机,继续前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尧舜之道历经沧桑,千锤百炼,在中华文明的血脉里流淌,成了中国人信仰的重要基因,推进着中华文明行稳致远,中华文明何以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从中可以找到重要答案。人们常常感叹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的消失,也为古希腊文明的中断深深惋惜,每遇此时,我的内心油然而生的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是迸发着一种对孟子的无比感激之情。正是孟子笔下的尧舜之道,打通了中华民族人文道德文明的血脉,给这个古老民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仰支撑。

孟子大道至简,将尧舜之道定格在“人性善”“民为本”的理念之上,深奥的人文道德有了平凡的表达,美好的道德理想均在质朴的道理里面。跟着《孟子》旅行的过程,就是还原尧舜之道的过程,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让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龚爱林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