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许愿神龙》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中美合拍动画电影中文化与审美的融合及其碰撞
——以《许愿神龙》为例
文/孙平 侯艺
摘 要:作为美国影视团队拍摄中国题材故事的又一次尝试,《许愿神龙》在东方人文风俗和社会议题的融合上,表现可圈可点。较之前的同类故事,本片对中国文化与审美表现出更多的耐心与诚意。影片呈现了美国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化与交融,表现于对中国符号的理解与呈现、中国社会的解读和社会议题的融入以及被美国熟悉的成龙个人风格。同时因为文化差异、审美差异、价值观差异,本片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中美文化与审美的碰撞。
关键词:《许愿神龙》;中美合拍;融合;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动画艺术作品中,中国题材成了诸多动画导演的热门选择。从1998年迪士尼首次拍摄中国题材动画电影《花木兰》开始,到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电影梦工厂拍摄的《功夫熊猫》(2008),再到同样由美国编剧导演的中国故事《雪人奇缘》(2019)……这些美国主创团队主导制作的中国题材动画,虽然越来越追求东方的审美与中国文化的表达,但影片全部遵从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传递出的价值观通常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的美国英雄主义,其实质依然是披着中国文化外衣的美国故事。与这些影片相比,2021年上映的中美合拍片《许愿神龙》则有所变化,影片并没有完全遵从好莱坞叙事套路,而是呈现出明显的中美审美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深化与交融
《许愿神龙》的编剧和导演皆为美国导演克里斯·艾伯汉斯,讲述的是发生在当代上海的中国故事:上海少年丁思齐偶然获得可以许愿的神龙而阴差阳错地与反派展开了一系列惊险的冒险之旅,同时在神龙的帮助下,找回了和青梅竹马王俐娜的友情,也最终让神龙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为了让故事更好地表现出中国味道,导演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调研上下了一番功夫。据导演回忆,一开始的创意是受中国同事经历的启发,又偶然得知阿拉丁的故事起源于中国西部,笃定了他创作这个故事的决心。{1}之后,导演用了几年的时间,在北京、上海等地做了调研,并对上海不同时期的样貌进行了详细的追访,使得场景看起来更加真实。另外,导演也注重中国团队的建议和想法,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信息,对普通话配音版本中台词做了适当的调整,让人物更加接地气。这些努力和用心,都让这次的中美合作影片较之从前有了突破,而不再是美国导演们曾经凭臆想捏造出的中国故事。
1. 对中国符号的理解与呈现
在以往的合拍片中,中国题材的本土化展现,主要表现在中国符号的堆砌上,无论是中国人的妆容,或是中国古派建筑,抑或是功夫等独有的中国元素,多是为了迎合西方人对于东方主义的文化想象和猎奇心态,这些符号不仅没有反映和挖掘出背后深层的中国文化,反而沦为符合西方国家想象的中国奇观。
《许愿神龙》讲的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故事,呈现时自然也有不少显著的中国符号,诸如男女主小时候典型的校园环境和中国学生校服,几乎完全还原的石库门街道这种上海老弄堂的场景,形似古董用来放置神龙的玉茶壶;零碎的细节也穿插得非常巧妙:属于90后记忆的微笑雪人雪糕,老式电视机里播放的99版《西游记》动画片,特色包装的虾条和生煎包的饮食文化习惯等。在中国符号的运用上,导演不再一味强加各种中国元素,而是通过调研、与团队里中国同事的沟通,不断注入诸多中国文化背景下才会产生共鸣的场景和笑点:街坊邻居在街头一隅下象棋的日常生活,穿梭于大街小巷配送外卖的电动车,早高峰发生在立交桥上无奈的堵车盛况,在近十年高速城市化发展下的拆迁建筑……就连男主人公的名字思齐,都有取《论语》名句“见贤思齐”之意,这个名字不再是普通的身份符号,而是男主人公家庭对于孩子成贤成材的渴盼心境的反映。这些是只有在中国土壤上长大的人,才会有的切身体会和经历,中国符号不再单纯服务于交代故事背景和吸引眼球,而是真正地融入了故事中,让观众融入与信服。
2. 对于中国社会的解读和社会议题的融入
中国是一个群居式文化十分显著的国家,对于家庭、家族和邻里关系尤为看重。这种宗族社会性质的文化内核,造成了和美国这种移民国家背景下处理人际交往截然不同的风格:邻里间喜欢互相窥探对方生活,爱操心、愿意关心邻居。与此同时,在对方遇到困难时又愿意去帮扶一把,这种“远亲不如近邻”的状态是很多同影片主人公相仿年龄段的人都经历过的。电影夸张处理了这种情况:男主和母亲吵架,或带女主回家,邻居们扒门口贴墙根看热闹;女主回归弄堂,所有人一起包饺子、坐电视机前看节目,这是一种曾经在中国再正常不过的群居社会关系,背景音乐《不了情》更是将这种怀旧情绪推向高潮。影片也对中国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进行了刻画:一边是严苛又操心、奉行让孩子“好好学习拿到文凭求前途”的单亲母亲,一边是不愿麻烦家长, 宁愿自己偷偷打零工来赚钱的懂事少年,两人的争执在一次次的忍让和妥协中暂停,这种含蓄收敛的关系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也是异于美国不同辈分间亲密的朋友关系的地方——不再是《花木兰》或《功夫熊猫》中两代人之间那种比较随意、放松的状态,更让观众信服这对母子处于典型的中国家庭关系中。
在这个中国题材的故事中,导演大胆加入了关于中国现代社会的议题,以带给观众思考。从故事背景上看,男主人公从出场到成人的十年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十年,在一开始出现的拆迁平房,和远处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暗示了这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每个人几乎都在为钱而争斗,从而迷失了自我,对真正需要珍惜的东西未予以重视,反而追求浮于表面的价值,比如女主人公的爸爸为了赢得财富忽略了女儿需要父亲陪伴的需求;而年轻人面对社会变迁的无奈,也借由男主人公想通过一夜暴富只为与女主人公创造一次相见的机会表现了出来;男主人公和神龙关于最后一个愿望究竟是否该拥有财富的归属争吵,正是对当下人们的急功近利发出的质疑。
3. 被美国熟悉的成龙个人风格
作为中国功夫电影的代表之一,成龙的电影有非常典型的中国风格,也吸收了许多好莱坞的电影元素,创新和变通使得他的电影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并展示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许愿神龙》同样有着鲜明的成龙个人印记,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成龙电影动画版。例如男主在第一次遇到三个反派后逃跑,从楼顶摔下开始到后来有了功夫对付反派的一招一式,还原了成龙的招牌功夫动作;后期摆脱反派追捕的舞狮片段,打斗过程中借助随手抓取的小道具,都看的到有成龙功夫电影中独特的个人向影子。这些片段融合了美国动画的叙事风格和成龙功夫电影的喜剧元素。
二、中美文化与审美的冲突与碰撞
影片从题材到内容,讲述的是发生在上海老弄堂里的故事:经历了时代巨变的年轻一代,家长里短的街坊邻里,一户一室只能靠帘子隔开的筒子楼……浓厚的中国印记,交代了故事的地点与背景。但导演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其身份背景决定了影片必然还是受到了美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文化上的差异势必导致主人公身份认同层面的部分迷失,同时,不同的文化造成了难以折中的思维观念,美国精神和价值观还是被有意无意地嵌入影片之中。
1. 影片中的文化与审美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的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与群体内在精神一致的产物,这注定了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审美,影片中的造型设计和视觉传达便是两种文化碰撞后的产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灵、皇权和尊贵的象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2}其全身为鳞的威武形象一直不断延续,并以粗壮的力量感、威严的肃穆感示人。而《许愿神龙》显然摒弃了这种传统设定,导演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在前期一开始设定的时候,就想做一个独一无二又绝对新鲜的“有深度、更有趣的角色”,因为它代表了另一种可能,导演想“用开放性的思维来设计标志性的事物”{3},在经过和团队的不断推敲后,最后呈现出来的神龙,是一只全身长满粉红色绒毛且四肢为手脚的全新的萌宠,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颠覆了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解构了龙本身具有的文化含义。
文化差异还导致了外国人对中国审美的认知偏差,在片中,王俐娜长大后第一次去丁思齐家,周围看热闹的邻居围观并赞叹“变得好漂亮”,却不忘补充一句“就是鼻子有点塌”,这正是西方人对于东方人外貌审美的刻板印象的体现。
2. 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坚守
在东方的审美中,意境是一种有别于西方审美的特殊思维,这使得中国传统动画电影更追求立意,叙事理想化并富有诗意,如《大闹天宫》(1961)、《哪吒闹海》(1979)、《三个和尚》(1981)等。而深受古希腊写实美术风格影响的西方则更注重写实,尤其商业化运行成熟的好莱坞,在叙事方面有了固定的模式和风格。好莱坞故事的基本、先决条件是简明、简单化的故事设置,较为复杂的人物内心,模式化的人物关系,普世情怀的价值观念,是构成好莱坞主流影片的重要思路。{4}随着美国这些年强势的文化输出与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这种类型的叙事风格和人物配置,无形中大大削弱了中国故事本该有的底蕴和内涵。
《许愿神龙》的人物配置是标准的迪士尼动画经典人物标配:正义又冒失的主人公+耍宝送助攻的萌宠或伙伴+推进剧情的反派+负责搞笑的马仔,这种配置造成了影片的叙事模式和风格依然是美式的。作为地道的上海小伙子,导演对男主人公进行了非常本土化的设定:平整规矩的黑色短发,简单的服装搭配,和妈妈挤在拆迁不了的老弄堂住房,为多赚点钱而不辞辛苦努力工作……表面上的丁思齐非常接近于20岁左右的普通中国男孩,但他的行为举止时常悖于他的文化身份——无论是送外卖时和搭公交的同学搭话,还是后来和女主相遇后浮夸的表现,虽然这些设计是服务于夸张的动画效果呈现,但完全脱离了男主角作为中国孩子应该有的行为模式。而萌宠设定下的神龙的性格也同样让观众迷惑,影片设定他为一位曾经功勋卓著的帝王,因为需领悟人生之道被天神变为许愿神龙,其身份本质上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长者,但影片中的神龙却思维跳脱、和谁都絮絮叨叨,行为举止非常符合好莱坞套路,无限接近于诸多美国动画中主人公历险途中的重要伙伴,例如《花木兰》(1998)中的木须,《阿拉丁》(1992)中的灯神。反派则过于脸谱化,反水的桥段之前没做任何铺垫,导致坏得非常生硬,可视为一名为了推动剧情强行搞破坏、让男主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工具人。
3. 难以折中的思维观念和价值观
自1980年,霍夫斯泰德在《文化的效应》(Culture’s Consequences)中提出分析国家文化的四个维度{5}(后补充为六个维度{6})后,其文化维度模板已经成为跨文化研究的权威观点,并在各领域不断得到支持和验证。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中,文化的表现形式为“洋葱圈”,其中最外层的表层是符号,最深层的则是价值观,即文化的核心。中美合拍片一直不叫好,正是双方的文化冲突造成了影视作品的割裂感。
中国是一个受儒释道的传统思想影响深刻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秩序和内敛,“礼”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前提,所有人都要遵守社会秩序、生态和谐下的道德规范,进而导致绝大部分民众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而美国文化则截然不同,由于其特殊的移民历史,造成美国民众对于民主自由和个人价值的极致追求,仰慕英雄、个人至上是其普遍的价值观,美国国民在行为处事和思想上也更为奔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花木兰》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审美,填充了大量的女权和独立精神,将情节和结局改编到完全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历史;《功夫熊猫》系列大量的中国元素依然无法掩盖其背后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价值观;《许愿神龙》同样没有跳脱出好莱坞经典合家欢结局和美国英雄主义精神的价值观植入。
中外合拍电影间的文化碰撞,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的“自我”与“他者”的文化冲突。出现不合拍的现象,在于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的互认,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文化交流中“自我”与“他者”以及文化的主体性与文化间性之间的关系问题。{7}找到合拍片中的文化关联带,我们才能较公正地去面对关于合拍片中“文化冲突”“文化折扣”问题。{8}
诚然,《许愿神龙》存在着文化错位带来的硬伤,却也较之以往的中国题材的美国动画电影有了新的突破。在细节处,导演努力做了许多中国传统元素的展示和社会生活还原,到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印记;同时它也不再是一味地堆砌元素,用观察、调研以及意见征集的办法,拿出足够的诚意做出了一个带有市井气的真实的中国形象,努力寻求中国观众对影片的认同。也应该看到,题材并不能够成为电影的真正内核,对于传统文化的浅显理解,加上思维上的巨大差异,主创对于中国文化底色和内核的功课做得依然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了整部影片的中国本土化表现还有待系统和深化。要想真正塑造中国题材的故事,除了尊重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尊重文化背后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这对于中国动画电影团队应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随着后现代影视文化共生性、共识性、共进性的不断发展,中美影视文化界之间的交集失控游离,正在共性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趋于弥合。{9}从《许愿神龙》中,我们看到了当今的动画市场上,不再是美国文化的一家独大、文化价值观强势输出的局面,影视中的文化与审美正不断向中国倾斜,中国在决策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相信在未来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美两国间的影视文化合作会越发紧密,融合也会越发和谐,进而实现合作双赢的新局面。
注释:
{1}《独家〈许愿神龙〉幕后故事公开,导演谈六年艰辛的诞生过程》,“动画手册”公众号,2021年2月2日。
{2}[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第1版,第245页。
{3}《〈许愿神龙〉导演独家专访,超详细揭秘动画电影制作的细节》,“动画手册”公众号,2021年2月4日。
{4}潘雨:《中美合拍片:文化与商业风险及应对策略》,《当代电影》,2015年第1期。
{5}四个维度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规避、阳刚气质—阴柔气质。
{6}华人学者彭迈克针对亚洲文化发展提出第五个维度:短期导向—长期导向,并得到霍夫斯泰德的认同。2010年,霍夫斯泰德又引进保加利亚学者迈克尔·明科夫的观点,补充了第六个维度:放纵与约束。
{7}{8}金丹元、周旭:《从文化的主体性走向文化间性——对当下中外合拍片的一种文化反思》,《当代电影》2015年第1期。
{9}李小刚:《从电影〈长城〉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电影评介》2017年第5期。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我国动画片民族性认知与呈现的历史变迁”(项目编号:20YJA76006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孙平 侯艺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