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与绘画视觉的情景交融
——评彭国梁的“怪画”
文丨施俊杰
彭国梁先生是湖南文艺界出了名的一位“奇人”,既奇在他光头美髯的外形,也奇在他率性憨直的个性,更奇在他在文艺上不断地横跨不同领域,又都获得不凡的成就,世人常以“诗清、文骏、书多、画怪”来赞之!
彭国梁以诗歌成名,上个世纪80年代,他是湖南新乡土诗派的“三驾马车”之一,出版了诗集《爱的小屋》,其诗歌清新朴素、细腻新鲜、意蕴深远。此谓“诗清”。
后来,彭国梁开始创作散文,其内容涉猎广泛,文风流畅自然、质朴风趣,不卖弄不浮夸,文采卓越,回味悠长。此谓“文骏”。
“书多”则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他的藏书多,他的私人藏书楼“近楼”中藏书足有三四万册;二是他自己出版的书多,据不完全统计,他已出版《爱的小屋》《感激从前》《长沙沙水水无沙》《书虫日记》《前言后语》《近楼书更香》《胡思乱想》等诗文画集四十余部,如果算上他主编以及与人合编的图书,则足有一百多部。
从2007年开始,没有任何绘画功底的彭国梁突发奇想,拿起笔开始了“鬼画桃符”般的绘画创作。没想到他画着画着居然画出了感觉,画出了风格,画上了瘾,更先后在东莞、无锡、衡阳、长沙等地举办多次画展,共有1000多幅画作被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收藏。
那么,作为一个半路出家、既没有画坛师承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彭国梁的“怪画”凭什么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呢?
有人说彭国梁虽然半路出家,但是不按常理出牌,所以画作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人说他的画充满了奇思妙想,不被框架束缚,所以画得随心所欲,每每令人惊讶;也有人说虽然他的画谈不上什么技巧技法,但是却大巧若拙,独树一帜,于怪诞中诞生了灵气……这些观点都有一些道理,但却并不是关键所在。
画是一面镜子,照出来的都是画家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日常。彭国梁的“怪画”风格独特,中西合璧、土洋结合,乍一看,它似乎像是什么,仔细一看,却又不像什么。初看上去,那些似是而非的人物、动物、建筑的轮廓十分现代,甚至是后现代;但是细看上去,却似乎又隐藏着传统年画、剪纸的韵味。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往往在同一个画面之中杂糅在一起,看上去既充满了荒诞怪异,又给人一种清新新奇、却有似曾相识的感受,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彭国梁的画线条缠绕,勾连大千,搅碎山河,将人和物相连,让真与幻相通……这种由单纯的线条变化而来的怪诞形象,张力十足、趣味十足,能瞬间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去静静揣摩,甚至让人看完之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得。但这却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的绘画技巧或者画面中呈现的怪诞而奇异的审美,而是因为他下意识地在画中融入了文学创作的手法。
诗人出身的彭国梁,将诗歌的比兴手法用到了画中,借物喻人、烘托对比、举一反三、引而伸之,将新乡土诗派的追求融入画中,他的画便不再是怪诞的自娱自乐,而演变为对家园乡土文化的缅怀与追溯。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作为被物化世界的代表,变得越来越强壮,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代表精神家园的“乡村”却在不断退守。因此,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缺失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变得如同彭国梁画中那些离奇怪诞、充满了诡谲外形的“怪物”,他们似人而非人,似物又非物。他们也曾悲欣交加、挣扎彷徨,可是最终却只能游离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之间,茫然无措,寻找不到自己精神的家园。
彭国梁的画作虽然线条简约,神重形轻,但是每一笔都蘸满了他的文学修养、性格才情、精神追求。正因为如此,他的画作才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别样审美感受,才能呈现出令人惊诧的格局与视野,既可以高度抽象又能够具象万物,使得他的画作极具张力,似有无限激情酝酿勃发;看似毫无章法,实则大象希形、百态兼容,将诗歌的韵律融入画面之中,似有无穷内涵与情感隐蕴其中。
所以,欣赏彭国梁的画作不能从传统的角度去分析他的笔墨、色彩和构图,而应该像读一首诗那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心态下,读来都有不同的韵味。
他的画或许离画坛很远,但却离艺术很近,或许不贴近这个时代的潮流,但却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许不能归属于某个类别,但却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到欢喜。因为,在那些看似荒诞怪异的线条里,蕴藏着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彭国梁,诗人、作家、画家、藏书家。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原《创作》杂志主编。已出版《爱的小屋》《感激从前》《长沙沙水水无沙》《民国名人在长沙》《书虫日记》《前言后语》《近楼书更香》《近楼书话》《胡思乱想》等诗、文、画集四十余种;主编《悠闲生活絮语》等悠闲系列、《跟鲁迅评图品画》等图文系列、《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各类图书一百多本。已在东莞、无锡、𧗽阳,长沙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施俊杰
编辑:张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