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匠心 纸上的交响
文丨庄银娥
近日,“贺春华套色剪纸作品展”在益阳举行。这次展览是对贺春华先生多年剪纸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走进展厅,呈现于眼前的一幅幅作品或简约,或繁复,或古拙,或现代,或轻盈,或厚重,或精巧别致,或长卷磅礴,让人置身剪纸艺术的灵性之境。及至一幅幅细品,当能感受到线条的粗细、浓淡、疏密、缓急形成的节奏和音乐感,体验到一种流淌于纸上的交响效果。
对于剪纸,臻至这样的境界自然是不易的。从青葱少年到两鬓飞霜,从军旅生涯到回归故土,贺春华先生痴迷剪纸数十载,一张薄纸,一把剪刀,日复一日精雕细琢,年复一年潜心以求,他的套色剪纸艺术终于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他之独特,在于对套色剪纸艺术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他的套色剪纸跨越传统剪纸的边界,成功融合了木刻、版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呈现出接近绘画的色彩感和立体感。
有传统才能创新,有根基才有胆色。贺春华的艺术探索植根传统,是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前提的。童年和少年时的写写画画,似乎为他的艺术人生描上了最初的底色。17岁作为文艺兵参军入伍,则为他开启了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贺春华,与镂空雕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幻灯片的制作到版画的创作,他的雕刻技法得到极大的提升,对线条和色彩的造型能力应该也有了全新的理解。转业回乡后,他开始专注于剪纸艺术,并试验用刻木板的刀法来刻纸,坚硬与柔软之间,不同材料,不同质地,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他又尝试把版画套色技法引入剪纸,多层套色套染后的剪纸作品,较之传统的单色剪纸,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众所周知,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是对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把控能力的考验,一旦用力过猛,就容易剑走偏锋,艺术创新就可能变得不伦不类。很显然,贺春华的力度刚刚好。也就是说他的创新牢牢紧扣了剪纸这个主题,虽不乏绘画的视觉效果,但“剪”味不减,“纸”出天然。
比如他的古韵系列,《古巷》《百年古屋》《江边古塔》等作品,既有摄影的光影感,又有淡淡的中国水墨的味道;又如他的花鸟系列,《春》《夏》《秋》《冬》等作品,酷似细腻紧致的工笔花鸟画;再如他的《不忘初心》系列作品,则加入了更多版画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但所有这些作品,都遵循了一个总的统摄:那就是贯穿流转于其中的仍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剪”之气韵。
他之独特,在于对传统剪纸的题材进行了极大的拓展。他的套色剪纸在继承传统剪纸主要表现民俗生活的前提下,实现了其表现范畴向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延展。
传统剪纸依托农耕文明而存在,最初作为一种实用工艺,多用于婚丧嫁娶和宗教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其特定的实用功能和当时的民俗文化思想决定了它的表现内容多为虫鱼、花鸟、劳动场景、神话人物、历史传说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变化组合,主要表现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福禄寿喜,国泰民安的心灵诉求。随着时间的变迁,日趋丰富的社会生活,多种文化的联结碰撞,时代思潮的相互激荡,这些,都呼唤着剪纸艺术的题材创新。
生长于洞庭湖畔的贺春华,灵心慧性,敏锐地感知到了剪纸艺术迎来了题材的扩展契机,用题材的扩展来进一步丰富剪纸艺术的内涵。一是对红色文化的自觉传承。比如《不忘初心》系列作品,选取了韶山等七个代表性的革命纪念地,表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以刚劲的线条,庄重的用色,表达了初心如磐,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他为建党百年创作的包括《辉煌历程》《红船精神代代传》等十幅系列剪纸,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二是对故土人文风物的深情描绘,对于他来说,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处处皆是景,步步可入画。他的专剪益阳的大型剪纸《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几乎囊括了益阳所有标志性的历史景点和文化地标,是一次对家乡的致敬和巡礼。一笔一画,皆凝结着暖与爱,一刀一剪,皆牵连着“根”与“魂”。三是对古典文化的生动演绎。贺春华套色剪纸不仅面向时代,还在古典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他历时一个多月创作完成的《夜宴图》,生动再现了《红楼梦》中众人在大观园夜饮游乐的大场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群芳齐聚诗酒唱和,人物众多,情景繁复,但均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剪纸屏风《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西施浣纱》等作品则以细腻的剪刻赋予久远的历史故事以真实可感的线条肌理和视觉空间。
贺春华先生在他的剪纸创作实践中,通过点、线、面剪纸艺术符号的精妙运用和心、眼、手高度合一的精湛技艺,在技法和题材的创新求变中不断积淀、淬炼,其作品呈现出视野开阔、构图新颖、刀法精良、与时俱进的独特风格。在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向现代剪纸艺术转型的过程中,他以大胆的创造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使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资水之畔焕发出新的生机。
剪耕不辍,行路不止。贺春华先生的剪艺人生必将迎来百花飘香、百音交响的胜境。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庄银娥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