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万里归途》:英雄外交官的身份认知与家国担当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刘库 宋进进 编辑:施文 2022-10-13 10:38:41
时刻新闻
—分享—

《万里归途》:英雄外交官的身份认知与家国担当

文丨刘库 宋进进

导演饶晓志新作《万里归途》于十一国庆档上映,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和主创的知名度,本片自立项以来便备受关注。上映后成为今年十一期间最卖座,也是最具话题性和赞誉度的影片。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外交官宗大伟、成朗等人深入非洲战区,带领被困同胞成功返回祖国的动人故事,本片与《战狼2》《红海行动》等在题材选择和创作理念上有所相似,均聚焦到撤侨这一重要事件。《战狼2》《红海行动》等作品中加入了大量枪战、爆破、动作等强刺激性画面,以此增强其商业类型的视觉元素。但《万里归途》聚焦的是外交官这一文职人员,动作戏很难安排和呈现。因此,如何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内都能被电影牢牢吸引住,成为本片要考虑的重点。影片成功塑造了宗大伟这一打破大众认知,侠肝义胆而又冷静克制的外交官角色,将一个结局既定的故事拍摄得扣人心弦。开场时晃动的镜头,伪纪录片与新闻素材式的交叉剪辑,沉抑厚重的背景音乐,立时将观众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地区。随后主人公宗大伟登场,他所面对的任务是带同胞归国,同时也是一场有关自我身份的心灵归途。

p2880917045.jpg

一、国家身份的坚定与支撑

“请大家把国旗、护照举起来,我们带你们回家!”这句台词出现在影片的开场和结尾,其强调意味不言而喻。对国家身份的强调贯穿全片,成为影片的隐性叙事动力。同为中国人的身份,是支撑人物前进的最大动力。拿出护照和说出“我是中国人”是片中角色最常见的行为,从戏剧性逻辑上看,化险为夷有多种方式,但影片坚定地遵循了现实逻辑,并通过行为的复沓向观众传递出本片的观念主旨:在战乱地区遇到危机时,出示中国人身份,是脱离险境,不受战乱影响的可取方案。

p2881221477.jpg

国家身份的直接意义在片中也有不同表现。最开始是国家公理道义的象征。在面对外国官兵的敲诈时,严行舟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他强调自己是中国外交人员,他们无权扣留。严行舟深知作为驻外大使,要谨记自己的身份,要以国家外交人员的姿态与对方沟通,这是一种以理辩理的处理模式。公事公办才是正道,而宗大伟刻意讨好、息事宁人的做法则受到严行舟的呵斥。不仅中国如此,片中虚构的国家——努米亚共和国也在强调其公理形象。在通过边境时,因为翻译的差错,宗大伟和成朗惹恼了边境官哈桑,哈桑开始为难二人即索要临时身份证。哈桑多次提出各种要求,对证件上的字体、照片、公章等内容多番挑剔。这段情节折射出国家作为公理形象的重要性,每一个希望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人,都在为程序正义而努力奔走,这也让哈桑最后的牺牲显得格外悲壮。

p2880313180.jpg

宗大伟一行被反政府军抓获后,反动军用中国同胞生命威胁宗大伟以国家外交官身份承认其政权,生死关头,宗大伟心志坚定,重申中国外交原则之一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拒绝了反动军的逼迫。而宗大伟等人能够脱险得益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此处突显了国家作为保护国民的有力屏障的作用。经历了种种危机险阻,当飞机的广播传出“飞机已经进入中国领空,欢迎大家回到祖国的怀抱”时,银幕内的归国同胞与银幕外的观众在感动之余,也将国家身份内化为一种情感依托和精神信仰,它是润物无声的,无论在异国他乡还是祖国,祖国永远是守护人民的强大后盾。由此,本片非常细致且自然地完成了对国家身份的展现与认同。

二、社会身份的多元与冲突

作为第一主人公宗大伟的角色塑造可谓鲜活生动,加之张译炉火纯青、丝丝入扣的表演,让其性格更加丰满细腻。宗大伟本人的社会身份在特定的剧情发展进程中是多元变化的,而其间产生的相应冲突也让他痛苦不堪。他身兼父亲、丈夫、外交官、领路人、协调者、翻译等多个身份,多重身份不足为奇,但这几个身份都在特定的境遇中互相产生矛盾,都在特定的境遇中逼迫其做出取舍,这就让人物的状态变得复杂而富有张力。

p2880655515.jpg

最为典型的一组冲突关系是家庭与工作,宗大伟长期在各个战乱地区从事外交工作,对妻子疏于照料,对家庭亏欠很多。影片伊始妻子便问宗大伟,他是否想好了,从宗大伟的表情上看,妻子是想让他调离当下岗位,不再深入这些危险区域。宗大伟似乎也在动摇,但就是难以下定决心放弃外交官这一工作。而后续情节中宗大伟与妻子打长途电话商讨为孩子起名等场景,都显示出主角在多重身份的冲突下,毅然做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

三、自我身份的融合与确认

面对社会身份在特定剧情发展进程中的多元化与矛盾性,宗大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影片中虽然成朗、白婳等角色的戏份也很重,但他们并不存在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迷失,从角色功能上看,他们是在帮助宗大伟完成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p2880412173.jpg

影片开场的撤侨事件中,宗大伟主动将座位让给了中国台湾同胞,他才会留下。这时,宗大伟本人还在各种抱怨,这种状态正是宗大伟对抗多种社会身份冲突的表现,他面对妻子、领导和新人,都是漫不经心的姿态,因为他难以正视和明了自己的身份,正如片中多次出现的阿拉伯谚语:“面具戴久了,真成你的脸了。”这句台词最早由宗大伟说出,他的关系亲密的同事章宁早就可以调离此地,但却一直坚守在此,按照宗大伟的理解,章宁是在觊觎参赞的高职,谋求升官。宗大伟对此表示不屑并对章宁说出了这句话,他觉得与章宁相比,自己是坦诚真挚的且更具真性情。但宗大伟才是那个真正被面具禁锢的人,他不但不清楚章宁的真正追求,也不清楚自己的,他不愿提及过往,不愿承认错误。在是否要公布迪拉特情况的问题上,成朗和宗大伟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成朗对宗大伟又说出“面具戴久了,真成你的脸了”,但宗大伟还是不愿直面自我,而在面对轮盘赌枪这种生死之局时,多种社会身份冲突导致的对自我价值的迷惘显现:作为真实的个体,他无法放弃自己的生命;作为丈夫与父亲,他不能舍弃妻女。宗大伟没有勇气开枪,这一场景增强了人物的可信度,使其更加真实立体。而在影片高潮部分,面对敌人妄图残害努米亚女孩时,宗大伟站了出来,又一次的轮盘赌枪,当最后一发“必死”之击轮到宗大伟时,在生死之间,他慎重考量,一路以来的生死经历让他明白了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他明白了何为家国同胞,何为使命担当。当这些事情通通明朗时,宗大伟不再犹豫,他认识到了自我的身份与价值,“死生亦大矣”。扳机扣响时,他终于击碎了沉重的面具,他可以傲然地向敌人抛出那句话:“面具戴久了,真成你的脸了。”影片三次出现这句谚语,串联起了宗大伟的精神脉络,描摹出了宗大伟的人物弧光。

p2877686034.jpg

《万里归途》拍摄时间仅有四个月左右,其中还有不少爆破、追车等大场面戏份,制作难度较大。但即便在这么紧张的工期内,影片依然保持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在场景、调度、声音等多方面都有优秀表现。可以说,《万里归途》的成功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又一次进步,同时饶晓志也展现出他对多种题材的驾驭能力,希望饶晓志导演的作品对电影人有所启示,助力优秀电影作品的创作生产。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刘库 宋进进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