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贺祖元:淬然正格的国画艺术
文丨王子道
有谚云:“树要挤才直,人要挤才壮,挤之作用大矣哉。”正是这一“挤”,囊中之锥便得以脱颖而出。
这不是吗?贺祖元由湘入京数载,在与京师同行的多年相互交流和相互砥砺中,不管是文化底蕴的提升还是书画技艺的充实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近央视教育频道《墨香》栏目,就对贺祖元国画艺术作了专题介绍,通过专题介绍中所展示作品,我们窥探到了他的艺术面貌:气象高致、韵厚味足、淬然正格。
作为最古老的画种——中国工笔画,虽然它已历数千年历史和时空的淬炼,却仍旧焕发着活力并永葆其青春。我想,其根本的原因应该就在它永恒的艺术魅力;再历史地去考察工笔的源流,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发展和创新本质上就是程式的发展和创新。
贺祖元所创作的《溯本清源》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整个作品淬然正格,笔墨丹青也表现得非常雅致。作品完全脱离了既成范式:或“全景”或“折枝”,而是依写意之法:“以书入画”,也即:“古人作画必以奇字”。贺祖元在作品里用“双关”的手法构图成画,无论是画名还是构图及物象的选取和分布,处处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画作者巧妙利用“比、赋、兴、借”来表现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尤其特别的是当读者在欣赏这幅作品时,还须联系作家的人格、品格、性格、学养及阅历才能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由此去完成欣赏者的内在审美活动。
湖南人既讲究“经世致用”,也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贺祖元在完成了人生立业这个的重要步骤之后,开启了生命中第二阶段艺术生涯。“志于道”让他选择从工笔这个“本源”生发开去,继而转师多益开继了“法无定法”的写意之旅。
《清平乐》与《溯本清源》相比较,前“写”后“工”,但在“比、赋、兴、借”上却殊途同归。画面上,一大堆看起来有点失序的白菜或虚或实地用浓淡不一的纯水墨写就,繁复的叶丛让我看到的是贺祖元认真地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人生态度,以及“承古而不泥古”的艺术理念。一个现代人的哲学观念和理性的人生思考让作品自带强烈的人格魅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菜根谭》这部清言小品集。气象高致意韵深厚的《清平乐》《秋咏》等一系列作品,在审美领域共同给我们开拓了一片新的绿洲。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松壑清音》则是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花鸟树木为对象,根据自己内心的“意韵”取形绘态而成的作品。这种对自然界的客观物象进行高度概括和艺术加工而成的“形”与“态”,突出的是艺术意义上的“形似”,强调的是物在特殊状态下瞬间的“态”。当我们再把诸如《难得半日闲》等作品并列在一起细加对比时不难发现,贺祖元在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呼应上是非常在意的,虽然它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鹅鸭、雀鸽、蜂蝶、竹菊、荷莆、草石,但在他笔下,每一类物的每一个体形态都经过精心构思。韵厚味足实现了贺祖元作品的艺术特质和艺术价值。
李苦禅先生对光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开启了探索的先河,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逆光山头”已成典范。再传弟子傅以新也成功地实践了用单纯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太阳的天光云影以及云缝之间射出的光芒。贺祖元的《古韵新生》与《巡逻》等作品也对“主观光”在夜景中的表现力作出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正是因为主观光的自由度非常大,你需要一片光的时候你就可以来一片光,所以它能为画面人为地造出空间,使原有的笔墨增加了厚度和亮度,形成对比,从而加强了笔墨效果。
“君子体用兼备,不只一才一艺而已”。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在题画时常能引经据典,即使像梅花这样老而又老的题材,一首“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的自作诗就让人们看到:他的作品既周身流淌着一个文化人的文化气息又具有文人画特有的内质和意味。
我还是把话题拉回到《溯本清源》的“奇字”:一个繁体的“门”字上来吧。都言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游于艺”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在这数不胜数的过江之“鲤”中,最终能跃过“龙门”者却寥寥无几。
我祝愿已经跃过了龙门的贺祖元在艺术的道路上能愈走愈远。
着叶婆娑拟碧鸡——贺祖元写意系列鸡冠花中国画赏析
如果将贺祖元的系列鸡冠花中国画作一个简单评述,那就是幅幅作品出于自然,与宋代诗人赵企所作《咏鸡冠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不失“平易”清晰的艺术风格。
贺祖元何许人也?他1972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市一个美丽的乡村。美院毕业后又在湘中明珠娄底市发展。正在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他为实现少年时的艺术家梦想,千里赴京深造,现在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职业画家。多年来,他的辛勤与付出,总算获得了应有的回报。其中九幅中国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有获奖。现在的他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涟湘书画院院长、北京首博画院特聘画家。
鸡冠花本是静物,一旦赋予动态的秋光,静止的物体便浮动起来了。在贺祖元的笔下,用极其简洁有力的线条和较为夸张的色彩,显示了鸡冠花极为丰富的内涵。同时,动静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的空间。一笔一画皆出自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却又自然有致,情趣天成。
贺祖元的笔下鸡冠花长得栩栩如生,惹人喜爱。与诗人赵企勃发奇思遐想的“五更只欠一声啼”, 真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贺祖元在《乘阳而发》《东风依约送夏来》《东亭依约醉贵人》《高夏恋醉》等作品中,由此及彼,由情衬物艺术手法的运用,使他的写意鸡冠花中国画作品意韵更为丰富。
贺祖元画的系列鸡冠花中国画作品中,一如既往地承袭了他格调清雅的风格,讲究意境与格调的有机统一,讲究画中节奏感、韵律感的跳跃,体现了他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可以说,贺祖元画的鸡冠花中国画系列作品,既有他对传统笔墨的研究与继承,注重刚柔相济、明暗枯润、色墨方圆的笔墨表现语言,又具现代审美要素。既显冷峻雄奇之气,又有灵巧雅致之韵。他笔下的鸡冠花更是焕发出别样的风格——设色大胆,艳而不俗,用笔洒脱,果断,枝干苍劲老辣,叶片有随风轻舞摇曳之动感,其中,对禽鸟动态的捕捉,既生活又生动,其构图取势,平中求动,动中求奇。
妙哉!妙哉!贺祖元的鸡冠花中国画作品系列,真乃“着叶婆娑拟碧鸡,精彩十分佯欲动”也!
艺术家简介
贺祖元,1972年生,湖南湘潭人,职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沙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望城区美协副主席、湖南涟湘书画院院长、北京天湘画院院长、北京首都博物馆画院特聘画家、北京娄商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娄底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湖湘中国画创作院画家。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王子道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