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江文艺丨凌鹰:四水茶香

来源:《湘江文艺》 作者:凌鹰 编辑:施文 2023-09-19 09:48:35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江文艺(原创).jpg

摄影:文禹1.jpg

文禹/摄

四水茶香

文/凌鹰

据《神农本草》和《茶经》记载,炎帝神农氏为国茶的始祖。但传说终究是虚幻的,只有人证,没有物证,只是推断。有一个重要的史实推翻了这个定论:在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土陶茶具以及澧县太青山大、小桐山发掘出了 “澧县小叶”野生茶树群落。

澧水流域和澧阳平原这两大考古发掘成果的鉴定与研究,经国际权威茶文化专家认定,中华茶文化起源于澧县城头山7000年前的野茶陶杯文化。

这些年,发现史前遗址不稀奇,稀奇的是,城头山是一座距今6000多年的完整古城池,更稀奇的是在城池里还发现了8座土陶窑,而且出土的土陶具中,很多还跟茶有关。按当地野茶研究所所长周小云的《澧县城头山野茶文化起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利用价值研究》所述:“前6500年期间,城头山先民利用澧县小叶野茶、制茶擂钵制成干茶后,又用城头山的土陶窑烧制储茶茶罐,烧开水用的陶豆与陶釜、舀开水用的有把的土陶杯、沏茶用的大土陶杯和喝茶用的无把小土陶杯,羹煮和冲泡饮用野茶,后用烧制的大型储茶陶缸通过船运到长沙中下游及中原地区……”

这就涉及了湘茶的文化渊源,触及了湘茶与湖湘文化看似牵强附会实则千丝万缕的气场脉络。

如果按照湘、资、沅、澧四条河流来界定湖南的地域分布,它们足可涵盖湘楚大地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寨;如果按照这四条河流来追溯湘茶的祖宗八代或传承踪迹,沿着这四条河流的每一脉水系,就能找到湘茶的倩影并闻到湘茶的馨香。

我们不妨先沿着湘水,一路行走一路寻觅。

《山海经·中山经》如是记载:“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潇,即潇水,湘水的上游和正源,其源头在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

从野狗岭南麓发源的湘水,就像一个追赶一段千古情缘的女子,紧紧盯着前方的爱人,一路向北,经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注入洞庭湖,投入她最后的归宿之地长江的怀抱。

顺着湘江缠绵悱恻的流淌,沿途的名茶令人目不暇接。永州境内的百叠岭银毫、刺儿茶、塔山婆婆茶、江华毛尖、回峰茶、江华苦茶和江华甜茶,就将一个永州之野熏染得满地清香。

蓝山的百叠岭、沙子岭自古以来就以大叶苦茶最为有名。百叠岭银毫、百年老丛、大叶苦茶等十余种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的茶已在全国荣膺不少金奖;珍稀的蔷薇科植物刺儿茶,恣意生长在宁远舜皇山之巅,含丰富的“茶多糖”, 既为茶又能入药;流水潺潺,山色翠艳,负离子最盛的双牌都庞仙鹤岭,则盛产野生岩茶——塔山婆婆茶;紧邻广西贺州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牛牯岭”一带的“高脚茶”江华苦茶和“矮脚茶”江华甜茶,似乎蕴含着这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民族特有的回味和韵味。

郴州市尽管没有湘水干流直接经过,但其母亲河郴江汇入了耒水,耒水又直达湘江,郴州与湘江自然也就有了一种一衣带水的关联。这一流域拥有的五盖山米茶、郴州碧云、骑田银毫、黄竹白毫、东山云雾、豪峰茶、狗脑贡、玲珑茶和珍稀大叶种茶树汝城白毛茶,自然也给湘江平添了几分茶韵。

骑田银毫,是宜章骑田岭南麓所产的新创条形烘炒绿茶;永兴的黄竹白毫则因产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而入选过中国十大名茶;安仁豪山山麓方圆百里无污染,出过宋代贡品“冷泉石山”,现有后起之秀安仁豪峰;资兴狗脑贡茶则几经周折,最终不负贡茶美名,在“九五”期间,再创贡茶辉煌;耒水的发源地桂东,所产的玲珑茶状若环钩,奇曲玲珑,属于历史名茶。

多情的湘水流到雁城衡阳时,爱意似乎更加狂热,河面变得更开阔起来,雁城之下就是湘水下游了。这时候,南岳云雾、衡东藤茶、江头贡茶、塔山山岚、岳北大白茶、衡南开盖香等,也像要跟湘江争宠一样,纷纷在此流域呈现争奇斗艳之势。

南岳云雾茶产于佛教圣地南岳衡山,始于西汉末年;衡东藤茶,其实是属葡萄科的显齿蛇葡萄,又称茅岩莓茶,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硒的含量胜过绿茶、花茶;山在水中,茶在山间,宛若蓬莱仙岛,这是盘踞耒阳龙塘镇龙下村水库中央的江头茶园,江头贡茶便自此地风情出浴;塔山山岚茶产于常宁塔山瑶族乡,素有“舌尖上的茶叶”之称;衡山贯塘的岳北大白茶和衡南宝盖茶场生产的开盖香有机绿茶,也都是口碑不错的湖南名茶。

不知疲倦的湘水一路跑到工业重镇株洲后,又携带着洣水、渌江流韵,左拐,往湘潭奔去。

“清玻璃盆插千岑,江湘水清无古今”的洣水素有小漓江和 “圣水河”之称。“神农尝百草”在炎陵,“神农安寝”在炎陵;茶陵还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

娄底双峰县早在1951年就已划归湘乡市,所以即使分属两地,还是同饮一江涟水。一江涟水向东流,流经湘潭注入湘江。历史名茶永丰红茶、永丰细茶,就产自古时的永丰、今日的双峰。

清朝永丰沙塘乡茶商朱紫桂趁鸦片战争海禁大开之际,指导茶农将粗叶制成红茶,永丰红茶迅速成为著名的外销茶。近代名臣曾国藩嗜茶懂茶,尤喜永丰农家菜园里清明、谷雨时节采制的白芽茶,“银毫地绿茶膏嫩,玉斗丝红墨沈宽”的白芽茶被他命名为永丰细茶。

古称潭州的湘潭市,别称“莲城”。湘潭历史上是湖南最大的茶叶外销集散地。但自产名茶不多,数得出来的也就韶山的韶峰茶、湘潭县的羊鹿毛尖等。

宽阔的湘水,在浩浩汤汤闯入长沙境内后,浏阳河、捞刀河、沩水也迫不及待地注入了湘江。湖湘的气韵似乎格外钟情于这片大地上名目繁多的茶,沩山毛尖、河西园茶等名贵黄茶,历史名茶金井红碎茶,绿茶名品金井毛尖、高桥银峰、湘波绿、岳麓毛尖、东湖银毫、浏阳河银峰等,无不沾染着一缕缕湖湘人文内蕴,让茶客们为之着迷沉醉。

沩山毛尖出自“千山名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的宁乡大沩山,是带着禅味的黄小茶,其熏烟工艺为其独创。同为黄小茶的河西园茶,独特之处则是渥堆和全干时用黄藤与枫果球小火慢烘,使其茶叶完整,提起呈串钩状,俗称“挂面茶”。

北宋魏野赋诗说:“城里争看城外花,独来城里访僧家。辛勤旋觅新钻火,为我亲烹岳麓茶。”指的就是历史名茶岳麓毛尖;浏阳河畔、东湖之滨的东湖银毫,用玻璃杯冲泡,其色泽和质地赢得了“东湖银毫茶,两叶抱一芽,味醇香持久,形色美如画”的诗赞;用自产毛尖茶配以洁白肥硕的鲜茉莉制成的长沙茉莉花茶,其窨制技术极为精湛,历年在全国同类花茶里销量第一。至于金井毛尖、高桥银峰、湘波绿、浏阳河银峰,则都是后来居上的新创名品。

资水很野,野得就像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村姑。雪峰山是资水与沅水的分水岭。资水上中游湍急,素有“滩河”“山河”之称。这样的一条野性的大江,却内藏着诸多的风雅。黑茶源头渠江薄片、安化黑茶、桃江“香炉山”黑茶都出自资江流域;绿茶名品安化松针、奉家米茶、月芽茶、蒙洱茶,白马毛尖,安化银毫,桃江竹叶等,都离不开资水的润泽;城步虫茶、绞股蓝、青钱柳以及珍稀树种城步峒茶也都是资江流域的宠儿。

娄底的新化属于资江流域。

早在先秦时代,新化奉家山、天门山及古台山一带就开始出产渠江薄片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生产炒青和烘青,渠江薄片停止进贡,几近失传。这些年,茶叶专家经过挖掘研制,渠江薄片又重现江湖。这种薄片采用“两蒸两制冷渥堆”新工艺,解决了传统高档黑茶存在的“涩味”和“沤味”。

奉家山确实是出名茶的地方,除黑茶始祖渠江薄片外,还盛产米茶、蒙洱茶。奉家米茶分黑、红、绿三色,其中黑米茶滋味醇和,无涩味,汤色橙红明亮,具有茶类中独一无二的“竹香”。传统的奉家绿米茶被改造成月芽茶后,形质皆美,条索紧卷,形似月芽,照彻心怀。

《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蒙洱茶,一斤换米百升。”蒙洱茶采制于遍山兰花盛开时的奉家蒙洱冲,兰香的熏染浸润,使此茶独具异香。

还有资水流域的益阳安化,自宋始,茶树便在芙蓉山与云台山“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了。到元末明初,安化已盛产烘青绿茶;清咸丰年间,安化工夫红茶也享誉中外。那时,上起渠江,下至敷溪,全县三百多家茶行,呈现出“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盛景。

安化黑茶,是湖南最为著名的边销茶,业已形成“三尖三砖一卷”的格局;安化松针,安化银毫和中国第一代紧压绿茶——银币茶,也成了中国绿茶的佼佼者;“湖红”的代表当然是安化红茶,它是清代引进福建红茶技术的“后起之秀”。

美人窝桃江县,不仅出美人,出勇夺米兰世博会国际黑茶金奖的“香炉山”,还出桃江竹叶茶与雪峰毛尖。这桃江竹叶是扁形烘炒绿茶,有板栗香,因形似竹叶而得名。 桃花雪峰山的雪峰毛尖,以其独特的兰花香味闻名全国,1972年曾入选湖南十大名茶,当时与君山银针、安化松针、高桥银峰齐名。

若论干流,沅水是“湘资沅澧”四条大江中最长的河流,但流域面积却不及湘江。沅水流域不仅风光旖旎,名茶也恒河沙数。沅水流域产茶区包括湘西的古丈、保靖,怀化的沅陵、溆浦、会同、芷江,邵阳的绥宁和常德的桃源等地。

青山秀水的湘西,不仅藏了太多的人文底蕴,还滋养着众多国内顶尖级的绿茶,比如古丈毛尖、保靖岚针、保靖黄金茶、狮口银芽。

古丈县有红石林,有高望界,有坐龙峡,有“百灵鸟”宋祖英,当然,还有酉水和古丈毛尖,始于东汉的古丈毛尖被誉为“绿茶中的珍品”。古丈汉子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和古丈妹子宋祖英的《古丈茶歌》,让我们能感受到每一个旋律里似乎都飘荡着缕缕茶香。

溯酉水而上,湘西古城保靖县的保靖黄金茶,让我们立刻想到“一两黄金一两茶”的赞誉。由于保靖望江坡茶场常年山雾缭绕,寨子里的人便自豪地把历史名茶保靖岚针叫作云雾岚山茶。可惜这种云雾岚山茶既珍贵又稀少,已跟安化松针一样成了“隐士”。

沅江的舞水河哺育的侗乡芷江,因“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在这里,有一种挨着贵州的大树坳村生长的、民间俗称“观音茶”的野生甜茶,其学名为多穗石柯茶,茶汤浸出物含量高,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具有绿茶功效。

再跟着舞水走进中方县桐木镇华汉茶园,我们会看到两种犹如孪生姊妹花一样的高端绿茶,一种是华汉茶业的雪笋茶,一种是茗中鹤茶业的舞水银针。这两种茶均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芽壮似笋。两者的唯一区别是,前者在锅里多待过两三分钟,使得一个味更香、一个色更绿。

屈原《涉江》中提及的溆水,是溆浦的母亲河。唐代贡茶里就有“辰州溆浦茶”。溆浦人习惯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红茶。

溆浦也是黑茶边销茶的一个源头,相当长一段时间,溆浦每年都要组织十万担原料茶,送到安化白沙溪和益阳茶厂。

统溪河贯穿岩山景区,散生着大量灌木小叶野生茶,有些老茶树的树干竟有桂花树粗。统溪河的茶马古道迄今完好地保存着,据说屈原当年走过。遥想当年,这条洒满沧桑往事的古道,曾将溆浦多少野生茶,源源不断地输往四面八方呢?

从茶马古道打马逆上清浪滩,20华里处便是沅陵碣滩山。这里“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是中国优质绿茶碣滩茶的原产地。

沅水以北属武陵山区,以南属雪峰山脉,境内山岭起伏,溪河如织。江南的官庄界亭和黄金坪一带,盛产清代贡品官庄毛尖。

在沅水流域的每一座山岭每一段河谷每一个村野,我们似乎随时都能跟一种名茶一段茶话一个茶的传奇不期而遇。沅水江畔的会同县,是巫水、渠水和清水江的流经之处。当地人称巫水为小河,渠水叫大河,因此就有了两河流域。蒲稳乡八仙山属大河流域,会同瑞春茶业的野生黑砖及茶饼、独芽、毛尖、扁茶、红茶、白茶都产自此地。

巫水自城步往北途经绥宁黄桑坪巫水支流西河发源地。这里是五岭山系与雪峰山系交汇处,盛产“自然界赐予医学界的三棵树”之一的青钱柳茶。此茶是甄选野生青钱柳树初春芽叶,采用现代中药加工工艺与古法炒茶工艺相结合制作而成。

古《荆州土地志》载:“楚南茶出武陵七县,桃园其一”,说的是常德桃源。桃源的茶庵铺盛产“桃源大叶茶”。逐年,桃源大力发展本地名优茶,已研制出野茶王、古洞春银毫、古洞春芽、柚花茶、桃源大叶乌龙茶等优质茶。

澧水,因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曰“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兰江”。

澧水北源、中源均始于张家界的桑植,唯南源始于湘西州永顺。

这又是一条茶语滴翠茶话凝香的风雅河流。

澧水流域的石门县与澧县,是常德主产茶区。石门盛产牛抵禅茶、石门银峰、东山秀峰及石门怡红;澧县则盛产太青茶,有千年贡品双上绿芽。

李白流放夜郎,途经石门壶瓶山,留下“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石门银峰云雾山就出自这一文化渊源,其采摘采制相当讲究。“头泡清香,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东山秀峰产于东山峰农场,属条形烘炒绿茶,一般清明后开始采摘。石门夹山的牛抵茶,早在宋朝已与衡山钻林茶、宁远嶷茶并列为朝廷贡品;石门怡红的前身,是广东茶商卢次伦所创的石门宜红,有金银花或桂花香,被台湾茶叶学者和制茶专家一致评价“香高味浓回甘滑口”,堪与台湾名茶“东方美人”媲美;澧县太青山有著名的太青茶,即早些时候的太青云峰,千年贡品双上绿芽。

澧水是湖南四条著名河流中的四小姐,排行最小,长度最短。然而,就这么一条小巧玲珑的河流,却同样在湖湘大地上孕育出厚重绵长的茶语风流。

湖南四条著名河流带给我们的茶文化现实和历史追怀,无疑也形成了我们内心里的人文河流。

但是,湘资沅澧四条河流的最终归宿之地——洞庭湖,我们更不可忽略。

洞庭湖畔的岳阳多丘陵,因洞庭湖气候的滋润,这里的茶叶也像洞庭湖的清波一样,带有清丽婉约的文化神韵。无论是黄茶中的君山银针、北港毛尖,绿茶中的君山毛尖、洞庭春、兰岭毛尖、白石毛尖,还是平江的红碎茶、工夫红茶、九狮寨有机茶,抑或临湘的老青砖黑茶、“洞庭”青砖,都是湖南和全国响当当的名茶。

君山银针,其形细如针,外层白毫,芽面内呈金黄色;北港毛尖即唐代名茶灉湖茶,产于岳阳北港;君山毛尖俗称白毛尖。《巴陵县志》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属条形烘炒绿茶,跟君山银针同产于“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的君山岛。

“洞庭湖烟波浩荡,黄沙街茶香名扬”,说的是岳阳黄沙街茶场的“洞庭春”;平江以生产红碎茶、湖红工夫茶而闻名;位于平江县福寿山上的“九寨狮”是高山有机茶;临湘属湖南最北端,是老青砖茶的故乡。明末清初开始生产,运至湖北羊楼洞制成青砖茶销往北方,甚至销到了俄罗斯与蒙古。

北茶野香清爽,南茶醇香甘厚,湘茶兼具南茶北茶的双重优点。翻开数千年的历史长卷,湘茶中的珍品不胜枚举,宋代有“芙蓉青茶”,明清有“潭州铁色”“天尖”“贡尖”等。

沿着“湘资沅澧”再抵达洞庭湖,探访到一些知名或不太知名的茶,自然有遗珠散落在三湘大地的山水之间的遗憾。苏东坡有句著名的茶语:“从来佳茗似佳人。”湘茶,湘女,是绕不开的美好交集。湘茶犹如世人眼里的湘女,专情美丽、历久弥香。

凌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作品》《山东文学》《广西文学》《芒种》《散文》《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四川文学》《美文》《天涯》《散文百家》等刊。有散文在《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等选载。已出版散文集《放牧流水》《巨轮的远影》《蔚蓝天空上十八朵云彩》《美丽潇湘·山水卷》《美丽潇湘.文物卷》和长篇散文《我的十八洞村》。

来源:《湘江文艺》

作者:凌鹰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