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脱俗的兰是我国传统名花,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
唐代杜牧诗有“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清代郑板桥题兰诗则有“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在书画名作中,兰花也是历来画家喜爱的主题,如宋代赵孟坚所绘的墨兰,分合交叉,俯仰伸展,格调高雅;明代文徵明笔下的风中之兰,描绘精妙,颇有情境;清代郑夑所画兰花既融入了隶书的阳刚之美,又吸收了草书的机趣天然,构图奇巧,不落俗套。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故宫花信”专栏特梳理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画中的兰花佳作,以飨读者。
兰花 图片来自苏州博物馆
宋 赵孟坚 墨兰图卷
宋 赵孟坚 墨兰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彜斋赵子固仍赋”。钤“子固写生”一印。墨兰是赵孟坚善画的题材。画面上绘墨兰二株,呈放射状的长叶参差错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脱俗的思想境界。
图中运笔柔中带刚,花朵及兰草叶均一笔点划,土坡用飞白笔轻拂,略加点苔。兰叶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浓,变化含蓄,形成墨色对比。画虽为水墨,但格调高雅,“远胜着色”。其好友周密曾云:“赵孟坚墨兰最得其好,其叶如铁花,茎亦佳,……前人无此作也。”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等书着录。
宋 秋兰绽蕊图 页
宋 秋兰绽蕊图 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明安国玩”“交翠轩印”“仲珪”3方。
图绘秋兰数茎,兰叶修长劲挺,兰花吐蕊,清丽雅逸。兰叶用双钩填彩法描绘,笔触粗重劲利,以深绿填彩;花蕊用白粉加淡墨点画,墨、色交融。构图简洁。
对开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写兰反楚辞,亦足终古矣。底识其为秋,疏叶护冷蕊。意出常人表,或远代其子。”钤“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太上皇帝之宝”等玺印。
明 文徵明 画兰竹 轴
明 文徵明 画兰竹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年),江苏长洲人。诗、文、书、画均极擅长,绘画师法沈周,两人同被尊为“吴派”的支柱,对明代中后期的影响,尤其显著。 本幅是以“金粟山藏经纸”来作画,描绘竹石和幽兰的线条,下笔劲健有力,又回旋自如,仿佛书家挥毫一般,全画充满了清逸高雅的文人气息。虽然没有注明年份,但从左上方画家题字的风格来推测,应该是他七十多岁时的作品。
明 文徵明 画兰竹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没骨绘写盛放兰花花冠、花舌,浓墨点写花蕾。旁衬墨竹两竿,“人”字形竹叶交错,能兼顾转折面。构图表现风中之兰竹,描绘精妙,颇有情境。全图诗画、款印之布局安排缜密严谨,自题诗首句描写兰竹幽雅秀丽之姿,末二句则表达以画赠知己。
文徵明自题:清真寒谷秀,幽独野人心。结意青霞珮,传情绿绮琴。徵明。
明 文徵明 兰花图 扇页
明 文徵明 兰花图 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款署:“离离水苍珮,居然在空谷。虽多荆棘枝,春风自芬馥。征明。”钤“徵明”白文印。
此图绘兰花与荆棘相伴而生的田野风光。文氏以挥洒豪放的笔墨,表现兰叶摇曳之美;以迟缓的中锋运笔,表现荆棘的坚韧而多刺。在一件作品中将不同的物象施以迥异的笔法,由此可见文氏所具的高超绘画技法。
明 周天球 墨兰图 轴
明 周天球 墨兰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周天球(1514—1595年),字公瑕,号幼海(明画录作幻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少游文徵明门下,习书法,征明亟许可之,善大小篆、古隶、行、楷,晚能自得蹊径。善写兰草,得郑思肖法。自赵孟頫后写兰已少见,复于公瑕见之。甚为可喜。
款署:“庚辰冬日天球作。”钤“周天球”(朱文)、“周天球印”(白文)印二方。本幅薛明益、王穉登、文从龙、胡师闵、周士、浦融、陈雨见、文宠光、文虹光等十二家题记。钤鉴藏印:“区斋”(白文)、“虚斋审定”(白文)、“秋树审定”(白文)。
此图画墨兰一束,姿态婀娜,充满生意。兰叶潇洒舒展,穿插有致;花瓣随意点簇,淡雅秀美。行笔多转折,以中、侧笔锋互换,笔势一波三折,有挺有转,有断有续,有收有纵,清爽而秀雅,变化多端,生动地表现了兰草的质感和风韵,格调清新幽雅。
“庚辰”为万历八年(1580年),周天球是年67岁。
明 周天球 墨兰 卷
(长卷附文末)
明 周天球 墨兰 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周天球 墨兰 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周天球 墨兰 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墨兰十余棵,或偃或仰、或浓或淡、极尽变化之能事,繁花幼蕊,幽香逼人,为周氏二十七岁之作。拖尾名家题识逾六十首,可谓盛矣。
隶草行楷无所拘限,从本幅延伸到拖尾,从咏赞兰蕙到综论画兰技法,足见当时文人之间借此以文会友,乐在其中。周氏复于引首篆书“兰皋清隐”,点明画作的旨趣。
明 孙克弘 画盆兰 轴
明 孙克弘 画盆兰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狭长的画幅,正中下方,简单的线条画出鬲形器,盆上一块奇石配上盛开的兰花,画来几乎靠到画幅的左右两边了,画面显得有点拙稚的气氛。这种简易的水墨画,重视的是文人的画趣寄意。画上的第二题,把兰花比成深山不与尘世同流的高贵美人,或犹如君临天下的国王,这种象征意义,把画兰成为文人的雅兴。一般说来,先是遵照自然写实,其后发挥个人想像,由客观而渐主观,注重的是整体表现的丰神,写生的观念渐消失,相对的依画谱方法作画越多。更有许多人以笔墨为寄托,以笔墨为游戏,追求气韵为胜,随意撇捺,而幽姿自生。
明 孙克弘 画盆兰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孙克弘(1533—1611),字允执,号雪居,松江人。得父荫任官,却无意仕途,于东郊故居修筑精舍,建构庭园,奇石林立,鼎彝、金石、法书、名画环列四周。好游戏于写生花卉,下笔辄得其妙。画盛开的兰花配奇石植于鬲形器中,宽度几达画幅左右边缘,是瓶插式构图方式的又一面貌。器形线条极简,兰花挺拔有力。简练的笔墨,带出稚拙气氛,有文人意趣。幅上自题兰花为“处为幽谷香,出为王者瑞。”颇有表征品格之意。
名画琳琅 册 明 项元汴 墨兰
名画琳琅 册 明 项元汴 墨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项元汴(1525—1590年),浙江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居士。精鉴赏,自解画以至能画,山水学元黄公望、倪瓒,尤醉心于倪,得其胜趣;又写梅、兰、竹石,颇有幽情逸致。 本幅画幽兰傍石而生。笔势挥洒流畅,通幅以水墨成之,富于水分,雅淡天真,极具文人画意。
明 陆治 写生册 写意兰花
明 陆治 写生册 写意兰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文徵明草书题跋:罗带无风翠自流,晚寒微軃玉搔头。九疑不见苍梧远,惜取湘江一片愁。徵明。
明 叔伊 兰石轴
明 叔伊 兰石轴 故宫博物院藏
叔伊,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有兰石图作品存世。
明 陈元素 兰花图 扇页
明 陈元素 兰花图 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拟杯当晓起,呵镜可微寒。隔箔山樱熟,褰帷桂烛残。书长为报晚,梦好更寻难。景响输双蝶,偏过旧畹兰。己未清和既望戏为启扬仁兄并书。陈元素。”钤“元素”朱文印。“己未”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图绘一丛无根兰,旁录唐李商隐《晓起》五律诗。偃仰的兰花为兰叶所掩,花与叶间互盼呼应,以意到笔不到的内在神韵相连,达到形散神聚的境地。作者画兰的水平被公认在同时代的绘兰名家王谷祥、周天球之上。
明 居节 兰图扇页
明 居节 兰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居节戏笔。”钤“居仲”白文印。
图绘一丛幽兰,兰叶左右纷披,兰花上仰下垂,表现出自然天成的意趣。全图以中锋行笔,润泽劲健的笔墨风格极近文徵明,兰叶用笔舒展流畅,穿插有序,疏放得体;兰花隽秀清怡,给人以清高拔俗的美感。画幅正中有今燕题诗,落款:“留别元凯兄北上。今燕写。”今燕本姓赵,名彩姬,字今燕,是位名冠北里的明代南院妓女。由此可见居节的画作被时人喜爱,甚至被妓家作为与友人离别的赠品。
明 马守真 兰竹石图 扇页
明 马守真 兰竹石图 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扇页有自题:“甲午中秋日写。湘兰马守真子。”钤“湘兰”白文印、“守真玄玄子”朱文印。“甲午”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马守真时年47岁。
作品中兰竹行笔流畅,线条飘逸。地面苔草信手点染,墨点聚散有致。石头以润笔散锋随意勾出,与兰竹相配,显现出画面朴素无华之美。作者擅绘兰,有君子之称的兰花已成为她内心情感的一种象征。绘画成为她“言志”、“寄怀”的一种手段,同时她也通过画兰来交友助兴。因此,她的作品不太重视对兰外在形态的细致刻画,而注重写出兰的内在精神,借以抒发心中之逸气。
马守真(1548—1604年)。女。一字守真,小字玄儿,又号月娇,有小印日献庭。一署马湘,善画兰,故湘兰名独着,本人亦自署湘兰。金陵(今南京)妓,居秦淮胜处,以诗、画擅名一时。画兰仿赵孟坚。竹法管道升,潇洒恬雅,别有风韵。
明 马守真 画册 荆棘丛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马守真 画册 兰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马守真 画册 幽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马守真 画册 平坡兰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马守真 画册 水滨幽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兰竹册
清 石涛 兰竹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兰竹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兰竹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兰竹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兰竹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兰竹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兰竹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涛 兰竹册 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1642—1707年),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宗室靖江王后裔。明亡之际出家为僧,僧名原济,号石涛、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他最擅画山水,兼擅花竹、人物等。所绘山水之景苍润雄浑,风格新奇,笔墨淋漓酣畅,墨气浓润,笔意苍逸,手法变幻无穷,独成一家。在绘画理论上贡献卓著。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和“借古以开今”,强调对大自然要有真切的艺术感受,在艺术创作时要“我自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
清 石涛 兰石扇 故宫博物院藏
清 蒋廷锡 兰石图扇页
清 蒋廷锡 兰石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洗研试新墨,香风拂茧纸。莫嫌兰叶稀,叶多伤兰蕊。为石俦二兄。廷锡。”下钤“蒋廷锡印”白文印、“扬孙”朱文印。迎首钤“体物”朱文印。
此图用润墨画出坡石,石面略作皴擦,并且辅以散落的墨点,显得安稳笨拙。石后是用双勾法绘制的一丛幽兰,兰叶向外柔和地伸展,呈随风而动飘逸之态。石与兰的静与动,在简约的画面中相互呼应,达到和谐。
扇面上有荼菴题七言一首:“谷口松根尽自芳,好风何苦送幽香。教人描画供人看,便似风流初嫁娘。”
清 郑夑 兰花图轴
清 郑夑 兰花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方自题:“乾隆癸酉十二月二十五日,为粹西张道友写兰。板桥居士郑燮。”钤“郑燮小印”白文印、“扬州兴化人”白文印。左下又题:“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客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板桥又题。”钤“鹧鸪”朱文印。癸酉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
郑燮善画兰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亦有所创新。他评石涛画兰称:“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从书法中得到启发,主张“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画兰则“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因而他所画的兰花既融入了隶书的阳刚之美,又吸收了草书的机趣天然。
此图画兰花三丛,浓墨写兰叶,纵逸多姿;淡墨画兰花,花心用浓墨点醒,透露出兰花的幽香和生机。在构图上,三丛兰花错落有致,兰叶相互呼应,以增强画幅的整体感。两处题跋的安排打破了画兰普通的三角形平稳构图,别具一格。
清 郑燮 竹兰石图轴
清 郑燮 竹兰石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不畏环境险恶的兰竹在悬崖峭壁上生机盎然的景象。构图奇巧,不落俗套。以兰竹打破石壁单调的平面,令画面丰富而多变。同时,平整的石壁亦将纷纷杂杂的兰竹统一起来,令画面于繁乱中不失齐整。用笔率意,施墨润泽,为郑燮竹兰石画的代表作。
本幅自题七律一首,劝慰友人要像有君子之谓的兰、竹一样心胸开阔,“容纳百千端”。款署:“绍言老寅长兄教画,板桥弟郑燮。”钤 “郑燮之印”、“扬州兴化人” 白文印二方。朱文鉴藏印二方:“无所住斋鉴藏”“雪浪斋主人四十以后审定真迹”。
清 郑燮 墨兰图 扇页
清 郑燮 墨兰图 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古人云:寒花余几箭。板桥云:一枝也可入东风。故拈笔作此。”“寒字下落‘尽蕙’二字。板桥又记。”钤“克柔”朱文印、“郑燮之印”白文印。
此图是一幅带有自娱性质的画作,作者为了表明“一枝也可入东风”,仅单绘一枝有着鲜花绽放的蕙茎。作者为了以简胜繁,同时令简约的画作变得富有情调,在构图上,巧于布置,将蕙茎画成右高左低的倒卧“S”形,它不仅打破了右左的平面空间而且分裂了上下的高低空间,令画面因为分割的面积不同而显得生动富有变化。茎上的花儿也巧于安排,它们处于茎的不同位置,或仰或俯,错落有致。它们以彼此间的不同位置关系,将茎由一根线变成有律动变化的生命体。图中以“乱石铺街体”书写的款题,其正斜疏密的墨迹,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成为了画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稳定了画面,增强了画作的视觉审美意趣。
清 钱载 兰花图 扇页
清 钱载 兰花图 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壬子春仲八十五老人载。”钤“钱”、“载”朱文联珠印。“壬子”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钱载时年85岁。
图中墨兰用笔圆润,墨韵高华,全图不施任何色彩,而是注重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给人以洗尽铅华之美,显现出幽兰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趣味。
清人 兰花 成扇
清人 兰花 成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王玉燕 兰花图 扇页
清 王玉燕 兰花图 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款署:“玳梁。”钤 “玉”、“燕”朱文联珠印,“空谷兰心”白文印。
图绘一丛风姿清雅的香兰,生动表现出兰叶在清风的吹拂下摇曳的动势。叶片和花儿均仿恽寿平没骨法,直接以色一挥而就,具有兰姿娇柔之美。王文治在扇面右侧题七言诗二句,并且感叹道:“女孙玳梁写兰近日腕下渐有力矣。”由此可见王文治对王玉燕画学一直都很关注,对她的点滴进步都能够加以洞察。这也促使了王玉燕的画艺日臻提高,而成为清中期著名的闺阁画家之一。
(本文整理自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资料。)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李梅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