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远都在书艺路上——书法家周少剑印象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罗永常 编辑:施文 2023-02-03 15:10:50
时刻新闻
—分享—

永远都在书艺路上

——书法家周少剑印象

文丨罗永常

初夏的一个晚上,朗月清风,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长沙西湖畔,造访了砥庐,砥庐谓谁?书法家周少剑也。

周少剑见了我们,执手相迎,其情切切。当我问及斋号“砥庐”出自何故,他笑着打趣说:“我搬了几次家,多数都住在底楼,所以我的斋号就是‘底楼’的谐音;并无中流砥柱那方面的意思。”他自谦随和,几个哈哈已然熟络。

微信图片_20230129104442.jpg

周少剑作品

当我们谈起书法,周少剑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讲述,他祖上历代农耕,少有能文善诗挥毫染翰者,所以于书法一途,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遗传基因。但他接触笔墨纸砚的时间较早,这缘于同宗的一个叔伯爷爷——何嗲嗲。何嗲嗲能写一手好毛笔字,但凡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写对联。逢年过节,何嗲嗲会写很多对联拿到集市上去卖。“我是他的崇拜者。他写字的时候,我常常会在旁边观看,偶尔能为他端茶倒水或磨墨抻纸,心里就自豪得不得了。有时他会在写好的字周围用黄色的颜料勾勒一圈,这样一副对联就会多卖一两毛钱。他常常会把这勾圈的工作交由我做,于我来说,这就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了。”周少剑说。

微信图片_20230129104443.jpg

周少剑作品

周少剑命运多舛,年少时生活得十分艰难。没钱上高中,只得改读师范,这虽然减轻了母亲的压力,但同时也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对一向成绩优秀且又志向高远的周少剑来说,内心深处中的悲苦和不甘是想象得到的,于是他拿起了毛笔。这一年,他15岁,真正意义上接触书法。初学柳公权,无人指点,全凭他的悟性。没想到在全校的书法竞赛中,竟然拿了一等奖。此后,周少剑更加勤奋,把一切闲暇时间全用来练字。周末,他经常与爱好书法的同学去看书展、逛书店、拜访老师。家境异常艰难,他偶尔得了一点零花钱,便存积起来,将之变作笔墨纸帖。不懈的努力终有回报,在师范学习的3年中,他先后6次获得年级书法竞赛一等奖,且代表学校参加湖南省组织的展览,在全省获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30129104443.png

周少剑作品

上世纪90年代初,周少剑从常德师范毕业,他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和积攒了三年的书法功底,成为一位小学老师。或许是因为他过于热爱书法,而在一些领导眼里却是不务正业,所以接连转了几所学校,后来终于有一所中学收留了他。校长爱才而且比较开明,专门安排了一间小屋给他练字。房间不过五六平方米,但对于周少剑来说,终归有了一个专门练字的地方。特别是在室外十余米处,有一棵千年古银杏,颇有姿态,一到深秋落叶翻飞,生出许多诗情画意,周少剑便给这间小房子取了个颇有诗意的斋号——古银杏居。那时,他担任班主任,每个星期上20多节课,教学任务繁重,但只要有空暇,他就会到“古银杏居”,见缝插针地写上几笔。用毛笔小行书备的厚厚十几本教案,参加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书法展的作品,都是在这里通宵达旦写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2301291044421.jpg

周少剑作品

1999年,是周少剑书法之路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认识了著名书家张锡良,并融入到桃源书法圈子中。当张锡良得知他在一所偏远的学校任教时,便鼓励他,“虽然偏远,但也少了世俗的打扰,你就专心致志地练习书法吧。”周少剑遵师嘱,自得其乐地在书法的世界里遨游,笔墨纸砚、名碑范帖伴他度过了很多孤灯冷月。

微信图片_202301291044422.jpg

周少剑作品

2003年,在湖南省内外已有一定名气的周少剑,调入县城漳江小学,并在学校置了套房子。但这房子是没有架空层的一楼,采光不好且潮湿不堪,也就是他后来取其谐音的斋号——砥庐。入住“砥庐”后,周少剑每天写字的时间总在3、4个小时以上,最长的一次连续写了12小时之多。有朋友戏言:“少剑深夜里书房的灯光,照亮了许多打牌散伙之人的归家路。”这是笑话,但也是实话。每天晚饭过后,泡一杯好茶,放一点音乐,坐到书桌前看书习字,就是周少剑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周少剑的书法,走的帖学一途。他以行书作为主攻方向,在临过“二王”、米芾等各种经典之后,最终停留在了北宋苏轼的经典上。宋人反唐尊晋,注重个人的自由抒情。因此,取法苏轼,应该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他不仅习苏轼的字,还特别景仰苏轼的人品及其道德文章。他系统地搜集苏氏的著作,研究他的学问,并把《苏东坡传》通读了两遍,越学越觉得苏轼大。他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史学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树,特别是他的人品令人敬仰。”然而,随着少剑习苏体的深入,渐渐感觉到苏字过于丰腴,其行书手札在多字的情况下会显得板而失灵,少了一种节奏的韵味。对此,周少剑便融入“二王”的笔法,对苏体进行改造,写出了自己的面貌。

微信图片_202301291044431.jpg

周少剑作品

跋涉在书艺路上的周少剑,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未停过脚步。2020年上半年,全国疫情肆虐横行,隔离在家的周少剑每天书写5000字,坚持了整整3个月。“必须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破。”在周少剑看来,一个书法家要保持良好的手感,必须每天保证足够的书写量。

周少剑不为临帖而临帖,而是带着问题、带着探索临。比如他用隶书字帖写楷书,用楷书字帖写行草,有时会根据错落、聚散、开合、欹侧、粗细、疏密等的组合对比进行临写,大胆进行艺术试验和艺术探索。就书法如何创新的问题,他打了一个很形象通俗的比方:艺术创新就如煲汤,各种食材要丰富。他把临习过的书法家的艺术要素,雅的、俗的、美的、丑的,统统拿来,放到汤锅里,加点佐料,搅匀,再用文火慢慢地煲。不急不躁,几年、几十年过去,便煲出了属于周少剑那自然潇洒、雅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微信图片_202301291044432.jpg

周少剑作品

周少剑好学善进,于字外工夫着力尤深。古人所谓“书为心画”,说的就是书法要能传达人的性情,如果对各种技法的学习和积累,没有文化修养作为支撑,是难以达到抒发性情这一目标的。因此,周少剑一直酷爱读书,以丰富的知识,来滋养自己的书法艺术。

在周少剑就读师范时,学生都要做义工。他最喜欢报名到图书馆帮忙,借书还书,自己也趁机读了不少书。2010年,他参加了“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系统地学习传统经典,夯实了他的书法根基。他爱好广泛,对音乐、诗词、歌赋、垂钓都有涉猎。他在古诗词中寻找书法的真谛,在古乐曲中发掘创作的原始灵感。

周少剑内理情性,外修品格,励苦持恒,使他的艺术之路愈走愈宽。从2007年开始,他频频在全国性的大展中入展、获奖,一路向着书法艺术的高峰苦苦跋涉。从“古银杏居”到“砥庐”,忽忽已有三十余载,而年龄亦近五十春秋,周少剑却说:“于书法而言,五十正青春,吾辈当努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罗永常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