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短评集锦(十三)——评“现代小戏集锦”第一、二场

来源: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编辑:施文 2023-12-04 17:10:02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编者按:

2023年11月6日至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沙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世繁花”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长沙举行。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组织院内外专家和评论员对展演剧目进行系列短评,敬请关注!

“现代小戏集锦”第一场演出有:长沙花鼓戏《打铜锣》、襄阳花鼓戏《看稞》、抚州采茶戏《曙光》、荆州花鼓戏《一双布鞋》;第二场有:彝族花灯戏《顺英养猪记》、云南花灯戏《李二哥与杨二嫂》、邵阳花鼓戏《涛声依旧》、常德花鼓戏《洞庭湖一夜》。

图片

云南花灯戏《李二哥与杨二嫂》

尹德胜:云南花灯戏《杨二哥与李二嫂》短评

1943年“昆明抗日救亡灯剧团”在金马坊下演出时留下了一张充满历史质感的老照片,呈现在舞台天幕上,配了一段旁白……当照片上的演员们动起来,穿越时空走出来登上舞台,开启了云南花灯戏《杨二哥与李二嫂》的演出,甚是惊艳。这个云南花灯小戏讲述了一个农民抗日救亡剧团参与到抗战宣传、鼓舞人民、激发斗志的革命历史故事。讲故事讲得十分有味,乐队和表演者都在台上,既是当下讲述者,又是曾经的历史人物,讲述和表演过渡无痕自然流畅,讲述十分亲切,表演自然松弛,配合极具云南花灯戏以及地域色彩的音乐,可听可看可品味。

舞台上,在金马坊老照片背景下面由几条板凳围成了一个半椭圆表演区,乐队成员可坐可站,很是自由灵活。而老照片背景图是黑白色并以黑色为基调,台上并无其他任何景片,灯光简洁、舞台写意不抢表演区的任何视觉戏份。笔者是直播观看了这场演出,少数民族的服装色彩淡雅,背景图、表演区的整体观感视觉画面上非常协调统一。从演出之后的朋友圈现场图片看,也是很有格调。这几年,戏剧慢慢越来越多直播了,随着直播技术越来越成熟,戏剧演出直播应该会成为常态。而以前戏剧更多考虑的是现场效果,以后应该还要兼顾到直播镜头里的台上画面了。《杨二哥与李二嫂》二者兼顾,值得一听,值得一看。

图片

彝族花灯戏《顺英养猪记》

邹迪敏:“盛世繁花”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的“现代小戏集锦”第二场演出了《顺英养猪记》《李二哥与杨二嫂》《涛声依旧》《洞庭湖一夜》4个现代小戏。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云南花灯剧院演出的《李二哥与杨二嫂》,故事特别吸引人,将回忆过去抗战时的经历与当今的演唱结合起来,扣合紧密,表达流畅,云南花灯戏的主调与民间曲艺交织配合,特别具备云南花灯戏的个性特色。主演刘昕、赵清的表演很到位,演唱尤其出色,舞蹈精致,扇子手巾,旋子矮步,套路丰富,技巧精到。很好看,很耐看,美感强烈。

图片

襄阳花鼓戏《看稞》

图片

抚州采茶戏《曙光》

蒋晗玉:第一场“现代小戏集锦”的第一个戏就是现代经典长沙花鼓戏《打铜锣》,这个安排寓意着“盛世繁花”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好戏开锣”了。经典小剧目,人物鲜活,形象深入人心。在传承上要达到常演常新,一代一代的观众能够喜闻乐见,这需要每一代演员加强艺术的主体性,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在继承守成的前提下,突出演员主体的优长与人物塑造的特色。本场演绎,演员朱贵兵和罗宁实力不俗,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襄阳花鼓戏《看稞》的背景为中国封建时代,主要表现的是地主与农民因土地租赁关系而引发的矛盾纠纷。遭遇大旱之年,农民交租不起,接地主田间实地考察,以求减租。地主不允,怒以相斥!机灵的农民早有预见,以酒做饵,诱地主到他家赴宴。爱酒如命的地主因“妻管严”而“酒未谋面”,思酒如渴!地主欠酒,农民欠粮,以酒减粮,各得所需,在诙谐滑稽的过程中农民如愿以偿。该剧观赏性趣味性很强,但主题意义不大,思想性一般。

革命历史题材的抚州采茶戏《曙光》剧情是:1931年,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的“红军医院”迁移到某畲族村,当时药品匮乏,畲族姑娘阿花目睹多名红军战士把药让给乡亲,深受感动,决定以“假招郎”的方式,争取阿爸把“传男不传女”的祖传秘方传授给军医林云。在相互接触中,阿花对林云产生感情,舍不得林云离开。林云身负重任,在走与留之间难以取舍时,心地善良且深明大义的阿花看出林云的心迹,以“心交林云,身守阿爸”的誓言感动说服了阿爸让林云归队。而在林云的劝说下,阿爸看到了革命的曙光,明白了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活路,最终父女俩一起跟随林云从军。小戏容量小,一般剧中人物观念转化,以及大的行动动作,往往不能充分展开。靠对话劝说与表态度,则直接简单了。

荆州花鼓戏《一双布鞋》讲述了曾经踏实肯干、一心为民的驻村干部任明昌离开扶贫岗位回城后,初心渐忘,乡情减淡,一心只想官位,无心念及父老,思想开始微妙退化,作风发生细微变化,最终面对乡亲们赠送的一双布鞋和光明村党支部书记牛娇娇的重情重义而猛然警醒,迷途知返。该剧主题大、开口小、角度新,以一双布鞋凸现主题,表演生动、亲切自然,有现代感、生活性。若情节设置、人物定位等方面去掉人为拔高,让剧情更符合生活逻辑性,精心修改打磨可以从宣传品向艺术品跃进。

图片

常德花鼓戏《洞庭湖一夜》

第二场“现代小戏集锦”第一个戏是彝族花灯戏《顺英养猪记》,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讲述彝族姑娘顺英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回乡创办生态养猪厂,却遭到老阿爹的强力反对,回乡创业一年,父女之间仍心墙高筑,矛盾难消。一场突如其来的猪场危机,使顺英陷入慌乱,关键时刻,阿爹挺立在女儿身后,用彝家精神和父爱,鼓励女儿勇敢面对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父女之间的心结也随之消融。该剧最大的亮点是采用魔幻夸张的超现实表现手法,将猪场的一群猪作为群演拟人化处理,在戏剧时空处理、喜剧性拓展、视觉表达等方面有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但是这些“群演”穿着民族服装值得商榷。宣教题材的戏剧同样首先要下力的是内容而非形式,内容新颖,思想精当,形象丰满,再加上好的艺术技术技巧与形式,才会相得益彰。

云南花灯戏《李二哥与杨二嫂》是省团演绎,人才荟萃,表演精湛,观赏性强。形式创新性与传统性结合,新舞台技术手段与古老戏剧乐队上台参与表演等方式设计得很好。如果细节内容方面再丰富一些,主题思想性再深刻一点,可以成为一个经典剧目。

邵阳花鼓戏《涛声依旧》主要讲述的是精明能干的基层党员干部张主任用她的聪明机智挽回了一对帮扶对象的破碎婚姻,达到破镜重圆的目的。该剧通过老百姓的家庭小事的处理来表现真善美,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剧中人物性格典型,语言生动风趣,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地域文化特色浓郁,舞台呈现精彩细腻。但主题与内容的结合度,还没有达到自然生成、令人回味的程度。

常德花鼓戏《洞庭湖一夜》主要讲述一个得了帕金森综合征的老人,念念不忘多年前在洞庭湖边抗洪抢险的那惊心动魄、将生命置之度外的战斗一夜。表达了爱百姓、爱亲人敢于牺牲的人,在人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的豪迈与勇敢。该剧以迟暮英雄的病理回溯作为叙事角度,切入新奇,展现独特,家人在家里配合抗洪老英雄的不时陷入“洞庭湖一夜”的情境,甚至在家里常备“道具”,时时准备配合模拟运沙包,堵管涌等场景,是不多见的创造性间接表达表现的典范。表演精准到位,气势情感不输于直接现实场面表现。如果能上升到人与自然的终极关系,天地人三者的大命题,作品的意义与意味会再上台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期图片由演出剧团提供】

来源: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