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作手记丨作者揭秘“骏马奖”作品《“海牛”号》创作背后

来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雪云 编辑:施文 2024-08-05 09:14:5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7月31日,中国文学四大奖之一——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公布获奖名单。经投票表决,共产生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湖南人民出版社《“海牛”号》荣获报告文学奖。该书是继《乡村国是》之后,湖南人民出版社又一部荣获国家级文学大奖的作品。

该书作者张雪云,为做好《“海牛”号》一书创作,张雪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深入采访万步炎教授和其团队,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广泛查阅专业书籍,加入许多科普知识,力求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深海钻探的飞跃式发展。

今天,为您分享张雪云的创作手记,一起看看《“海牛”号》创作背后的故事。

图片

张雪云,女,苗族,湖南沅陵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供职于湖南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

蓝天辽阔,大海蔚蓝,亿万年的时光沉淀成浩瀚的海洋。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海洋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国重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资源归全世界共同使用。遵循“谁先投资勘探,谁就具有优先开发权”的原则,谁能力强,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

01

一个春天的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繁花似锦,我第一次走进湖南科技大学,不为赏花,只为寻访,只为追星,“海牛”号首席科学家万步炎教授就是我们要追的科技之“星”。

第一次见到万教授,朴实而亲切的他,穿着印有“海牛”团队徽标的工作服,面带微笑,气定神闲,儒雅而睿智,他的一举一动,无不让人感到他待人接物的平易近人,话语间又无不体现一名科学家的纯粹、专业、缜密、严谨及追求极致的精神,正所谓“居高而不自恃,行远而不忘初衷”。

几乎是满头白发的他,目光炯然有神。他总有着成竹在胸的一种淡定与平和,同时又饱含着为人师表的和蔼。他走路节奏快,总想着与时间赛跑,总想着节约每一分钟来搞科研。

图片

“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写在“海牛”楼里的一句话,也是万步炎教授和团队成员的精神坐标。

采访中,我总不免感动落泪,为这样一群普通而不平凡的科研人而感动。感动于这群取出231米海底岩芯的“绝世高手”,他们身上所映照出的科研人的拳拳赤子之心,那是一颗颗报效家国的初心,自主创新的决心、攻克万难的恒心。

图片

02

这本书(《“海牛”号》张雪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是希望实实在在地传递中国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将丰富和葳蕤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特别是更多的年轻人。激励广大青年学子胸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意识、投身科研事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努力。也期望通过“海牛”号的书写,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海牛”科研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面向未来、向深海挺进的自信与豪迈。

作为一名作家,对于文学我始终心存敬畏,并不断提醒自己,创作没有捷径,写作需要沉下去,生活永远是老师,要与时代同行,做人民的学生。特别是报告文学,更需要近距离地走访、观察、体验与感受,下笔才能有现场感。采访中,我待在车间、实验楼,看着他们辛苦地工作,一起在食堂吃饭,听他们讲述各自经历的人生故事。

图片

一个个螺丝、一根根电缆、一根根钻杆,我都细细地观察、记录,听他们讲解和操作,那些机械手、液压缸、转轴、套管卡盘等数以万千的零部件,我开始慢慢熟悉与了解。然而越是了解,越是深感科研创造的不易。他们,在日复一日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漫漫长路上,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蓝色国土,用钻机钻探人类的深海,用脚踏实地诠注中国精神,用仰望星空来感应时代脉搏。

时光倏忽。每一个微小的我们,都怀揣着梦想,努力奔跑,新的时代,逐梦前行。从湖南科技大学梅花的初次绽放,到枫叶层林尽染,我熟悉这所美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太阳湖畔,有我徘徊的身影,“海牛”楼前,我不断得到力量和启发。

03

对于重大科技题材写作,说实话,我一开始诚惶诚恐,不敢下笔。海洋强国,深海装备,这一系列庞大的课题,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如天文、地理、地质、气候、气象、洋流,以及政治、历史、海权、机械、电子等等,都形成了写作这本书的困难。然而,正是因为困难,才更需要“钻”透、“写”透一切困难,如同“海牛”一样,不断向着更深处、更远处掘进。写作过程,也使我渐渐变得辽阔起来。

为了熟悉大海,感知大海,我翻阅大量专业书籍,在假期还专程去了一趟大海边,当面朝大海时,我思如潮涌,感慨于心。大海的博大深邃、丰富深刻以及开阔的胸襟,会带给人类什么?我想起波澜壮阔与惊涛骇浪的大航海,想起宇宙之大,海洋之大,以及人类的渺小,当然,也想起湮没在历史风尘的那一段段海洋文明史。我的心情和这蔚蓝的大海同样潮起潮伏,有着不断涌向远方深处的辽阔和悠远。

图片

20万字,不能全面详尽地表述中国“海牛”团队几十年风雨历程的浩大与繁复,不能全面生动描绘出中国科学家们的担当、智慧、丰富,以及他们所有的故事、情感与记忆,因为,万教授和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其实他们本身都是一片深海,本身就是浩大与丰盈,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海洋,有着他们本来的初心、奋斗的人生、深藏的情怀。

他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深钻精研标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并将这种高度转化为大海中的“中国深度”,转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英勇气度。但我依旧希望我描摹的一些剪影,一些场景,一些艰难的历程,一些辉煌的瞬间,以及文字中深深流露出的敬意,能给大家一些小小的启示,这既是对中国“海牛”人的致敬,也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的致敬。

图片

04

科技是会不断往前发展的,“海牛”号的故事也是书写不完的,未来一定还将有更生动更恢宏的故事,攀登科技高峰的一群科研人,向海图强,生生不息。

书写伟大时代的中国故事,这是无比光荣的使命,于我个人而言,这份荣耀来自于“海牛”团队,来自中国科研人初心不改的砥砺前行,生生不息的探索创新。在此,再一次向探索海洋的中国“海牛”人深深致敬。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收获感动、鞭策、激励、温暖的过程。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前微露出晨曦,黎明的星光与指尖的蔚蓝,就这样再一次静悄悄地抵达,水影波光的遥远处,依旧有着大海苏醒的欢欣、浪涛的喧哗,奔放不羁的磅礴、深沉与威严,以及雷霆滚滚的执着、顽强与坚韧。

(本文首发于湖南日报)

图片

来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雪云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