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至27日,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在长沙举行。根据艺术节组委会安排,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展评论工作,组织评论人员参与观摩与评论撰写,敬请关注。
明山月色正好,游客归去有风——祁剧小戏《明山月色》观后
文 | 蒋莉
祁剧《明山月色》主题明确,围绕游客郑艳华的丢包事件揭开了丢包餐厅老板娘明山月的伤心往事,全剧以“剧中剧”的形式插叙故事,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情感更为充沛,充分展示了老区人民的朴实善良,人性的光辉。
这是一出极为考验演员功力的戏,在剧中穿插了女主角的往事,如何在时空的变化中呈现出层次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是有难度的,不能让观众出戏,还要紧紧抓住观众的视线,让人惊喜的是,两位演员的表现都十分出色。剧中对灯光的运用恰到好处,运用灯光的变化来展示时空的变化,简洁大方。演员表演也比较有张力,特别是明山月的扮演者刘飞,表演层次分明,情感表达真实感人。剧情清晰流畅,通过明山月在剧中表现的小人物为人处事态度,展现了三湘大地人民的大智慧。
该剧是根据当地真实事件改编,戏剧源于生活,但戏剧的思想性一定是高于生活的;戏剧源于群众,戏剧的创作也将更贴近群众。
祁剧小戏《明山月色》简评
文 | 罗蓝
祁剧小戏《明山月色》是永州市冷水滩区文化艺术团的新创现代剧目。伴着开场瑶族山歌的优美吟唱,主人公郑艳华和司仲昆来到红色文化旅游区观光。剧本围绕当下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热点,巧妙的以祁剧的形式迅速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极具地域特色。
因为“丢包事件”,面对郑艳华咄咄逼人,明月山回应得有理有据,一段对唱将两位人物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激烈的锣鼓点子中,郑艳华与餐厅老板明山月、服务员山桂妹发生冲突。整部剧互动抒情的部分精彩充分,这种能有效调节戏剧节奏的点,笔者认为还是可以结合戏剧表演的做打,将矛盾与交锋表现得更充分一些。让舞台上的演员有行动线,动起来,带来整体戏剧空间的展示和戏剧节奏的调整。
矛盾爆发之际,随着老同学余国成的到来,明山月与余国成的关系拉开了过往的帷幕......通过一系列误会和揭秘的过程,逐步展开故事,使观众在跟随剧情发展的同时,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转变和成长。回忆的段落,在插叙中巧妙的融入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创造出新颖的视觉效果,大大增强了戏曲舞台的观赏性。基层院团这种切近现代观众审美习惯、旨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戏曲艺术的创新尝试,值得称道!
在一段明月山精彩的抒情唱段之后,郑艳华被明山月高尚的道德品德感化。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的情节设计,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以曲折的情节生动反映了人间大爱。正如剧本中的那句话,“一个人的离开应该是一个悲剧的结束,而不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最后,因为是一段发生在红色文化旅游区的故事,全剧的落脚也在“铭记初心志不退”。那么红色景点“初心”的精神故事与传承,在剧中还是可以再说得具象一点。
祁剧《明山月色》
文 | 刘才华
祁剧《明山月色》从郑艳华的丢包事件引入了一段母子情的故事。该剧从一声瑶歌中娓娓道来,丢包的矛盾冲突作为一条辅线,实际上揭露了余国成与明山月之间的母子因缘。剧中,余国成不幸撞死了明山月的儿子,而明山月在得知余国成家庭生活困苦、妻子又怀有身孕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不予追究责任,这一选择促使两人建立了母子关系。
剧中的情境设定与主题旨在探讨大爱的边界,然而,这样的宽容是否符合道德伦常,是否符合法律对于责任的认定,是值得商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情感的原谅与投射的大爱显得动机不足,若义子与亲子在此次事故中责任划分能更加明晰,带来的真实性与感动会更加强烈。
此外,丢包事件作为引子,引出了母子因缘的主线,但其讲述过程占据全剧的一半时长。对于注重“立主脑”的戏曲作品而言,这不仅使得故事的节奏显得稍显冗长,同时使得主线与辅线之间平分秋色,从某种程度上可能偏离了剧作的核心主题。尽管如此,该剧在情感深度和人物塑造上仍具潜力,更好的情节取舍能够为剧目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内核越稳,人生越顺——评《明山月色》
文 | 刘虎
1.感人至深的高尚品格。
在当今社会下,好人好事有很多,像明山月这种高尚品格的人确实不多。名山月的儿子惨死在余国成的车轮下,她不但不追究任何责任,而是咽下悲痛,抱着儿子的骨灰默默的回家。明山月在经历了这样的生离死别后,不是不悲伤。对余国臣她更是恨之入骨。但他更不想让社会再失去一个家庭。他愿意以仁善化怨愤,独自含悲肚内吞。明山月像大风中的蝴蝶,以生命的柔韧迎接现实的风浪。一个人真正的内核稳定并非对抗,而是完成所有努力后,允许一切发生。而郑艳华一个不加思索的年轻妹子正巧就遇上了这位饱经风霜的餐馆老板娘名山月。在经历了一系列矛盾冲突后。方得知钱包并非名山月拿走后。这才印证了剧名(名山月色)相信这种颜色已经深深的被观众记录在脑海中。人物唱腔表演如果再加工点缀加上剧本整体结构肯定是一部让观众难以忘记的剧目。尾声伴唱音乐风格是否更换?才更符合主题呢?小辉被撞后的危险度表现不够,是否加惨叫声显得更加惨状呢?
2.张弛有度的整体创作。
从开幕到定点追光。加上服装色彩的搭配。唱腔音乐的运用。整个剧流畅自如。当今社会发展快速。景区丢失钱包,年轻人胜气难平。这些都真实可信。整部剧还有打磨提升的空间。再次为整部剧加油!
情浓只因有大爱——微评岳阳花鼓戏《回家》
文 | 谭孝红
剧情奇巧。母亲柳妈发现女儿云霞带来的男朋友张朋居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尴尬至极,如何是好,充满了悬念,由此带来一系列紧张激烈的戏剧效果。
强烈的内心冲突。起初云霞和张朋以为是柳妈不同意他们的恋情,产生了意见冲突,当得知自身二人是兄妹关系时,立刻转为强烈的内心冲突。二人如果分开,不舍往日恋情;如果结合,更悖伦理。正是这种二难处境下,角色内心煎熬,舞台上仿佛紧绷了一根弦,让观众难以喘过气来。
浓烈的多重情感。在这么一个小戏中,我们感受到了一对年轻人的恋情,张朋与养父母的亲情,柳妈与张朋二十多年的母子情,更有柳妈收养云霞的大爱之情,以及当年洪灾中的军民鱼水情,而且这些情感有着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推进:由恋情引发了柳妈张朋的骨肉情,这骨肉情又激发出柳妈诉说收养云霞的大爱之情,这大爱之情又勾起了回忆当年抗洪抢险的鱼水之情。最后是多重情感浓烈交织,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编剧王密根老师素以喜剧知名,这次却弄了“苦情戏”,别开生面。原来,他“喜”得可以让观众会心而笑,“苦”得可以让观众暗自泪流。
剧中演员的表演能顺着情节的发展而烘托出内心世界,当张朋跪向他母亲强烈的呼喊时,不感到突兀,是来自情感的顺势爆发;三人在洪水中抢救的动作,令观众如入其境,翻腾舞动中透露出传统戏曲表演的因子。
舞美素淡恬静,似绿叶一般衬托着舞台浓烈情感的散发,LED背景没有全部铺满,节俭之中的弧形设计更显优雅亲切。
岳阳花鼓戏《回家》:情暖人间戏韵悠长
文 | 宋薇
岳阳花鼓戏《回家》以其巧妙的剧情设计、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动人心弦的视听盛宴,展现出悠长戏韵中的人性之光。
这部现代小戏曲以奇遇与巧合编织出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柳妈女儿带男朋友回家的温馨场景,瞬间因一个意外的发现而变得波澜起伏。当柳妈认出未来女婿竟是二十多年前洪灾中失散的儿子时,岳母娘成了亲娘,女婿成了儿子,恋人成了兄妹,如此戏剧性的身份转变,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让人不禁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揪心。
从剧情角度来看,《回家》展现了爱情、亲情、恩情及军民鱼水情的多维交织。爱情在身份的突变中面临巨大考验,曾经的恋人如今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们的情感走向成为一大悬念。亲情则在失散多年后的重逢中如火山般喷发,柳妈与儿子相认的那一刻,观众能深刻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与伟大。而恩情和军民鱼水情作为故事的底色,赋予了作品更深厚的内涵,让我们看到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互助。
音乐是这部戏的灵魂,身段更是画龙点睛。岳阳花鼓戏特有的曲调在剧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罗腔与琴腔的唱腔转换,使得戏曲音乐时而婉转悠扬,时而如泣如诉,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而高潮部分伴奏乐器的运用更是使得音乐激昂热烈,振奋人心,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尤其是柳妈回忆起洪灾中丈夫因紧急疏散群众而忽略儿子,在儿子被洪水卷走后奋不顾身跳下洪水找寻的场景时,锣鼓经的声声敲击都揪着观众的心,此时柳妈与女儿的双腿跪搓步,时而横向侧行、时而斜向前行,将洪水中找寻亲人时心情由紧张、悲痛到向上天哀求的情感递进与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身段与剧情完美融合,在关键节点上,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的情感,生动展现出故事的张力,让观众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无法自拔。
演员们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柳妈扮演者以细腻的演技,将一位母亲的复杂情感演绎得丝丝入扣。从最初的期待到震惊、纠结,再到最后的释怀,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充满了感染力。女儿和儿子的演员也将年轻人在爱情与亲情冲突中的困惑、痛苦和成长表现得十分逼真,让观众感同身受。他们用精湛的演技,为剧中人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他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
从导演的创作风格和手法来看,巧妙地运用了奇遇与巧合的手法,将故事的戏剧性推向了高潮。这种手法既让剧情充满了悬念和惊喜,又不至于显得突兀。导演对人物情感的把握也非常精准,通过细腻的情节设置和演员的精彩演绎,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舞台呈现上,导演注重细节,从场景布置到灯光运用,都为故事的讲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导演还善于运用音乐和舞蹈来增强剧情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来看,《回家》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洪灾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更展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不拔和互助精神。岳阳花鼓戏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部戏通过对亲情、爱情、恩情的深刻诠释,传递出了感恩、宽容、勇敢面对生活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山重水复回家路,柳暗花明艳阳天。”《回家》以其精彩的剧情、动人的音乐、传神的身段、细腻的表演,以及导演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它让我们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美好。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一部充满温情与力量的作品,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看花鼓戏《回家》有感
文 | 施群霞
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第一场在湖南戏曲中心举行,由王密根编剧、贺希娟与刘望平联手导演的花鼓戏《回家》,以独特的剧情设置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故事讲述女儿刘霞带着男友回家探亲,本应是一家团圆的温馨场景,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命运巧合而变得错综复杂。原来,这位准女婿竟是母亲多年前走失的儿子,这份意外的重逢瞬间颠覆了家庭原有的格局,令三人陷入了一种微妙而尴尬的关系之中:岳母变成了亲妈,男友成为了兄长,恋人转眼成了兄妹。剧情最后结果又不是真正有血缘的兄妹,剧情这样的设置,不仅是为了把剧情推向高潮,也是考验导演的执导能力,及着演员的演技,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血缘、亲情与爱情之间界限的深刻思考。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被缓缓揭开。母亲深情回忆因为洪水抢险与儿子失散,后又收养女儿刘霞的那段艰难岁月里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记忆在母亲的回忆中娓娓道来,化解了误会与隔阂,重新连接起了彼此之间最纯粹的感情。这一刻,家庭的温暖与力量超越了一切,让观众见证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如何跨越障碍,成为维系人心的最强纽带。
《回家》不仅是一部展现家庭情感纠葛的剧作,更是一次对人生百态的真实呈现,对人性善良面的颂扬。这部作品以人物关系双重设置唤起了人们对亲情的珍惜。
湘剧《自渡》:渡己也渡人
文 | 王东
人活一世,皆在渡:渡己,也渡人。渡自己是能力,渡别人是格局。
期盼已久的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终于来了,第一场展演看了五个戏,其中来自湖南省湘剧院的湘剧作品《自渡》,让我印象深刻。《自渡》用一个看似喜剧的故事,给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情的社会现象:一位本应享受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老年人,却只能通过寻人启事的方式,从陌生人那里得到一点温暖与关注。好在社会充满明媚的光,哪怕是靠到处张贴小广告的大成与梅子这样的底层小人物,也自带人物弧光,他们帮助了老奶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渡己:奶奶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形象深刻而复杂。她经历了丧夫之痛,长时间的悲痛使她几乎被绝望吞噬。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痛苦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坚韧与自我觉醒。她通过一系列看似荒诞却寓意深远的行动,实现了从悲伤到自救,再到最终领悟生命真谛的转变,展现了人性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剧名《自渡》其实直接点明了主题,人在面对困境时应学会自救,通过内心的力量克服难关,真正的救赎来自于内心的觉醒与努力,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向阳而生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不仅是奶奶个人的避风港,也是对所有观众的一种启示和鼓舞,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要心中有光,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渡人:大成与梅子这对年轻夫妻是奶奶生命转折点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出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奶奶灰暗的世界。与他们的相处中,奶奶看到了年轻一代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奶奶,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踏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事实上,大成与梅子帮助了奶奶,其实也是帮助了他们自己,奶奶的自渡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困境,生活不应该是每天张贴小广告,而是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奶奶的自渡,也渡了大成与梅子,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源于内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热爱,于是他们决定远离小广告,去过全新的生活。
湘剧《自渡》由国家一级编剧冯之老师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贺希娟执导,国家一级作曲柳俊担任作曲、配器。在保持传统湘剧唱腔韵味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和表现手法,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通过精致的舞台设计、生动的角色塑造以及深刻的剧情编排,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引发深思。
借问自渡者,还能渡人否——观湘剧小戏《自渡》
文 | 谢春凯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坐间移”。
人这一辈子,何其短暂,从童年、少年,经青年、中年,到老年,再来就是化为尘埃,安于某个角落。
剧中的老奶奶行将就木,但她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骗走四百块钱,物质不缺,缺的是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剧中的青年夫妻大成和梅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乱贴“牛皮癣”广告颇有经验,但他们为了区区几十块钱而四处奔波,梅子甚至被保安在手上也印上了广告,他们更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乡下的老人和孩子。
剧中人物真是“花开遭雨打,雨止又花残。世间无全美,看花几个欢?”一个是一直沉浸在老伴去世的悲伤之中,一个是努力打工将财富的价值看得远比生命高。老人与年轻夫妻,她们各自都在寻求自渡,那“借问自渡者,还能渡人否?”答案是“当然能,必须能。”
老奶奶“心甘情愿”地被年轻夫妻骗了几个“四百块钱”,让他们去帮忙打听本不在人世的老伴下落,以此让自己绝地突围,凤凰涅槃地过好自己。得知真相后的年轻夫妻,改变了“这世界上,除了钱之外,什么都不重要”(剧中人“大成”台词)的观念,他们开始觉得“今天才知道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于是他们决定回到自己父母、孩子的身边,去感受家庭的温暖。
戏曲美育,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情感陶冶”,戏曲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通过演员的表演,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使得观众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和净化,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想,从《自渡》这个湘剧小戏,我们可以感受到戏曲“情感陶冶”的重要作用。
“自渡”还需要“他渡”——观湘剧小戏《自渡》后的思考
文 | 章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幕布徐徐拉开,肖园扮演的老奶奶在古中式的建筑夹缝中进入了受众的视线,一段高亢悲凉的湘剧高腔惊艳四座,紧接着一对打工的小夫妻在愉悦的小锣声中出场……
对比之下,一边是老态龙钟,一边是活力青春,一边是孤独思念,一边是嬉笑打闹,这边单,那边双,一个缺,一个圆,情绪及人物关系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虽然在剧中“牛皮癣”“小广告”等关键词,还有些桥段的设置似乎有些失去时效了,但湘剧小戏《自渡》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演绎,带给观众无尽的思考。
剧中的奶奶在丈夫去世多年来,一直陷入了思念的悲伤之中,难以自拔。这种痛苦是如此真实,让人感同身受。然而,奶奶并没有沉沦下去,她选择了自渡,用近乎荒诞的行动来解救自己的消沉。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坚韧和勇气。
在与大成和梅子这一对年轻夫妻的邂逅中,奶奶知死而生,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财富。这一转变不仅是对奶奶个人的救赎,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而奶奶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拥有一个向阳而生的精神家园,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剧中,奶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我救赎,但年轻夫妻的出现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那么,“自渡”还需不需要“他渡”呢?这让我们意识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需要自渡的勇气和力量,也需要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成为他人走出困境的动力。
现在,我们已经步入新时代,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去温暖每一个需要温暖的人,用“他渡”的形式去帮助“自渡”,用包容和奉献的姿态去牵手那些需要温暖的正在“自渡”的人。
总之,湘剧小戏《自渡》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自我救赎的方式。在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困境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拥有“自渡”的勇气和赠予“他渡”的温暖,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自渡》短评一
文 | 戴会林
湘剧小戏《自渡》演绎了一个独居老人与一对青年夫妻在长沙街头的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由一则寻人启事牵扯出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反映了老奶奶自我救赎和青年男女自我反思的历程。该剧不仅揭示了自渡、渡人的深刻哲理,也从小视角透视到社会的大问题,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未来,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特别是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如何自洽式养老,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命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5.4%,约2.2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且未来30多年将处于老龄化快速深化期。老龄少子化的加速到来已经成为最大的“灰犀牛”之一。剧中老奶奶的经历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或者是自己的父母,代入感很强,很容易激发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更值得一提的是,饰演老奶奶的青年演员肖园唱功了得,巧妙地发扬了湘剧高腔悠扬、富有感染力、善于表达情感的特点,将自己与老伴相识、相知、相伴、相别的故事娓娓道来,感人肺腑,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赢得了数次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
《自渡》短评二
文 | 戴会林
《自渡》这个剧目是发生在长沙老城的一个故事,舞美整体表达上是在新城包裹下的长沙老城的景象。将新老城通过手绘线稿处理,把城市意境体现出来的同时将舞台空间做了具体划分,新城老城也隐藏着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代际差别。前景实景,三组墙片主要是提取长沙老街脚的元素,利用墙片的开合将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在舞美上做了一个首尾呼应。同时三个墙片每一次的调度,代表着老奶奶心门的关闭与打开,从失去丈夫的无法自拔到最终从悲伤中突围。它也代表着大成和梅子冲破内心的对人生的认知,知死而生,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财富,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向阳而生的精神家园。其次,这个小戏在舞美上融合了多媒体,利用了文化+科技手段,在大成和梅子内心认知实现转变的重要一刻,利用了科技手段将空间快速的从城市拉回到农村,生动了舞台表达的同时也蕴含着重要的寓意。
湘剧小戏《自渡》:强烈的舞台生命力
文 | 张湘彦
作为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展演第一场的压轴戏,湖南省湘剧院出品的湘剧小戏《自渡》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极具艺术美感的生动画面,并且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与共情,可谓是践行了张庚先生的“还戏于民”——人民群众不但要看戏,还要看好戏,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群众。也正因如此,该剧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是文学性强。虽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街头巷尾的生活故事,但它所反映的却是中国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且温暖人心的。该剧贴近生活,关注当下现实,直指我们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精神家园建设,并将这种现状和困境放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并思考。
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即人物形象的塑造接地气,且真实而鲜活。剧中两个年轻人仅仅只是简单的嬉笑打闹、插科打诨,戏曲程式化的动作也让观众不禁为他们鼓掌叫好。而且,在一个洋溢着人间温情的剧作中,这样的喜剧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生活本身即是如此。
但,该剧仅仅只是好笑吗?好笑,笑中带悲。可老奶奶悲伤的故事好哭吗?好哭,但眼泪无用,需要自渡。《自渡》并不止步于观众席里一波又一波的笑声和掌声,而是观演后诸多引人遐思的余味悠然。感谢湘剧小戏《自渡》,让我们意识到,不管戏曲艺术发展到何时,真实、质朴的情感永远充满动人的力量。
湘剧小戏《自渡》短评
文 | 尹德胜
新颖、荒诞中有生活的真实感
湘剧小戏《自渡》很新颖,形式感强。其中,具有象征意味的传统院墙黑瓦流动在高楼大厦中间,并且利用投影营造出时空变换,时而能配合着奔跑给出了动感,很新很有趣;演员的表演有新意见功力,老奶奶的唱功很稳,更具现代感的音乐伴奏,情至深处感人至深,大成和梅子的动作编排灵动清新,呈现了活力,唱做之间把传统湘剧表演和现代生活较好结合起来。
这个故事有点荒诞但有真实的生活。一位对逝去爱人无法放下执念的孤独老奶奶,两位进城贴“牛皮癣”广告的打工年轻人,这是两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本无交集,却因为偶然碰撞到了一起,老奶奶用谎言和钱买到一份心理安慰,打工人则用谎言赚了钱。她沉浸在自我营造的幻境之中,他们则有了赚钱的喜悦。双方在交流中各自为鉴意识到了生活的价值,走出了困局。老奶奶放下,回家了;大成和梅子也扔掉了“牛皮癣”,要回家了。这个故事和人物具有荒诞意味,接近了生活的真相,有力量,有情怀。其实,时下有钱有闲有情的老年人有,更多的老人则要面对养老问题,为看病、为生计发愁;而进城打工人的酸甜苦辣也不是回家就能放下的。但一个小戏能引观众深入探究,便是好的。
来源: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编辑:唐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