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彭定华:文心为灯,照亮无月之夜

来源:湖南文联 编辑:施文 2025-09-23 09:30:12
时刻新闻
—分享—

月迷苏仙 商品图0

文心为灯,照亮无月之夜

——读梁瑞郴《月迷苏仙》

文/彭定华

初看《月迷苏仙》,容易让人联想到郴州苏仙岭的月色。实则文中描绘的是无月之夜,只有闪闪烁烁的灯光点缀其中,却营造出无边月色的意境——这般构思精妙,耐人寻味。

散文大家梁瑞郴深恋家乡郴州,视其为处处涌动“福地”的春意与万般的诗意的土地,遂以此篇为名集结新作成书。全书分“胜步”“回澜”“琴筑”“吆喝”四辑,内容涵盖山水、历史、人物、文学评论,既展现了对湖湘文化的深度挖掘,也传递了作者对自然、人文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在梁瑞郴笔下,山与水、物与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彼此相依相谐,宛如丹青画卷与人文滋养交融。比如写山:天门山仿佛具有神奇的力量,既能让人超越自我,又具有引发无穷想象的禀赋。又如写湖:仰天湖似南国的一腔柔情,草浪与湖光相映,湖光与山色相拥,有阔大的高山湖泊,散发天母晶莹泪水的慈祥,胜却无数琼瑶。还如山水相融的描写:湘西的山水是雄浑与野性交织的变奏,演奏一曲家乡变化的交响乐。他总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征,并借助历史人文拓展人文,使山水具有立体感和厚重感,传递“敬畏自然、融入自然”的生存哲学。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散文是语言的艺术结晶,大师级的散文语言,不仅充满真情实感,富有生活气息,而且排列组合独出机杼,出奇制胜。梁瑞郴便是这样的语言工匠。《月迷苏仙》中所呈现的语言摇曳多姿,不拘一格:或充满哲理,或隽永凝练,或优美畅达,或风趣幽默,或质朴自然,或激情洋溢等。如《本色》中赞美老作家谭谈“将奉献作为一种追求,就会既获得一种力量,也得到一种快乐!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一份事业,你就会有一种百折不回的力量!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持,使他永远在本色中坚守,在坚守中显出弥足珍贵的品格。”采用层层递进的句式,直抵人心。又如《莽山松》概括松的特点“黄山松,奇!泰山松,险!衡山松,巍!华山松,绝!莽山松,壮!”精炼简洁,精准传神。还如《洞穴之光》糅合古典韵味“那些临水而居的人家,屋舍参差,人们悠闲。码头船坞,绿树成荫,山峦婉致,古木参天。村中四野,田亩阡陌,菜畦成行,春华秋实,稻菽飘香。又可见渔翁樵夫,更添嬉戏儿童,捣衣村妇,晨光夕照,尤以渔人摇橹撒网,成就一幅幅水景剪影。”品读这般灵动而多样的语言,读者能感悟到散文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得到美的熏陶,产生情感共鸣。

如果说“胜步”是一幅幅美丽画卷,那“回澜”则是一曲曲时代颂歌。音符中,有时代气息,有奋斗者之声,也有文化传承和使命担当。在这一辑里,梁瑞郴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和细腻入微的笔触,再现了诸多历史名人和历史文物,体现了作家以文学为载体,守护并传递历史记忆和文化温情的担当。如《永生之柳》《从柳庄到跳马》中,都写到左宗棠与柳庄的故事,柳树不仅是自然植物,更象征着左宗棠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凝视从甘肃肃州移栽到柳庄的两棵百年老柳时,“老泪纵横,漫溢眼眶”,这是对先贤的缅怀和致敬。读者也看到了左宗棠精神在岁月中的延续,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还如在《永州摩崖惊天下》中写道,摩崖群落堪称全国之最,有浯溪、朝阳岩、阳华岩等七处,摩崖石刻达2000多方,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巨著。有颜真卿、元结、怀素等诸多书家学者的第一手真迹,堪称“石头上的书法博物馆”。梁瑞郴查询了大量史料,满怀自豪书写了永州摩崖的“壮、险、古、奇、傲、野、珍”,全方位展示了它的“惊天下”,带领读者领略从唐虞之道、盛唐气象到理学渊源、明清吏治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梁瑞郴书写历史名人和文物,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以作家的担当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让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体会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根脉 。在“琴筑”“吆喝”两辑中,他为平凡人物的正能量立传,为他人著作的闪光点点头颔首,诠释一个作家的使命:既要“见善则扬”,用文字歌颂美好;也要“扎根大地”,从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养分。文学于他而言,不仅是自我表达,更是记录时代的笔,温暖人心的光。

掩卷沉思,《月迷苏仙》带来的审美体验与思想启迪久久回荡。感叹于“无月”而有光的意境,更欣喜于作者点亮的文心之灯,照亮了读者辽阔的心海。那山水中藏着的哲思,历史里跃动的精神,生活里流淌的暖意,都在文字的海面上熠熠生辉。或许,这便是优秀散文的至高境界:它不只是风景的描摹,更是灵魂的回声;不只是文字的艺术,更是精神的航标。

来源:湖南文联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文化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