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表哥
文/成新平
你说怪不怪?一个满脸红润、眉清目秀,长得这么帅气,穿得这么整洁,身材这么结实的年轻人居然不会说话。他没老婆,也没姓名,是我的表哥。每次来到白衣港,我喊他“哑巴”,他居然会对我点头微笑,并从衣袋中掏出“五岭”牌香烟“啊啊啊”地递过来。我摇了摇头,表示不抽烟,他以为我跟他讲客气,又递了过来,我执意不接,他这才把烟夹到自己的耳朵上。
听父辈们说,哑表哥是个苦命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也曾有过自己的梦。他以前能说话,6岁时一场大病,高烧数日不退,农村缺医少药,耽误了病情,后来不能说话,耳朵也聋了。从此,他“耳不听,心不烦”,进入了一个“特殊世界”。9岁时,他爹去世,后随母改嫁到湘江对岸衡山县新场市乡安家落户。
记得那年春节,我正在家中烤火,突然吱呀一声,门开了,进来一个人,是哑表哥,他大早就过江拜年来了,我连忙放炮迎接。他当时只有30来岁,风华正茂,头发油光泛亮,走起路来虎虎生风。
哑表哥双手作揖,嘿嘿地笑了笑,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张电影女明星图画,对我挤眉弄眼,哇啦哇啦地伸出两个指头,意思是祝我找个老婆有墙上的美女般漂亮。猛然,他看见了挂在墙壁正中的毛主席像,欣喜若狂地跳了起来,直奔过去,天真地笑着,露出了一排被烟熏黑了的牙齿,然后,拍拍身上的灰,毕恭毕敬地向毛主席像鞠了三个躬。他踮起脚尖,对毛主席伸出大拇指──意思是毛主席最伟大,又用手飞快地画了两个圈──全中国全世界数他最伟大。突然,哑表哥嘴巴不停地哑着,神情顿时严肃了起来,他双眼一闭,双手向后一伸,翻挺着身子──指毛主席逝世了。随即,他擦了擦眼睛──表示他哭了。又站起身子,深深地朝毛主席像又鞠了三个躬,表示他对毛主席的崇敬。
我指着对门一位村姑的背影,做了一个梳头与睡觉的动作──示意给他做老婆,与他同床共枕。他马上明白了过来,摇了摇脑袋──别开玩笑,不可能;对我伸出一个指头──我只一个;又摆了摆手──任何人也不要;用手指着自己的嘴巴和肚子──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然后,朝我笑笑,流露出几分苦涩。
听说哑表哥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他用嘴巴咬扁担,无人能将扁担从他口中抽走。我便从门背后拿来一根扁担,叫他咬紧,让我抽,他“嗷嗷”大叫,用力摇摆那蒲扇般的大手,指着自己两颗缺了的门牙。原来,他的门牙脱了两颗,像打开了一扇大门,他继续做着将扁担旋转的动作,手从嘴巴摸至下巴,表示出了许多血。有人“翻译”说:有一回,也是这样,说好了抽,可对方不讲规矩,将扁担猛地一拧,将他的门牙拧断了。他睁大发红的眼睛,欲哭无泪,却无可奈何,只是一拳朝空中打去,发泄心中的愤懑,只有“打掉牙齿和血吞”,真是“哑巴呷黄连──有苦难言”。他对我又摇了摇手──表示“吃一堑,长一智”,他再也不干咬扁担的事了。
他的动作是那么麻利,表演是那样传神,哑语是那么到位,委屈是那么深重,几乎任何人都能心领神会。但他有话不能说,有冤无处诉,有理讲不出,心里急得像有一把火在烧。我对他寄予深切的同情。我估计,哑巴受的欺负远远不止这些。
为缓和气氛,我挽起衣袖,示意与他掰手腕。他高兴地将衣袖挽起来,露出股股结实的肌肉。他烟头一吐,点点头,意思叫我用力。“一、二、三”,有人鼓起了巴掌,我铆足劲,涨红了脸,与他较上了劲。我哪是他的对手,没撑多久就支持不住了,我喘了一口气,只得伸出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向他求饶——他胜利了。他赶快松开手,依然对我憨厚地笑笑……
哑表哥身强力壮,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屋里屋外的事,被他弄得井井有条,他孝敬姑父姑母,疼爱侄子外甥。20年前,我的小孩刚出生几个月,胖乎乎的,眼睛晶亮晶亮。他哇啦哇啦地用哑语与孩子“交谈”,并伸出大拇指,称孩子长得好,硬塞给孩子10元钱,我们不要,他撒腿就跑,我追了几里路都没赶上……
10年前,听说哑表哥在外打工时被染上了肺结核,老是咳血,身体日渐消瘦,后来成了个只能吃饭,不能干活的“废人”。我先后几次拿钱给他治病,但“远水不能救近火”。如今,哑表哥快60岁了,皮肤多了皱纹少了血色,一张黑瘦黑瘦的脸,如同一片霜打过的枯黄树叶;两条枯瘦枯瘦的腿,支撑着圆规般的身材,但他衣着仍十分讲究,人显得十分精神,只要他不开口说话,没有谁看得出他是个哑巴。他用双手灵巧地打着不同的手势,对我“诉说”着心中的渴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
哑巴是一个“弱势群体”,有着自己的需求与梦想。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很少有人关注他们,他们的身心经常受到伤害,渴望过一种平等的正常人生活。但是,他们到了年老体弱多病的时候,依然孑然一身,无依无靠,何处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呢?早些天,听说哑表哥加入了新农合,看病有报销,还被列入“低保”对象,日后生活有了保障;从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开始,中央电视台为聋哑人连续推出了哑语节目;现在每年5月都有全国助残日……哑表哥的未来不是梦。但愿共和国这种惠民的阳光永远普照大地,温暖这群不能说话的苦命人;但愿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但愿这世界没有残疾,没有缺陷,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得健康而高贵。
成新平,1964年出生于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衣港。1979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在外打工多年,拖过板车,烧过锅炉,用一支笔与不幸命运抗争。1992年获得“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同年底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新闻专干;1995年至今在衡阳市某机关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周末》《湖南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文艺评论1800余篇,其中1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奖,4件作品获全国散文征文竞赛一等奖,6篇散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考语文试题和全国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已出版《头版头条》《普通老百姓》《引导舆论》《新闻散论》《父老乡亲》《岳北农工会》等专著7部,其中《乡音乡情》获2015中国散文年会“最佳散文集奖”。
来源:红网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