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乐天东坡种花 大凡白瓶落笔
2019-04-16 13:55:43 字号:

粉彩白居易种花图瓶一对

题诗“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底款“希平草庐”

粉彩白居易种花图瓶童子形象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这首白居易的《东坡种花》诗,就录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的一对粉彩花瓶上。花瓶上,还绘着一位持杖目视前方,神情恬淡的长须男子,当然就是诗中主人白居易了;后面跟着的扛树苗小朋友,应该是他的随侍童子。白瓷胎上,墨笔勾勒出如水般流动的线条,填以素雅明净的淡彩,显得特别安静、舒服。

这对花瓶,是景德镇彩瓷艺术大师、“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在1928年所绘。景德镇彩瓷与以广彩为代表的广州彩瓷素有渊源,当地大师名作入藏广州的博物馆,无疑为广州这座兼收并蓄,重视沟通与交流的城市增添了一点异趣。

养树如养民——白居易的种花感悟

两只瓶,都是口微撇,长颈,丰肩,长弧腹,圈足。瓶身上彩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带着小童在东坡种植花树的情景。

白居易(字乐天)直言敢谏,因“武元衡遇刺案”受到牵连,于元和十年(815年)被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元和十三年(818年)奉诏量移忠州(今重庆忠县),元和十五年(820年)回京。这段贬谪经历,于他而言是仕途的挫折,于文学、思想史而言,则有大收获。诚然,在忠州期间,白居易并没有写出如江州《琵琶行》一般的旷世名篇,但他在静心问政之后悟出的“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欲将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的心得,于忠州百姓而言,的确是福音。

白居易刚接到要赴忠州的调令时是很苦恼的。当时的重庆,相对来说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忠州又是一个背负蜀山,面临巴水,多雾少晴的山城。你看他写的《自江州至忠州》:“前在浔阳日,已叹宾朋寡……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敢望见交亲?喜逢似人者。”在浔阳江边已经很孤单寂寞了,到忠州这个“半开化”地带,可怎么办啊!但在忠州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这里人民淳朴,物产丰饶,山川奇崛,花美果香,于是对此地和此地的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快递”当地特产荔枝给万州朋友杨使君,画画、写诗、作序,利用流量大V身份大打朋友圈广告。他的劝农、均租、宽刑的施政方针也收到效果,当年大丰收,他高兴地在州衙大宴州吏和州民。

在逐渐深入的理解和喜爱中,他发现了东涧和东坡之美。这个地方在当时很不起眼,不过对于审美眼光超一流的白乐天来说,很快就从平凡中发掘出璀璨,从简淡中提炼出精华。依学者江澄格的描述,当时忠州城“北门因临岩而常闭,南门面巴水而东去,只有东门和西门为车马行人来往必经通衢要径”。因此长街巷道,官厅民宅,茶楼酒肆,村庄农舍,都是依山峦的走势,由东而西,成堤坎式的排列,坡地梯田层阶重迭。州刺史的居所官舍,就位于县城东门外的山坡上,因山势而建。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抵达忠州任所,就住在这里。也就是说,所谓“东坡”,其实就是州政府招待所后面的一片小山坡。但白居易是个绿化达人,愣是在东厢开辟出一个花园,叠了假山,挖了池塘,并且一有空闲,就亲自或坡上,或涧边,种花,种柳。

白居易在忠州的时间也就一年多,但回长安后,反而对此念念不忘,特别是对他亲手种下的树木花草,更是深深想念。前后这几年,他用东园、东楼、东坡、东城等为题,写了很多诗,当中尤以“东坡”最为出名,《东坡种花二首》即为其中代表作。据说大文豪苏轼号东坡,与之也有关系。

将文人画意趣入瓷画

一代大师的集体贡献

这对精彩的彩瓷瓶,并非随时去陈家祠都能看到。不过接受记者采访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梁正君说,在年底计划举行的馆藏捐赠文物展览中,将会有它们。

1928年,绘瓷名家王琦在景德镇倡导组建陶瓷艺术团体“月圆会”,参加者有王琦、邓碧珊、徐仲楠、田鹤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以及何许人和毕伯涛,镇民们称其为“珠山八友”。虽称“八友”,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笼统的称谓,组成人员也有多种说法,一般以这十位左右认可度为高。“八友”个人风格虽有不同,擅长的领域也有差异,但基本都是以文人画的创作方法进行瓷上绘画的艺术实践,开创“新粉彩”光辉灿烂的时代。这个时代,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20世纪早期景德镇陶瓷的代名词。以“八友”为代表的新派创作群体,以文人画的审美品格为基调,将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融汇成为独特的艺术个性。他们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器物的约束,继承和发展了浅绛彩文人瓷画的优秀传统。他们在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出身新安画派,以文人画情趣入瓷绘领域的前辈的创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艺术视野,开辟艺术空间,成就极为显著。

梁正君提供的资料显示,王大凡名堃,号希平居士,以之名画室为“希平草庐”,又号黟山樵子。他是山西太原人,后移居安徽黟县。早年师承其姐高薪聘请的名手汪晓棠,写传统人物,并受其海派风格影响;中年创“落地粉彩”;后期师法吴道子、陈老莲等人,“集诸家之大成,以工带写,用笔遒劲,线条放达,气势洒脱,设色淡雅,配景清幽,颇具文人画的意兴”。到了晚期,其创作题材更加富有时代感,创作出《木兰还乡图》瓶、《闻鸡起舞图》瓷板等代表作。他还是一位高产的瓷板画大师,民间流传他的四条屏很多,比如五子登科、四大美人等等。《富贵寿考》瓷板画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曾获金质奖章。

粉彩白居易种花图瓶

堪称大凡盛年代表作

这对瓷瓶,落款是“时在戊辰冬月大凡王堃”,落红彩“大凡”篆印,底有红彩方栏“希平草庐”篆书款,为王大凡1928年的作品。当时王大凡正当40岁的盛年,这件作品应该代表了其高水准。它们是著名文物捐赠者、香港收藏家杨铨先生捐助的大批珍贵藏品中的精彩作品。梁正君告诉记者,2010年,他们曾专赴江西景德镇请王大凡之侄、瓷画大师王锡良鉴定这对瓶。王锡良一看高精度图片,即高兴地说:是我叔叔画的!

梁正君评价,我们看到的瓶身画面,行笔豪放洒脱,人物脸部精心晕染,神态逼真。特别是面部有明暗效果,应该是受到西画风格影响。她指出:“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他的画风古朴,构思严谨,气势洒脱,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

梁正君还说,馆中藏有数件落款“大藩”的粉彩瓷作品,之前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王大凡所作,因“大凡”“大藩”为同音。但他们请王锡良先生鉴定时,王先生说,这些并非王大凡的作品。(卜松竹)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