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专栏丨成新平:老台长
2019-05-23 14:13:23 字号:

db790f4f-f564-45ce-95c4-f437094c9024.jpg

timg (11).jpg

老台长

文/成新平

有的人与你相处了一辈子,却被你忽视一辈子;有的人只与你相处了几个月,却影响到你一生;有的人几次无心点拨,却铸成了你永恒的思念……原衡东县广播电台台长许松槐就是一个令我此生难忘的人。

老台长是全县上下公认的“一支笔”。其实他当时并不老,年岁还不到五十,却满头白发,清瘦的脸上不见多少皱纹,也许是长期熬夜的缘故,背有些佝偻,像个“小老头”。

20多年前,我刚跳出白衣港,还在外地一家企业打工。老台长认为我“人才难得”,积极向县广播电视局举荐,将我借到电台当“打工记者”。那时,小平还没发表南巡讲话,让农民进城当记者,可谓是一个“解放思想”的惊天壮举。

许台长虽然身材又高又瘦,满脸憔悴,却满腹经纶。他当过衡阳地委书记的秘书和《湖南日报》的通讯员,出于对新闻的挚爱,他放着“二号首长”不当,回县城当上了一位毫不起眼的台长。他在全省、全市新闻界享有盛誉,特别是在培养通讯员方面,他花的力气最大,名声最响。当年,他见我高考落榜,便鼓励我不要自暴自弃,建议我从广播稿写起,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新闻敏感,每年都组织我们到县城集中培训。他不但手把手地教,还面对面地讲。记得第一次,我将一篇300字的广播稿交给他修改,半天后,他将稿子还给我,天呀,整张白纸被他改得一片灿红,剩下几行黑字像淹没在红色海洋中的蝌蚪,羞得我无地自容。他拍着我的肩膀:“没关系,万事开头难,你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只要坚持下去,会成功的。”并告诉我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如何提炼新闻主题……后来,一篇《说媒专业户》经他修改五六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收入到《残荷有藕》一书中;一篇《一年能生多少“蛋”》的经他修改润色,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衡东县广播电台办公楼坐落在一个山坡上,环境幽雅,是个出成果干事业的好地方。当年,老台长要求我们除办好本县“新闻联播”节目外,积极对上对外投稿,大家感到有难度。老台长发话了:“衡东电台能攻善战,有大家共同努力,没有攻不下的山头。”紧张的空气被打破,有老台长鼓劲打气,大家有了底气。我成了上稿的“主力干将”。为减轻我的压力,他经常为我出谋划策,甚至命题作文,“逼”着我硬着头皮往前冲。经常是他口述,我笔录。他的大脑如同一个超容量仓库,全县的基本情况、综合数字、典型事例一应俱全;他灵感的大门一旦打开,便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构思到紧要关头,他掏出一根烟在手中搓着,有时不停地来回踱步。一篇篇稿子就这么形成,我最后将署有我们两人名字的稿子交他审定,他每次都将自己的名字划去:“我发表的作品已经不少了,没必要署名,你可要后来者居上呀!”那神态语重心长,饱含期待与渴望。这年8月1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我采写的《衡东县千名“打工妹”回乡办厂》,并迅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南日报》、《羊城晚报》等新闻单位转载。许台长夸我:“抓到了一条‘活鱼’,角度选得不错!”并叮嘱我:“要举一反三,将‘打工题材’进行到底!”紧接着,《衡东“打工仔”凭“京腔”闯天下》又登上了《科学晚报》的头版头条,并被《工人日报》《现代人报》《湖南农村报》等新闻单位采用,并分别获得首届湖南新闻奖头条奖和全市广播电视好新闻一等奖。见到我的作品获奖,许台长比我还高兴,特意骑着单车将我驮到他家,杀鸡打酒,以示庆贺。

老台长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他一手抓创收,一手抓创优。在财政投入极少的情况下,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得到了不少单位的支持,维持了电台的正常运转;同时,他出奇制胜,应用逆向思维、现场音响等多种表现手法策划广播新闻,大获全胜。他的作品富有文采,真实严谨,凝重诙谐,文情并茂,浑然天成,有的上了《人民日报》《半月谈》,有的被选为地方乡土教材,有的在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在单位,他几乎没评过什么先进,每次将评先的机会让给了下属。

“人怕出名猪怕壮”。在衡东县城,老台长被誉为头号“笔杆子”,不单是新闻稿,就是一些单位的上报材料也找上门来,请他指点。他总是拉不下面子,几乎有求必应,从不推辞。这下可苦了自己,一旦承诺下来,他就会认真去完成。白天,他忙于开会、编稿、审稿,忙不过来,只有将晚上利用起来,看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他便房门紧闭,进入他全新的“境界”,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为了驱赶睡眠,提振精神,他只有不断地抽劣质烟。长期超负荷的劳作,让他染上了肠胃炎、胆囊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他只在医院打了几次点滴,又偷偷溜回台里埋头工作。

老台长将自己的爱好当作一种事业坚守,好几次,省、市几家大机关准备将他调去搞材料,都被他婉言谢绝。1992年底,衡山县委宣传部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以“闪电式”的速度决定将我“挖走”。这可急坏了老台长,他连夜给县委书记王树顺写信:“我总是弄不明白,同样一个人,为何得到两种不同的待遇?人家能解决的问题,为何我们不能解决?”

离开衡东的那天,老台长百感交集,热泪长流,喜的是经过他多年栽培,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愁的是自己回天无术,不能留下他身边的“得力干将”。他告诉我:“有时候,唯有一场眼泪,才让我们看清眼前的人,脚下的路。”

我的心被深深触动。新闻前辈是什么?是优秀品质,是精神境界,是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蜡烛,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

老台长虽然只与我相处了几个月,但在我心中树立了一座永恒丰碑。

成新平,1964年出生于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衣港。1979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在外打工多年,拖过板车,烧过锅炉,用一支笔与不幸命运抗争。1992年获得“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同年底被衡山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新闻专干;1995年至今在衡阳市某机关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周末》《湖南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文艺评论1800余篇,其中1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奖,4件作品获全国散文征文竞赛一等奖,6篇散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考语文试题和全国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已出版《头版头条》《普通老百姓》《引导舆论》《新闻散论》《父老乡亲》《岳北农工会》等专著7部,其中《乡音乡情》获2015中国散文年会“最佳散文集奖”。

来源:红网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