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对于怀化来说,植根在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座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也如同一条条血管,串起了五溪之地的精神脉络,滋养着这个城市的灵魂。
目前,怀化共有1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即日起,红网时刻推出《走进非遗》系列报道,带你深入了解怀化国家级非遗项目,讲述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且看非遗在文旅融合中如何走进生活,绽放芳华。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沅江中上游支流辰河一带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辰河高腔现主要分布在辰溪县(辰阳镇、板桥乡)、泸溪县(浦市)、溆浦县等地。
辰河高腔送戏下乡演出现场。
辰河高腔剧目《书馆》排练现场。
辰河高腔剧目《搜宫逼诏》演出剧照。以上图片均由辰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红网时刻记者 胡邦建 怀化报道
“雁儿你与奴把书信带传……”最近一段时间,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里,经常传来演员排练旳唱腔。台上台下,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为春节期间的送戏下乡演出做着准备。
每年春节前后,是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最为忙碌的时候。
“演出多,特别累,但能为百姓和游客送上好戏,让大伙儿知道辰河高腔的魅力,再苦再累也值得。”虽然已到了退休的年纪,辰河高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刚却还坚守在推广辰河高腔的道路上,不仅教授弟子各种技艺,也常常登台为观众表演。
对于辰河高腔,陈刚有着一种割舍不开的感情。出生于艺术世家的他,从小便跟随父亲学唱辰河高腔,至今已从艺45年,是辰溪县辰河高腔的一块“活招牌”。“唱腔优美,令人沉醉,这是辰河高腔最吸引我的地方。”陈刚说。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沅江中上游支流辰河一带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戏曲四大声之一的弋阳腔,唱腔变化多样,表演形式丰富,被后人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等。2006年,辰河高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辰河高腔主要分布在辰溪县(辰阳镇、板桥乡)、泸溪县(浦市)、溆浦县等地。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在大湘西地区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辰河高腔曲调丰富,有各类曲牌近600个,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演出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一是愿戏,二是堂会戏,三是神会戏,四是卖戏。
作为辰河高腔的发祥地之一,辰河高腔曾在辰溪县广受欢迎,然而,近年来,这里一度“唱戏的少了,看戏的也少了”。
“辰河高腔唱腔古老,难学难唱,加上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导致了年轻人不爱看戏。”陈刚坦言,随着一批老艺人的相继离去,辰河高腔目连戏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失传。为保护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辰溪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辰河高腔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辰河高腔传承人保护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扶持机制,并开设了辰河高腔戏曲苗子班,招录20名戏曲学员进行重点培养,充实了辰河高腔的人才队伍。2018年8月,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还开始着手恢复排练工作,对剧目进行了挖掘和整理。
“不仅如此,我们每年还会组织剧团工作人员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既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推广辰河高腔的传播力度。”陈刚表示,仅2019年,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已累计开展送戏下乡近300场。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