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袁思蕾 长沙报道
最近,你有没有“云观展”?
春节前夕,各地博物馆为了响应疫情防控要求相继闭馆,多项原定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文化展览也临时取消,以往在博物馆前排队等候进场的人群不见了,展览橱窗前人头攒动的景象消失了,馆藏文物好似重回曾经的静默时光。
尽管在现实中,博物馆的大门关上了,但是互联网技术让博物馆以另一种方式和热爱博物馆文化的人们见面了。
“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截图。
打破时空限制 “云观展”受到公众欢迎
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党组扩大会议特别指出:“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鼓励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
1月28日,中国文物报社向全国各地博物馆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国各地博物馆向“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提供网上展览内容资源。该平台是由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依托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搭建而成的在线展览公共平台。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向公众推送了三批次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公众只要进入“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就可以一网看尽数百个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的展览。
更多博物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渠道,带领公众在线上观展,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满足疫情期间闲坐家中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时之间,“云观展”“云看展”“云逛展”等词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并受到认可。
“因疫情原因,错过了与湘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有遗憾;宅在家,云上博物馆奇妙之旅,有惊喜!”“在家云观展,体验文化年。”“宅家看云观展太好了,非常时期不觉得宅家里无聊了。”“去年夏天去长沙准备去看的,结果凑巧碰上闭馆日,就没看成,这次在网上看,也挺好的!”记者在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区里见到,网友们对于网上逛博物馆这件事很是支持。
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截图。
同样的,在微博舆论场,支持点赞的声音也为数众多。截至目前,疫情期间开设的微博话题“国博邀您云看展”超过1400万人次阅读,“云游博物馆”超过600万人次阅读。“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云端博物馆”受到公众欢迎的关键因素。
在媒体关注方面,国家文物局官网上的公开资料显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北京日报、凤凰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数十家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对“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新发布的展览内容进行了报道或转发。而除了国内媒体,疫情下的“云观展”现象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于2月5日以“疫情没难倒中国的博物馆”为题介绍了国家文物局推送博物馆网上展览的信息,并点评道:“不管人在哪里,所有人都能访问这些网站——尽管只有一些网站提供了英语信息。”“即使你不懂中文,也值得登录看看。”“这些新的在线资源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机会,能够参观位于不常去城市的博物馆。”
“云观展”发展空间大 博物馆还需寻求突破
不用受舟车劳顿之苦,不用在“镇馆之宝”展柜前人挤人,不用花一整天时间还逛不完一家博物馆,“云观展”的确为现代人,特别是疫情期间的人们,提供了太多便利和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不过,也有网友发出了不同声音;“有的馆展墙上的文字看不清啊……”“线上放大后,文字不是很清晰呢”“具体的文物点进去看就退出不了了,只能全部退出重新看,如果能再优化一下就好啦”……这些评论,为改善“云观展”的用户体验提出了方向。
长沙博物馆网上展厅截图。
一些媒体也在热闹之余,开始冷静观察思考。在《中国青年报》 2月4日的报道《疫情助推下,“云观展”正走红,它距离成为观展新常态有多远?》中,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副会长杜晓帆说:“线上美术馆和博物馆只能是一个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永远代替不了实体的博物馆。它替代不了人与实物之间交汇后产生的多种体验。”资深策展人朱晓东则在看了几个线上展馆后指出:“基本上都还是展品罗列,虽然真实可信,图片像素也很高清,但还不能产生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和‘震撼力’。这可能是因为初级产品所致,互联网是讲究更新和迭代的。”他更希望通过现阶段的观展“刚需”,引起更多文博专家、策展人对数字时代观展习惯的重视,同时也能以新的手段引导年轻观众进入博物馆。
《北京商报》2月9日的报道《博物馆的下一个网红展览是否在“云端”》,则在整合业界声音后认为,目前的“云观展”服务仍显初级,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经费、技术等都存难点。谋求“造血”机制,更新迭代线上展示,则是眼下这一非常时期文博从业者对前景的思考。一些业内人士更提出具体的建议表示,“云观展”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线上的观展和教育活动一定会成为人们对博物馆的新的要求,同时也将成为博物馆重要的业务板块。“在技术方面、经费方面都需要开拓思路,争取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技术的更新很快,单纯的资金投入,不适合博物馆这种公益属性的单位,以项目制合作的方式,可能会是未来博物馆在云展览方面的一个尝试和突破。”
博物馆如何在新时代,用更多新方法、新手段、新科技吸引当下的观众?疫情之下火热起来的“云观展”,为这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不少线索,博物馆的未来模样也可能蕴藏其中。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受到以年轻人为代表的观众群体追捧,互联网技术的加持,拓展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愈发活力毕现,越来越光彩照人。如果说,注重互动性,以观众体验为改善方向,是博物馆开发“云观展”的技术改进方向,那么,不少博物馆已然在路上。尽管当下的“云观展”还有其局限性,但有理由相信,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用户思维构建起来的线上线下博物馆展陈和公共服务体系,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