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丽湖
文/杨罗先
(一)
那时,山冲冲里人工筑起的土坝还不叫湖。
那时,文佳冲水库主要承载的,还只是广袤农田的灌溉任务。
那时,湖光山色还在一心一意地喂养油麻田朴实的父老乡亲。
时光流逝,词语的黄金在稿纸上铺开。走近山水坝塘,文佳冲水库以文佳丽湖的姿势,在宁乡全域旅游的版图上,潇洒地占据着一席之地。
(二)
其实,真正让我走近文佳丽湖的时候,正值枯水季节,一汪湖水瘦弱地流过我的心野,秋水共长天一色。
孤鹜,翔鱼,还有几片浮在湖面的落叶。我在湖畔边走边停,途经你的飘飘秀发,走过你的灵魂。期盼你的柔情,润泽我湿漉漉的文字。
此刻,我写下石头,写下泥土,写下我们即将一起远行的路。
(三)
宁乡融媒体名记刘淑兰,是土生土长的坝塘人。今年5月,她率“走读宁乡”采访组深入坝塘金河村,精心创作了以文佳冲水库为背景的美文。
1957年,坝塘区委决定,举全区之力兴建文佳冲水库。区委一声令下,坝塘、沩乌、油麻田、珊瑚、停钟、南田坪纷纷响应,6个乡的劳动力齐势上阵,8个月时间把水库工程全部扫尾。
肩挑手扛,万众一心。那是自力更生兴建文佳冲水库的历史记忆。
(四)
正式决定为文佳丽湖写点什么的时候,我没有组织采风团。
在我不大的朋友圈里,径直邀约了当年油麻田乡的乡长蔡石姣,坝塘籍湖南省金融作协副主席杨正华,文佳丽湖所在村的原道林镇镇长杨正军。热情好客的村党支部书记唐长辉闻讯作陪。
有文人,也有政客;有寄情,也有乡愁。一片蔚蓝,一汪倒挂的湖,形成我的词语,我把这些词语衔接,在天空的稿纸上,写下鹰的心跳,写下文佳丽湖模糊而又清晰的轮廓。
(五)
让唐长辉书记去忙村上的工作,我们四个大男人径直往文佳丽湖畔的山里走去。
山里没有路,又好像有条路。路就在脚下,路就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这里的路,是当年的水库管理所;这里的路,是如今的护林员住宅;这里的路,是生机勃勃的小森林庄园。
我们行走着,走进了宁乡市人民政府的林区禁火令,走进了国佳冲、马家冲。这里冲连着冲,冲吻着冲,冲里有冲,冲外有冲。靠山吃山的父老乡亲,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在这条冲里繁衍生息。
(六)
在国佳冲,我们见到了30年如一日守护大山的护林员谢章保。
今年58岁的谢老,在这里土生土长,几个村的林地都由他负责把守。他已经记不清走破了多少双鞋,数不清走过了多少里路。物换星移,他的脚步,是丈量,也是飘移。
护林之路,是一部经卷,耗费的时光都在这部经卷里。万亩林海,是上天的眼泪,每一滴都是黄金,我们应该赞美,虽然我们的陌生也是一种赞美。
(七)
这是我的湖,还有我的岸,我的森林。
金河的名字,与文佳丽湖紧紧连在一起,常常激起人们金波荡漾的联想。
坝塘镇党委书记把自己的先生安排到金河村指导,作为村支两委强有力的后盾。为此,市供销合作社为金河派出了驻村第一书记。此外,镇里由党委组织委员牵头,两名干部联系金河。强强联手,生生不息的文化,一定会让一切与金河结缘的美谈流传千年万年。
其实,这不是我的湖,也不是我的岸,我的森林。
(八)
强大的动力,一定源于内生。
于是,有了我们与唐长辉书记的促膝长谈。从党组织的建设到村里黑化、亮化、美化的三位一体布局。从社会贤达作用的发挥到离退休干部的合力形成。从走出去招商引资到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恍惚每一步创想都是中国梦的金河篇章。
我们有理由相信,唐长辉同志在金河村振兴乡村文化座谈会上娓娓道来的文佳丽湖文化,绝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
(九)
有限的篇幅,我没有为同行的几位留太多的笔墨。
对诗书画均有涉足的杨正华,放下“记得少年骑竹马”的童趣,已经把省金融美协创作基地的牌子挂在了文佳丽湖畔。在摄影界风生水起的老乡长蔡石姣已多次暗访文佳丽湖,创作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建设好了金河,就是建设好了我的家”,我对杨正军先生这份游子的情怀毫不怀疑,他应该也是为村支两委出谋划策的高手。
文佳丽湖畔,小森林庄园,那里保存了很多赞美的诗文,那是文人墨客对金河村,对文佳丽湖最真诚的期盼与祝福。
杨罗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湖南省宁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985年开始创作,作品散见《诗刊》《中国纪检监察报》等200多种报刊;入选《大诗歌》《中国散文诗年选》等50多个选本;获得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诗刊》社“送给春天一首诗”全国征文三等奖等50多个奖项;已出版《太阳雨》《杨罗先诗散文选》等七部文学作品集。
来源:红网
作者:杨罗先
编辑:施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